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10篇

才智咖 人氣:8.83K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型別。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10篇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1

為全面掌握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查詢不足,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市政協根據今年重點工作安排,成立專門調研組,於今年上半年對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到環保、水務、城管、畜牧等部門和部分鎮街、有關工程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專題召開座談會,瞭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問題,剖析原因,尋求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市先後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全省減排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榮獲“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

(一)生態經濟初具規模。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工業化叢集化程度不斷提高,培植形成了機械製造、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等支柱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旅遊業提檔升級,幹雜海貨等專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二)生態保護紮實推進。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立活動,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全市林地面積達到5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4%。加強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態建設,治理塌陷地1.2萬畝、水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有力促進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保護了自然生態。

(三)治汙減排成效明顯。全面關停拆除機立窯水泥生產線,淘汰水泥產能490萬噸。萬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圓滿完成“xx”節能減排任務。加強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先後投資5.4億元建設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大塢生物醫藥基地4處汙水處理廠,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國縣級市前列。投資1.3億元,實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處人工溼地建設,出境河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嗨質標準。關停小火電14.9萬千瓦,對29家廢氣企業實施了汙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鋪設供熱管網68公里,關停燃煤鍋爐76臺;建設了3家機動車尾氣檢測站,嚴禁超標車輛上路,減輕了機動車尾氣汙染,城區大氣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四)城鄉環境有效改善。在城區主幹道全面推行“水衝路面、機械清掃、人工保潔”三位一體的保潔方式,城區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12座,新建改建水衝公廁100餘座,完善了環衛設施佈局。建設了垃圾處理場,累計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強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在14個鎮建設了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壓縮轉運車、垃圾收集車,形成了“村收集、市鎮轉運、無害化、資源化管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五)安全體系逐步完善。投資XX萬元建成環境監控中心和監控網路,46家企業和2家汙水處理廠安裝了線上監測裝置,15家重點企業安裝了遠端視訊監控裝置。在泉上橋、群樂橋、王晁橋及白龍灣斷面建設了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

實現了自動監測、視訊監控、生物監控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取締土小企業106家,實施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家畜禽養殖場的搬遷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飲水安全。

二、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雖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當前生態問題日趨複雜化,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保護意識還有待增強。一些地方的個別領導環境保護意識缺乏,在開發與保護上顧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區域性的經濟效益;少數企業和單位仍存在著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公眾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主動性、自覺性還不夠強,隨意破壞生態、汙染環境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二)生態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服務業發展仍滯後於工業,三產增加值佔比依然偏低,三次產業比例中,二產為54.6%,三產為37.6%,二產高出三產17個百分點。工業內部資源型產業比重仍比較大,重化工業所佔比重達70.7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節能減排任務重,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大。

(三)汙染防治形勢還不容樂觀。一是大氣環境質量仍需改善。由於我市火電、焦化企業較多,加之城市拆遷面廣量大,導致大氣汙染、揚塵汙染仍比較嚴重。據監測,我市城區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標,冬季霧霾天氣時有發生。二是水汙染防治形勢嚴峻。河流水質時有超標。5條骨幹河流除新薛河水質較好外,另外4條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屬城市納汙河汙染較重。從目前情況看,我市河流斷面水質與環境標準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棗莊通報我市城郭河群樂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過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其中cod超標嚴重。河道治理任務艱鉅。近年來,我市先後對荊河、小清河城區段以及北沙河、十字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綜合治理,五條骨幹河道全長167.6公里,已累計治理125.1公里,但是達到20年一遇標準的僅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統一治理提高防洪標準,尤其是流經城區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啟動治理,河道不暢,汙水直排,垃圾遍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質城河河道內垃圾遍佈(XX.4.7) 北沙河河道被佔用(XX.3.28)

量;分佈在農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應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多數垃圾成堆,變成了“垃圾河”。荊泉水源地保護面臨考驗。位於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我市和山亭區少數汙染嚴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嚴重,隱蔽生產,偷排汙水,對全市飲水安全構成很荊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區汙水未經處理直排我市荊河河道(XX.3.19)

大威脅。三是農業面源汙染逐步加重。化肥、農藥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導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學物質過剩、流失,農藥殘留於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汙染。秸稈綜合利用率低,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汙染造成了不良影響。

