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扶貧攻堅的優秀民情日記

才智咖 人氣:1.11W

扶貧工作需要記錄,以便更好開展有關民生工作。如下是精心為你挑選的關於扶貧攻堅的優秀民情日記,歡迎大家踴躍閱讀!

關於扶貧攻堅的優秀民情日記

關於扶貧攻堅的優秀民情日記【1】

陽光明媚,丹桂飄香,來到我所駐村的姜口,上午陪同區財政到我村驗收一事一議的飲水工程,他們走後,我到三位老黨員家中走訪。

中午在百姓張東妹家中吃派飯,為了不增加農民負擔,百姓吃什麼,我們吃什麼,她自己閹的四方筍、自己種的小白菜,自己臘的肉,可香了,一餐15元,我們個人要向政府買餐票,個人自付4元,政府補貼11元。這個月我自付買了80元餐票,已發出去4張了。

下午開了一個兩委會,商議姜口村美麗鄉村建設、農民公園、土地增減掛鉤專案等事宜。我駐村的村我也希望能為村裡做些公益事業,如果姜口村公園建起來,以後我調走後,到王臺旅遊,我一定會在公園停留的。目前我們都在努力籌措資金,如果不夠,我也願意捐款1000元。

開完會,抽空去從龍巖嫁過來的金妹家中聊聊。她今年第一年自己種的板栗南瓜長了好多個,一定要叫我帶一個回來,還有她家門口長的一小袋柿子,她說她家人都不愛吃,叫我帶來,現在還不能吃,要用蘋果混在一起,等到黃了才成熟。”我說:“我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怎能要你的南瓜和柿子。”她說:“你不喜歡吃。”聽她口氣,我不帶一點回來,她會生氣,以為我看不起她,自己種的不帶點回去,她又吃不完。在她家我還吃了一個白地瓜。如果金妹送我的這些東西是受賄,紀檢部門要來查,我一定主動上交的。我自己親自到她後門山上摘的南瓜,親自採的柿子,這算不算受賄?那天在她家吃派飯,今天補上一張餐票,她說:“還付什麼錢啊,一餐飯還吃不起啊,你能來我家,就是我的榮幸。”當然現金付給她是絕對不要的,我們就給餐票,村裡一個用月後統一到政府報銷,把錢給她們,這樣她們才肯收。

晚上在德龍家用餐,還要在百姓家中住夜,當然在李家的樓中樓是可以住的。金妹還想留我在她家住夜。只好對小妹說失陪了,改天到你家午睡我們聊個痛快。

明天陪同與黨委書記一起到蕉坑村入戶訪問,現在多數村民都已搬遷到集鎮,只有少數人不肯下來的了,他們說你們看,我的財產都在這,那麼多山,那麼多田,我們也要去看看他們,收集民情民意。

夜幕降臨,繁星滿天,丹桂飄香,深呼吸,好好享受農村的空氣。駐村真好,今夜真好!

關於扶貧攻堅的`優秀民情日記【2】

為進一步開展扶貧物件精確識別和動態管理工作,準確瞭解和掌握定點幫扶貧困村和困難群眾的基本情況,增強幫扶工作的針對性。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桂林市全州縣檢察院選派群眾工作能力強、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幹警深入到掛點幫扶的該縣鹹水鎮古流、黃沙兩村210餘戶群眾家中,開展精準扶貧調研活動。

據瞭解,全州縣檢察院檢察幹警深入掛點幫扶村委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訪民情解民意。期間,該院駐村幹警通過民情日記等方式,事無鉅細全方位記錄駐村情況、群眾需求,共記錄駐村日記兩萬餘字,詳細記下扶貧工作所見所聞,並根據記錄協調有關部門提供扶貧資金,切實幫助貧困群眾出點子、找路子,獲得了駐村群眾的一致好評。

精準扶貧有助於將國家各種惠民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以幫助困難群眾脫貧,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全州縣檢察院檢察長王唐飛介紹,該院今後將充分發揮駐村檢察幹警“民情日記”的作用,切實助推精準扶貧工作。

通過“民情日記”,幹警緊盯幫扶村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和民生社會保障等工作難點,以釘釘子的勁頭一項一項抓好落實,加快了聯絡村、聯絡農戶脫貧致富步伐。

關於扶貧攻堅的優秀民情日記【3】

今天我到三組入戶走訪,感覺三組大部分都是新搬遷戶,一統計,僅去年就搬遷了18戶。原來三組的村民主要分佈在山上和山下,大約各佔一半,山上的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村民們強烈要求搬遷。經村委會協調,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條件好的都遷下來住進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約還有七、八戶,我決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著山路往上爬,大約二十多分鐘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裡三口人,低矮的三間土坯房,家裡很亂,滿院都是剛孵出的小雞。徐光朝的兒子徐斌對我們說,他們家三口本來都在外打工,因為他母親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醫院住了幾個月,醫生說沒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來。他母親現在病情雖然沒有惡化,但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父親身體也不好,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棄打工回家照顧父母。為了掙點錢,他到省農科院學習了蜈蚣養殖技術,在家裡養蜈蚣,但才起步,還沒有見收;同時又買回了一批雞苗,準備搞規模養殖。徐斌是我入戶走訪來在農戶家裡遇到的第一個年輕人,今年25歲,也是全村唯一一個搞特色養殖的,我很有感觸,年輕人就是不一樣,有文化,有思路,建設新農村就需要年輕人。我對他說,養蜈蚣風險很大,關鍵是技術,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麼問題一定要及時請人解決,千萬不能讓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來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裡放牛,我說我們是“三萬”活動工作組的,想到她家裡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們帶到她家。家裡條件還不錯,雖然住在山上,但是樓房,而且也收拾得很乾淨,她說房子建了好幾年了。程梅今年39歲,是我入戶調查遇到的第二個40歲以下的年輕人,接連遇到兩個年輕人,我便有些興奮,現在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來的實在太少了。

