最新關於扶貧攻堅調研報告格式

才智咖 人氣:2.02W

組織開展扶貧攻堅、解決邊遠山區貧困農村突出問題,是市委、市政府實施雙輪驅動、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我縣作為全市基礎條件最差、貧困區域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份,扶貧開發一直是縣委、縣政府的頭等大事,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受深山溝、涼氣候、邊沿煤、末梢電、斷頭路、出境水等多種不可逆轉因素的制約,我縣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仍沒有徹底改變。到底,全縣378個行政村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3000元的村就有245個,貧困人口就有10.65萬,分別佔到全市貧困村總數的48%,全縣行政村總數的66%,農村人口總數的近一半,儘快擺脫貧困,已成為全縣人民的迫切願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拉開序幕,我縣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殷切的關懷和厚愛,我們積極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窮障、改窮業、挪窮窩、挖窮根”的總體要求,在全縣廣泛開展了“貧困農村發展大調研”活動,通過深入調研,我們深切感受到,導致陵川長期貧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稟賦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幹部群眾思想保守,資源開發深度不夠,主導產業發育遲緩,農民增收缺乏支撐。具體到一個村和農戶,主要表現為專案難選擇,創業難起步,技術難掌握,市場難開拓,條件難改善等問題。要使扶貧攻堅取得實效,核心在增收,難點在產業,根本是環境,關鍵是組織。為此,縣委、縣政府邀請專家,深入論證,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產業扶貧為重點,提出了“五大特色產業促進增收(特色種植業、規模養殖業、道地中藥材、綠色林產品、生態旅遊業)、三大基礎設施改善環境(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態綠化和村莊環境整治)、五項社會事業保障民生(教育事業、衛生事業、文體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社會保障事業)、三項工程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村級組織建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農民素質提升)”的扶貧攻堅總體思路,並緊緊扭住這條主線,培育了一批促進農民增收的產業專案,改善了貧困農村發展的環境,有效激發了山區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熱情,提升了貧困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最新關於扶貧攻堅調研報告格式

一、尋求比較優勢,打造產業叢集,拓寬農民創業增收的新空間。

陵川之短在於大山,陵川之長在於生態。山大溝深阻礙了山區經濟發展的步伐,但也賦予了我們豐富的生態資源。全縣有耕地45萬畝,牧坡58萬畝,宜林地1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1.6%,發展以綠色、生態、健康為特色的種養業、林果業、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的後發優勢,只要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曾經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會變成潛力無限的財富。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提出了“陵川要脫貧,希望在大山,潛力在生態,出路在苦幹”的理念,並確立了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三條基本原則:一是針對山區“十里不同天、地無一丈寬”的特殊氣候和立地條件,在產業佈局上堅持“家庭小規模,區域大群體”;二是針對農民只顧眼前利益的小農意識,在產業選項時注重“當前能增收,長遠能致富”;三是針對全縣二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的現狀,在產業實施中力求“戶戶都參與,人人可就業”。去年以來,通過政府積極引導,政策大力扶持,鄉村精心組織,農民廣泛參與,以“小規模,大群體,低投入,快見效,廣覆蓋,可持續”為基本形態的特色產業叢集遍佈全縣農村,為農民脫貧增收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利用我縣山大坡廣的資源優勢,藉助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動,我們制定了建設20萬畝連翹基地,2萬畝優質核桃的產業規劃,並由縣級財政免費提供種苗,產業覆蓋個村、個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