文字框: 汙水處理廠汙泥堆積文字框: 荊河上游汙水未經處理直排河道(XX.3.28)(四)環保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一是汙水管網配套不健全。城區多處汙水管網建設時間久,基礎資料虧缺,投入資金不足,管網及檢查井經常性堵塞損壞,不能及時修繕;建於1999年的荊河、小清河汙水渠,老化破損嚴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汙水外溢現象突出。城區東部、學院西路等區域尚未建設汙水管網,導致黨校賓館、山東化工技師學院等處的汙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荊河;洪緒片區汙水產生溢流現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鎮駐地、鮑溝現代玻璃生產基地支管網不配套,未能與第二汙水處理廠管網對接,廢水直排河道。新建農村社群管網配套設施不健全,生活汙水多數直接排放。二是汙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存在問題。汙泥圍廠問題嚴重,第一、第二汙水處理廠日產汙泥300餘噸,不能及時有效處置,造成廠內汙泥堆積如山。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和大塢生物醫藥基地汙水處理廠,由於汙水量不足等原因,無法正常執行。級索鎮、濱湖鎮汙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三是固體廢物處理設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設糞便處理場,城區每年公廁、居民小區化糞池清抽糞水約3萬餘噸,清掏糞便約XX餘噸,主要採取簡易排放,對水源、土壤和空氣造成汙染。城區各類餐飲服務業達1200餘家,日產餐廚垃圾量約60噸,無法得到有效處理。

(五)造林綠化任務還十分艱鉅。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4%,距離建立國家森林城市31%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資源總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區仍有荒山未綠化;西部平原區森林面積偏小,農田林網帶斷網破;森林生態系統還不完善,生態防護功能不強。

(六)農村環衛整治還任重道遠。我市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才剛剛起步,覆蓋面還較小,目前460個居實行了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僅佔市村居總數量的36.9%。尚未實行城鄉

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亂倒的現象,垃圾佔道、垃圾入河、垃圾圍村的問題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轉站建設、垃圾收集運輸裝置購置等方面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在目前各鎮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難,亟需建立市、鎮街、社會多元投入的保障體制。

(七)生態建設機制還不夠健全。一是生態獎懲機制缺乏。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和主體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專項基金兩種方式。資源開採企業對塌陷地、採石、採砂礦坑恢復投入不足,生態保護得不到有效的經濟補償,生態破壞缺乏應有的懲治,個人或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政府買單的現象嚴重。二是汙水處理管理體制不順。汙水管理方面,當前是住建局負責汙水處理廠及汙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市政處負責管網的排查維修,水務局負責納入汙水管網的汙水處理廠的巡查監管,市環保局負責排汙企業和汙水處理企業出水水質的監管,致使部分工作溝通協調困難,難以有效開展。三是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環保部門監察、監測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僅有20餘名,難以承擔大量的環境監管工作任務;環境應急車輛、通訊、防護等應急裝置十分缺乏,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強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開的生態滕州建設暨環境保護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滕州和美麗滕州的奮鬥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優化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確保萬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減少2.5%以上,出境斷面河流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要求,空氣質量二級天數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汙水處理達到全覆蓋,實現全域城鄉環衛一體化,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城鄉美麗、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優化產業佈局,推進節能減排,構建結構優化、迴圈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要以發展綠色經濟、迴圈經濟、低碳經濟為方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要素支撐結構和空間佈局結構,促進生態環境優化與經濟永續發展良性互動。一是積極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要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推進機械製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鏽鋼製品、汽車配套、生物醫藥、家居裝飾、食品加工六個百億元產業板塊,促進工業經濟的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要策劃和引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專案,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示範帶動作用的科技型企業,促進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規模膨脹。要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環評、能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汙染物。發揮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引導與倒逼作用,堅決淘汰重汙染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要加大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實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運用稅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勵產業園區內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橫向耦合及資源共享,促進“廢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依託良好的人口、區位、交通優勢,努力做好“大旅遊、大商貿、大物流、大市場”四篇文章,加快推進微山湖古鎮、魯班文化創意產業園、紅星美凱龍家居生活廣場、義烏·滕州商城等重點專案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機遇,優化區域佈局、培育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壯大盈泰集團、東啟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區,按標準化整建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要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勵引導廣大農戶特別是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培植壯大盈泰立體種養科技示範園等標準化種養示範園。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深施肥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汙染。要鼓勵扶持發展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高品質有機農產品生產,使農業“返樸歸真”,積極培育一批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實施汙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水綠山青、藍天潔淨的生態環境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強汙染防治。要深化水汙染防治,讓水質更加清澈。全面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汙體系,確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條河流斷面水質達到三類水質要求。要加快城區第三汙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執行;抓緊開展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網資料,加快維修城區破損管網,新建城區東部、北部管網,確保XX年底前城區汙水處理全覆蓋。加快級索鎮和濱湖鎮兩處汙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增鋪西崗、級索、東沙河、官橋、東郭、大塢、界河、木石等8個鎮51.5公里的汙水管網,提高汙水收集率;完善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汙水處理廠出水管網,確保正常執行。實施好總投資2.2億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條河流的1.5萬畝的溼地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字河官莊攔河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綜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實改善斷面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要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讓空氣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業和燃煤電廠脫硫除塵治理再提高工程實施進度,開展新源熱電公司等3家公司脫硝治理。推進大塢生物醫藥基地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香料企業全部進入基地生產經營,統一治理汙染物。加大熱力管網鋪設力度,增加集中供熱面積,關停供熱管網範圍內、重要路段兩側和鎮駐地的燃煤鍋爐。對建築、拆遷等工地進行集中整治,切實減少揚塵汙染。強化機動車尾氣管理,嚴禁未進行尾氣環保檢測或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上路行駛。要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秸稈沼氣、秸稈壓塊、秸稈發電等技術,建立完善的秸稈田間處理、收集、儲運體系,形成佈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要加大固體廢物汙染防治力度。徹底關停小蓄電池生產企業。嚴格化學品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確保所有企業做到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探索水泥jt窯固廢處置技術,提升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儘快選址建設糞便處理場,解決糞便隨意處置對環境的汙染問題。儘快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場,切實解決餐廚廢棄物環境汙染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要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建立,全力打造“綠之城、水之鄉、文之邦”,努力實現城市園林化、鎮村生態化、水系風景化、山區林果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力爭到XX年完成建立目標。要突出抓好城市綠化,積極實施北辛公園、杏壇廣場等增綠增花工程,開展林蔭路、林蔭公園、林蔭庭院、林蔭停車場等大綠化活動,真正讓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要抓好水系綠化,整合林業、水利、交通、農業、城建、旅遊等專案資金,重點搞好“秀美荊河”建設,高標準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閒長廊建設,儘快啟動城郭河生態景觀長廊建設,貫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設施,彰顯生態休閒親水特色。繼續抓好沿河、沿湖、沿庫造林,對五大河流兩岸和境內水庫周邊,建設護岸林、護坡林、水源涵養林。要抓好山丘綠化,大力實施荒山綠化、破損山體治理和山坡地經濟林基地建設。要抓好通道綠化,突出抓好京臺高速公路、東木路等道路綠化專案,提升綠化美化品質。抓好平原綠化,積極實施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開展農田林網化建設。抓好鎮村綠化,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綠化。要加強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態溼地修復和採煤塌陷地治理,對生態退化嚴重地區進行生態修復重建。要加強微山湖溼地等風景名勝區、蓮青山等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在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重要土壤保護區等區域,規劃建立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