程梅家裡三口人,丈夫朱朝明開農用車在周邊村從事農產品收購、販賣,每年可以掙一些錢。她在家種莊稼,不僅種了10畝土地,還養了10頭豬、3頭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種地搞養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萬元。她還有一個女兒,9歲,在洪門鋪讀國小。她家是我在洪門鋪村入戶走訪以來遇到的條件算比較好的一戶了。我問她現在主要有些什麼困難,她說主要是她女兒上學比較困難,才9歲,每天要走幾里路到山下讀書,又沒有同伴,中間要穿過好幾個樹林子,現在野豬比較多,很有危險,上學的時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學要是太忙就來不及接,希望能夠解決一下。再就是希望村裡幫忙在山下協調一個屋基,還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組山上的資源其實還是很豐富,森林保護得比較好,山場面積也很大,如果年輕人不出門打工,像程梅一樣,在家發展養殖,也還是可以掙到錢。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輕人吸引回來,只有年輕人回來了,村子裡才有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種良性迴圈,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接著我又到吳玉海、程家錢、吳兆旭、塗原進等幾家,情況大體差不多,都屬於比較勤奮、生活過得去、但生存條件又比較差的一類。他們都反映山上條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壞性大,莊稼都種不成,要求村裡能夠幫他們遷到山下居住。

從山上往回走,我想村裡搞遷移扶貧是正確的,應該把村民從山上遷下來,人雖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還是可以種,而且還可以利用山場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那麼農村發展的趨勢應該是集鎮化和村莊化,如何探討一種土地流轉機制和搬遷幫扶機制,把那些生存條件惡劣的村民集中遷移到公路沿線、集鎮周圍,讓他們遷得下、住得穩、能發展,應該是政府認真研究並切實解決的問題。

關於扶貧攻堅的優秀民情日記【4】

授命到大嶺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已經整整3個月了。今天一大早,我就接到村裡老支書楊錫榮的電話,說村裡今年烤煙長勢喜人,是不是到幾個農戶家去鼓勵一下,我正有此意,便欣然答應。

記得3月21日,我到縣委宣傳部報到,部裡分配給我的一個任務就是扶貧。在參加完全縣扶貧工作大會後,第三天我便驅車來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壺瓶山鎮大嶺村。大嶺村距離壺瓶山集鎮25公里。踏入村部,迎接我的是村支部書記李啟斌和老書記楊錫榮。

次日,我和工作隊的覃鳳逸以及李書記開始了全村的走訪調查。老書記也親自陪我們一起走村串戶,瞭解村情。大嶺村坐落在著名的自然風景名勝壺瓶山大峽谷谷口,三面環山,一道峽谷與外界相連,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村域面積27329畝,森林覆蓋率96%,耕地1090畝,總共451人。走訪中發現,5歲-45歲之間的學齡兒童和青壯年勞動力較少,60歲左右的老人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學齡兒童都在集鎮讀書,由於路途遙遠,大多需要一名家長陪讀,青壯年勞力基本都在外打工,只有農忙或者過年過節才會回來。

村裡的簡易公路只能通行本地人的出行神器“麻摩”。那天,我們走訪距離主線公路最遠的張文業家,從村部出發,在“麻摩”車上顛簸了近一個小時後,我們改為步行,在很陡的山坡路上走走停停,3個小時後才到達。此時,我早已是精疲力竭,平房主人老張熱情地招待了我們。但眼前的一幕卻讓我忘了疲憊:破舊低矮的平房,蒼老的青磚石瓦,一張正對門口的八仙桌,桌面上整齊地鋪了一層報紙,一個頭發花白、滿臉皺褶、面板黝黑的男人坐在門邊上發呆。走進屋裡,眼前一片荒涼,我們不禁沉默了。

老張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烤煙種植為例, 每畝成品菸葉的總收入在4000元以上,所需的菸葉專用肥料、勞動力、運費就要花掉一大筆錢,正常情況下,烤煙種植每畝淨利潤只有260元,再加上肥料和成品煙運輸成本的增加,相對於交通發達的村,每畝收益減少300元,農民除了自身勞動力收益,實際上發展種植收益微薄。

當時,老楊書記還講了一個讓人心碎的“冷笑話”:前兩年,惜糧坪的楊老養了幾頭豬,陡峭的山路連豬都趕不下來,只有殺了請人將豬肉背下山,一頭豬200多斤肉,賣了2400多元,結果請人上山殺豬花了200元,請4個人背下去花了600元,再加上買豬仔的600元,除去自己背豬仔上山和餵豬的糧食、人工,毛利1000元,細算連餵豬花的飼料錢都不夠。

那天,我們從栽煙談到修路,從人畜飲水談到茶葉發展,不知不覺,已日落西山,下山已是不可能了,經不住老張熱情的挽留,我們留了下來,老張用山裡人待客的飯菜招待了我們。3月大山的夜晚還是挺冷的,我們一群人圍坐在火堆邊,一直聊到深夜。

今天,我們在老張家又待了大半天,繼續聊脫貧,聊發展。我們都認為,其實山裡人不缺智慧,也肯吃苦,獨特的氣候條件生產出來的烤煙、茶葉、臘肉、蜂蜜、土雞等都是城裡人趨之若鶩的好東西,交通不便才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最大的攔路虎。只有打通了交通這個脫貧攻堅的“神經末梢”,山裡百姓才能真正看到希望。

值得欣慰的是,石門縣近兩年響應常德市委“交通大會戰”號召,西北山區的交通大環境正在快速得到改善,而大嶺村的公路建設也已經被納入扶貧規劃,山裡百姓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