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搞好環境衛生專項治理,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每年集中1—2次的時間,開展大掃除、大清整活動。各鎮街、各部門要組織發動廣大幹部職工和群眾,對轄區內臟、亂、差問題進行徹底治理,在清髒治亂上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大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儘快編制完成《滕州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總體規劃》,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進“村收集、市鎮轉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實現規範運作、全域覆蓋。要進一步研究推動城鄉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目前我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採用的是填滿處理方式,雖然成本低,但佔用場地大,而且容易對周邊環境產生汙染。焚燒處理垃圾可以處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可以有效緩解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建議我市儘快考察論證,早日新上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三)強化宣傳教育,形成統一共識,構建善待自然、和諧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要採用生態教育、環境宣傳、文化薰陶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路等媒體,積極宣傳環保國策,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曝光非法排汙和破壞生態的典型案件,定期公佈城市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水質,通過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水日”等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三是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立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繼續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對照建立指標,不斷完善提高軟、硬體建設,力爭XX年建立成功。各鎮街要積極建立設國家級、省級生態鎮、環境優美鄉鎮、綠化示範鄉鎮。要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推進文明幸福村、環衛一體化示範建立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批先進示範村。要在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群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立活動,努力建立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單位、學校、企業、社群,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

(四)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構建雙向約束、權責清晰的生態制度體系。一是建立組織保障體制。建議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協調行動。鎮街、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環保管理機制,對鎮街環保所試行“垂直化”管理,由環保部門統一管理。對鎮街土小企業清理取締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切實增強鎮街工作責任意識。二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鎮街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和有關部門,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鎮街差異化考核工作機制,在考核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對發展質量的考核;在考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核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汙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形成汙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益、治理者獲利的機制。要積極爭取並用足用好上級生態補償資金,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別對近年來新增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落實管護人員和管護報酬,強化管護措施,確保造林綠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優先安排生態文明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並逐年增加對汙染防治、生態保護等資金投入。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投入的綜合作用,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擴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凡是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產業化的專案,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要改革環衛收費模式,借鑑泰安、薛城等地區水務部門代收垃圾處理費成功經驗,實行自來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處理費。要加強環衛隊伍建設,各鎮街均要組建環衛所,配備領導力量和專業人員;村級配備專職保潔員,市、鎮財政給予工資補助,保證工資發放到位、隊伍長期穩定。五是建立應急防控機制。督促有關鎮街、部門、企業制訂應急預案,建設應急處理設施,有效遏制環保xx和重大事故的發生。加強危險化學品、造紙、醫藥製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資訊庫。加強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管監測,實行生態安全資訊互通、資源共享。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2

一、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強化體制機制保障,積極探索具有xx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初步走上了經濟發展較快、生態環境較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生態環境逐步優化。環境質量穩中趨好,生態城市顯山露水,美麗鄉村宜居宜遊。

綠色發展逐步凸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旅遊收入進一步增長,資源節約進一步顯現,環境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保障體系逐步形成。建立政策體系,加強長效監管,加大考核力度,強化領導責任。

二、存在不足

一是建立意識氛圍不濃。目前,我市只有全椒成功建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明光建立已通過技術評估,天長、鳳陽、定遠正在啟動建立規劃編制工作;全市生態鄉鎮約佔40%,生態村不到10%,建立尚未形成濃厚氛圍。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速度不快。產業結構高階化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粗放型發展依然存在,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差;發展生態工業的激勵政策不多,企業技改升級主動性不強。

三是汙染防治任務依然艱鉅。機動車尾氣排放有效監管不夠,揚塵汙染仍較嚴重;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差距更大;農業面源汙染、農村環境汙染等問題依然突出。

四是城市人居環境有待改善。老城區綠量不足,新城區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城市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排水、排汙管網不健全,排澇能力較差。

三、幾點建議

(一)強化生態立市

一是堅持把生態立市作為重要戰略,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佈局,以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為抓手,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二是加強組織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立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三是制定年度目標,分階段組織實施。四是堅持全域建立,要上下聯動,市縣、園區、縣鄉、鄉村聯創,同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立。五是加大建立投入,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於生態文明市建立。

(二)強化資源優化管理

一是以爭創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為載體,強化水資源管理。二是以建立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加強森林資源管理。三是以建設綠色生態綜合城市試點為載體,強化人居環境管理。

(三)強化環境治理

聚力短板,狠抓環境突出問題。一是進一步深化河(湖)長制,開展水汙染綜合治理。二是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三是認真落實《xx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20xx—20xx年)》,穩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四)強化綠色發展

一是從源頭優化資源配置。劃定並嚴守資源利用上線、環境質量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嚴把空間、總量、專案三個“准入關”,嚴控高汙染、高能耗專案環保準入。二是以整治推動產業升級。加快低小散重汙染企業環境整治轉型升級,強制重點企業實施清潔生產。三是用政策引導發展轉型。建議出臺《關於大力推進“生態+”行動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引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五)強化全民共創

一是建議出臺《xx市推行生活方式綠色化行動實施方案》,推行“綠色行政”,倡導“綠色消費”。二是構建生態文化傳播平臺,打造生態文化產品,大力弘揚生態文化觀,增強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

(六)強化督察問責

一是加強對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重點、難點指標完成情況的跟蹤監督,確保按期完成建立各項工作任務。二是進一步完善考評體系,細化考核內容和標準,將考核結果作為幹部使用的重要依據。三是加強對突出環境問題的督查檢查,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追責一起。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3

調查目的及意義:

瞭解家鄉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主要是垃圾處理問題,在此基礎上了解居民對環保意識的深淺,以便進一步開展環保教育活動,共建美麗家鄉。

調查過程:

這段時間裡,我實地考察過家鄉的垃圾處理情況,也去了村委會詢問。在與村委會領導的交談中,我得知近幾年,縣裡加大對鄉村的經濟建設,修建了垃圾處理中心,村委會也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村裡的垃圾處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居民點分散、環保意識差等原因,垃圾問題依然嚴峻。

基本情況與分析:

1、經濟發展。在我們的祖輩,鄉村裡幾乎沒有什麼可稱之為垃圾: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九年過後還能當抹布;剩菜剩飯可以餵豬,豬糞可以肥田,秸稈用來取暖,燒成灰又可以肥田!所以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幾乎是沒有什麼可以歸於“垃圾”行列的,換言之,垃圾是“富貴病”。

2、人口增多。除了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也使得生活垃圾也隨之增多,這個顯而易見,人均增加,人數增加,做一個乘法,自然就增加了總量。但與此同時,配套的服務設施滯後,自然就垃圾成山了。

3、難以回收。現如今的生活垃圾裡,有許多塑料袋、舊衣服、舊玩具,這些相比於廢舊金屬,都是難於回收利用的物品,特別是塑料袋。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法規,但收效甚微。 調查結論及對策:

對於垃圾問題,社會上有人提倡出臺法律法規來限制垃圾量的增長,這是根本做不到的。中國古代殷商時期就提出: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就是說在大馬路上倒垃圾就砍手,可在這種嚴刑峻法下還是有人隨意亂丟,為什麼?抓不住嘛,執法成本太高了,所以說我們要疏而不是堵。

對此我個人提出了幾點建議:

1、加快經濟發展。垃圾的產生是由於人類經濟的飛速發展,垃圾的解決也只能寄託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決不能開歷史倒車。舉個例子,十九世紀人們都在為城市裡的馬糞發愁,可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出現了汽車,問題迎刃而解。另外,快速發展的經濟會帶動一整套垃圾處理產業鏈,西方的“垃圾經濟學”已經初露崢嶸。

2、利用經濟槓桿。期待科技進步來消滅垃圾有點遙不可及,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藉助市場的力量。比如,給垃圾處理企業以補貼,或者乾脆以垃圾的產生多少來決定稅率,帶動大工業轉型發展。

3、加大便民投入。現在的農村垃圾處理方式落後,政府可以加大投入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比如我們村沼氣的推廣就很有成效,這才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結語:

人類一直厭惡垃圾給他們帶來的煩惱,但如若沒有垃圾,則意味著人類世界已經停止了運動。人類與垃圾彼此對立卻又密不可分,這是一個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那麼,當無法改變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改變自己,從垃圾製造者變為垃圾管理者、垃圾再利用者——這是現今人類社會面臨著的持續不斷的挑戰。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4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要求和新舉措,努力將永靖縣建設成為省級生態迴圈農業示範縣,根據我縣開展生態文明工程示範縣建立工作要求,4月1日至30日,永靖縣西部大開發辦公室集中利用一個月時間,組織人員先後深入到部分鄉鎮、企事業單位和生態文明專案建設點,就永靖縣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縣情

永靖縣位於甘肅中部西南,臨夏回族自治州以北,是國家扶貧開發和“三西”建設重點縣,也是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庫移民重點安置縣,1986年正式納入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範圍。全縣總面積1864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150個村(居),總人口20.4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63萬人,農業人口16.07萬人。總耕地35萬畝,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蒸發量在1500毫米以上。縣內地理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存在兩個極端;全省最好的地方在永靖,以黃河、湟水河兩岸為主的川塬區6個鎮水資源豐富,景色秀麗,土地肥沃,是發展旅遊業和高效農業的理想之地;全省最差的地方也在永靖,地處東西山區的11個鄉鎮苦甲隴上,自然條件十分嚴酷,山大溝深,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區,群眾生活比較困難。

二、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援下,永靖縣在全力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積極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不斷加大林草植被的保護與建設力度,著力實施了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治和生態移民工作等綜合措施,有效解決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一)生態保護力度加大。

一是加快推進了草原保護建設工作,全面完成了2011、2012年草原補獎、鼠蟲害防治、草原防火、秸稈飼料化利用等重點工作任務。截止目前,全縣已落實草原承包到戶面積142.89萬畝,共確定禁牧草原面積102.87萬畝,設立基本草原保護區標識牌20個。2011年,草原補獎資金全部落實到位,共計資金649.0965萬元,極大地改善了永靖縣的草原生態狀況。二是實施了以縣城南山綠化為主的生態造林工程,南山綠化總規劃面積3.2萬畝(一期計劃在陰山完成2.4萬畝,其中荒山造林2.1萬畝,花椒經濟林0.3萬畝;二期工程計劃陽山完成0.8萬畝),總投資2.2億元,涉及劉家峽、峴塬、三塬3個鄉鎮。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投資1.6億元;二期已完成整地工程和架設上水管網,高標準完成了水平臺整地工程,並投資3520萬元完成造林2.4萬畝。三是完成投資1945萬元的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專案,投資991萬元的紅峴子、黑方臺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積3.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430畝,川塬區農田灌溉條件極大改善。投資1.5億元的大鹽溝生態綠化綜合開發專案,縣城周邊環境正在得到優化。投資1780萬元實施了黑方臺災害治理四期工程和二房臺滑坡應急治理工程,滑坡險情得到有效治理。

(二)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一是嚴格監管,確保汙染企業達標排放。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切實加大了新建專案的環境准入關,在審批中堅持做到了四個不審批,即:國家明令禁止的專案不予審批,高耗能高汙染企業不審批,永靖縣環境容量不能承載的專案不予審批,黃河三峽溼地內除環保型建設專案和溼地保護專案以外的所有專案不予審批。嚴格落實重點汙染源每週1次、一般汙染源2周1次的現場檢查,並採取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監督檢查,嚴防排汙企業超標排放汙染物。二是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汙染減排能力。自2007年以來,先後投資6000萬元左右,完成了縣城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劉家峽水庫汙染綜合治理、20家鐵合金企業除塵裝置升級改造、6家畜禽養殖場汙染治理等專案和工程建設,大大提高了永靖縣汙染減排能力。三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淘汰“兩高”落後產能企業步伐。緊緊圍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建設新型工業園區。先後淘汰關停縣城周邊和景區內汙染企業5家,淘汰拆除落後產能生產線16條,爭取落實國家補貼資金1300萬元,經過以上努力,每年永靖縣的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汙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州上下達的指標以內。縣城周邊汙染得到進一步治理。

(三)城鄉環境極大改善。

一是集中力量加快古城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步伐。古城新區道路、給排水、供暖、供氣等市政設施全面完成,同時動工建設投資3.3億元的川北後山廉租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工程程,完成大莊道路改造、川南臨夏路口排水、假日花城至嘉龍小區河堤治理工程,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川塬區每個鄉鎮確定1—2個村實施以村社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為主的新農村建設,基本實現了“巷道水泥化、民居磚混化、村莊園林化、環境整潔化”的目標,並投資5016萬元新修改造農村道路42條、96.7公里,推廣普及農村新型能源,完成沼氣池1022座,完成“三改”612戶,目前全縣37.9%的農戶用上了清潔的沼氣。此外,投資1000多萬元,對鹽鍋峽、陳井、三塬、楊塔、王臺、川城等集鎮、市場等進行了改擴建,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不斷改觀。

(四)特色產業不斷壯大。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動工建設投資9723萬元的三馬臺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全縣新建高效節能日光溫室368座,新增蔬菜面積2200畝,建成“高原夏菜”示範面積6500畝,2000噸蔬菜保鮮庫1座,發展核桃、紅棗、花椒、蘋果經濟林1.2萬畝。新修改造暖棚圈舍3150座,新發展規模養殖戶100戶,養殖場14家,新發展網箱養魚6畝、池塘養魚100畝,水產品供應量達到2200噸。東西山區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和百合種植,普及推廣“六個一”迴圈農業發展新模式,補助資金1400多萬元,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22.9萬畝、脫毒馬鈴薯16.65萬畝,新增百合3000畝,發放揉絲打捆機30臺(套),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5

黨的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

建設生態文明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現實意義

生態文明是對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繼承和創新,是社會發展階段的一個新的提升。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擺上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是源於我們黨對工業文明和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的反思。人類發展史是一部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歷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態良好而興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態惡化而衰敗。比如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都是因為生態系統破壞而衰落。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人類在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態災難。上世紀50年代,發生於英國的倫敦霧,1.2萬人患呼吸系統疾病死亡。80年代發生於印度的農藥廠爆炸,2.5萬人直接喪生、55萬人間接致死,20多萬人永久殘廢。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人因環境汙染而喪生。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一系列環境問題。森林銳減、草場退化、江河汙染、大氣灰霾、物種減少,環境汙染事件也時有發生。重經濟輕環境、重增長輕保護的發展模式,讓一些地方的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治理,結果是增長所得遠遠不夠治理所出,當然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對工業文明的否定。在吸收世界工業化程序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黨通過對過去發展的認真總結和對未來發展的科學把握,著眼於破解人與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銳矛盾,我們黨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這一重大戰略決策。

二是我們黨對人民群眾新期待的積極迴應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豐富完善。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都希望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到放心的食品、住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身體健康、生活幸福。開著寶馬車喝汙水,這不是全面小康。所以,黨的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之中,就是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為我們進一步指明瞭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又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

三是我們黨對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的正確把握和可持續發展的拓展創新。當今世界,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世界各國的競爭已經從傳統的經濟、軍事等領域延伸到環境領域。主要已開發國家憑藉自身的技術優勢,以保護環境和維護國民健康的名義,制定了嚴格的、強制性的環境技術標準,限制國外產品進入,構築新的綠色貿易壁壘。我們只有加快發展綠色、迴圈、低碳經濟,才能順應世界發展的新趨向,參與和贏得國際競爭。同時,資源環境也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能源年消耗量佔到世界的20%,煤炭消費量相當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石油消費量一半以上要靠進口,單位GDP能耗是已開發國家的四五倍。按照黨的提出的到20xx年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的目標,如果繼續採取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現有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無法支援,未來的發展也將難以為繼。所以,大量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所以,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為了破解資源環境的制約,全面增強環境競爭力,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黨的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並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方面明確了基本要求。實踐中,我們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價值觀念上,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是自然之子。在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與自然對等思想,對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們的發展,既不能走向與自然對立,更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始終以敬重的姿態,考量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使我們的發展能與自然和諧互惠,相得益彰。

二是在指導方針上,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節約優先就是要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保護優先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山清水秀但貧困落後不行,殷實小康但環境退化也不行。發展是第一要務,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保護是發展的基礎,脫離環境保護抓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所以,必須通過保護環境優化發展,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自然恢復為主,就是減少人為干預,給生態環境以自我修復、自我更新的時間和空間。

三是在實現路徑上,要堅持走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之路。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把經濟增長從依靠資源環境消耗,轉到依靠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上來,大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而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的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四是在工作落實上,要堅持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的汙染防治,而是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其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因而需要一個漫長的探索和實踐過程,絕不是簡單的汙染防治。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已開發國家一二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開始集中顯現。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通過系統的變革,堅持不懈地推進,推動我們的發展進入生態文明的美好時代,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6

寒假期間我校開展了大學生下鄉調研活動,本次調研的主題是家鄉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科技發展。

我將調研地點選在了xx縣,這裡是我的主要調研地點,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會處詢問,近年來,縣裡的一些主要變化和重大舉措,村委會的有關領導便詳細的向我說起了,家鄉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進步方面的各項舉措。

調研實踐近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裡,我調查走訪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經被汙染然嚴重的地區已被徹底清理整頓,基本恢復了乾淨整潔的面貌,不同地區的整頓效果雖不盡相同,但是整體有了很好的改觀。下面我就調查結果,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和總結。

我與家鄉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走訪調研,從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動。近幾年,由於政府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從前,家鄉建設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在培植樹木方面比較突出,建立防護林,防風防沙,防止水土流失。

在工業方面,為了大力發展經濟,對於汙染現象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導致很多地方被汙染,唯一一條流經我縣的河,也受到了嚴重的汙染,造紙廠就沿河而建,向河裡排放汙水,從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現在生活垃圾四處飄浮,邊緣彷彿是汙穢的溝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於前幾年縣裡對於經濟建設的高漲熱情,對汙染問題沒有及時處理。

近幾年,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的角色,縣裡也開始抓起了生態文明建設,走起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於一些違規操作的企事業單位,堅決給以整頓,甚至關停。不少企業受到影響,但是縣裡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的很堅決徹底,對於像造紙廠這樣屢教不改的單位,堅決予以關停處理,禁止一切生產活動。其他企業的情況較好,都積極配合著縣裡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汙水先處理後排放,不處理不排放,從而很好的控制了環境的繼續汙染。

生態環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招商引資一直是我縣發展的一項重要渠道,近年來有大量的國內外企業來我縣實習考察,投資建設不少工廠,發展了經濟的同時,科學技術手段也在不斷進步,引進了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帶動了科技的進步,一舉多得。

我先秉承“建設生態文明、開發清潔能源、彰顯綠色魅力”的思想,開展生態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造林綠化、小流域治理、風沙源治理步伐,通過建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經濟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園,院內有很多品種的植物,農作物和果樹,退耕還林也使得大面積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蓋率。

我縣嚴格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全民動手,全縣範圍內搞綠化,搞發展建設,大家積極參與,讓綠意充滿鄉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實感受綠意滿懷的感覺,街道兩旁路色的松柏排成兩行,每隔一段會有一棵其他樹種,還有已選花花草草,在體驗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質量提升之時,人們對於生態文

明建設又多了一份支援與認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援家鄉生態文明建設。從這些走訪中我可以看出,人們對於環保的問題,大都意識淺薄,並不以為然,似乎他們對這些問題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靜下來想想,也是,他們一直都在為生活忙碌著,都是在以被動的接受生活,從來都沒有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他們被習慣所掩埋了他們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拋開一切的問題,只讓他們考慮這些的話,我相信他們也會想我一樣的!現在人們的思維已成了定式,三言兩語是改變不了什麼的,

現在能做的只有從一些小事來感化他們,讓他們親身的體會到環境的嚴重性,他們才會有所改變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沒親身體味過你是永遠都不會明白的!這就像一句真理影響著廣大人民。舉一些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來讓他們自己感悟!我知道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著急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希望每週都能有一兩節課來讓他們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由不懂到了解,由瞭解到認識,由認識到理解,這一過程。

自然資源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我國擁有遼闊的國土,無論藍色的海洋,還是浩瀚的沙漠,無論綿延的山區,還有奔騰的江河,都蘊藏著多種多樣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

其實它們都離我們很近,也可以說貼近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沒有注意罷了,我們都把它們忽略掉了,是我們的遺憾,因為自然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由於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源的開發也在不斷擴大。雖然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增多,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不斷下降;隨著生產的發展,某些資源的總量也在下降。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單指傳統意義上的汙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很多地區有著嚴重誤區,認為發展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要真正實現經濟發展、工業發展、科技發展,就必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迴圈利用。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思想上,我縣能夠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政策上,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政策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發展政策上,我縣擬訂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辦法,和對與違規排放等違規操作的具體處理辦法和處罰形式。

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遵循自然規律,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嚴格要求各生產單位,嚴格控制汙水廢棄的排放。

我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才剛剛起步,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責任艱鉅,還需要更多的人來參與和支援。當然首先還是需要縣裡給予足夠的重視,否則具體的工作是無法行之有效的落實的。總的來說,我縣幾年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效顯著,被汙染的地區和水域都有了改善,還建立了生態文明宣傳公園,相信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定會越來越好。

不僅是這個方面,在那個領域都是一樣的。只有我們對它好了,他自然會對我們好的。其實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現在總是在不斷的發生自然災害,什麼龍捲風啦,什麼海嘯了,什麼地方又有洪澇災害啦,什麼地方又有地震了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回饋給我們的禮物。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怎樣解釋那。

我們無言以對,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儘管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間接的罷了。自然界就像一面鏡子,你哭它就哭,你笑他也笑,一樣的。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相互聯絡的,並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你認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的!扯到的雖然大了點,但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最真實的寫照。回到主體上來,環保的問題真的是非常的重要,讓我們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為了我們的家鄉更加的美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7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論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體現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實踐在不斷深入;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未來目標和方向的把握越來越明確。贛縣結合工作實際,圍繞實施“融入中心城區,提升‘四化’水平戰略,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發展生態化程序,走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努力建設“四個贛縣”,全縣生態環境意識持續提高,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現了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為進一步總結經驗、查詢不足,不斷推進贛縣生態文明建設,筆者進行了專項調研,形成如下報告。

一、現狀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援。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佈局,並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指標。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同時,贛縣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了“推進生態與經濟融合,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區”的要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振興發展全過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促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優化生態環境,圍繞加快建立省級生態縣,大力推進“發展生態產業、建設森林城鄉”工作,積極建立森林城市、森林鄉鎮、森林村莊,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政策理論依據;二是環境支撐。縣域內擁有獲省“先進溼地公園”稱號的大湖江國家溼地公園、馬口森林公園、贛南“小廬山”——寶蓮山等優質生態資源;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8%;全縣地表水資源量為20.88億立方米,人均和畝均水量分別為4910立方米和5153立方米,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市、全省前列,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三是資金扶持。近年來,贛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縣域經濟實力顯著,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前提;四是組織保障。近年來,贛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與農業融合,堅持生態為重的理念,高標準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一區三園”,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建成美麗宜居贛縣”,實現永續發展的工作目標。

(二)不利因素:一是經濟發展方式較粗放。我縣經濟的結構性等矛盾比較突出,粗放型增長的特徵比較明顯。工業仍以勞動密集型、輕加工型為主,轉型升級難度較大;農業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化程度不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二是生態文明理念較膚淺。由於農村經濟滯後,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養家餬口和發家致富,因而還存在生態文明意識不強的問題,農村髒、亂、差的現象也一時難以徹底改變。少數企業推行綠色生產的自覺性不高;三是生態開發開放較單一。生態開發開放程度比較粗淺,生態價值既沒有在開發中體現,生態文明的內涵也沒有在開放中提升,社會各層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概念理解不透、重視不高、執行不力,導致生態文明效應較弱。

二、對策建議

(一)認清形勢,深化認識。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走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是大勢所趨,亦是民心所向。20xx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要求建設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我省在 “十二五”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了對主要汙染物減少排放要求。從縣情看,贛縣著力打造“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隨著大專案、大企業日益增多,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對企業的產業技術升級和淘汰落實產能的要求日益緊迫,而保護優化生態環境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了。在這種形勢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於贛縣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二)突出重點,鞏固成果。

一是在領導決策層面。牢固樹立綠色政績觀。堅持科學、可持續發展理念,繼續推行工業專案立項和審批工作聯審聯批制度,對汙染嚴重的企業和專案,堅決不予落地;二是在工作方法層面。第一,著力抓好生態文化宣傳。組織文藝骨幹創作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文藝作品,結合送戲下鄉等活動,開展生態文化進基層、農村和企業的活動;第二,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立活動。建立健全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加強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大鄉村環境衛生督查力度;紮實開展“和諧秀美鄉村”建立工作。將“和諧秀美鄉村”建立與環境綜合治理有機融合,紮實推進79個省市縣共建點和44個市縣共建點,重點抓好村莊整治、農村清潔工程、農村能源工程、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等工作,加快推進茅店江口吉埠南塘和諧秀美鄉村示範帶建設,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新村、生態文明新村、文明和諧社群,最大程度地改善鄉村生態環境。三是在工作落實層面。一要強化組織領導。研究出臺《關於贛縣生態文明建設實施考核辦法》等可行性檔案,使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始終領導有力、分工明確、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二要強化統籌協調。編制《贛縣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綱要》、《贛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使贛縣生態文明建設進入規範化、法制化發展的軌道;三要狠抓工作落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贛縣縣直機關、鄉鎮主要負責人的目標責任考核,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嚴格實行“生態環保一票否決”和問責制。同時,建議贛縣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資金作為專項工作經費,用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考核、獎勵和生態文明建設專案的以獎代補;四要強化法治保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聯動協調機制,強化環保、林業等資源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和重點案件移送督辦機制,加大對破壞資源環境案件的查處力度,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能力。

(三)注重結合,擴大效應。

一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副業經濟有機結合,如家畜糞便轉化沼氣利用,樹木栽種發展林下經濟,河塘清淤發展養殖業等等,讓農副經濟與生態建設協調推進,共同發展;二是把加大投入與長效治理結合起來。根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增加,不斷加大生態資金投入。強化汙染物減排和治理等環境監管長效機制,按照“誰破壞,誰恢復;誰排汙,誰付費”的原則,嚴格落實處罰整治措施。並將環保考核與政府考核、企業貸款資質評定等事項掛鉤,促使部門和企業按照生態環保要求,加強治汙減排和生態修復,促進生態保護的長效性和持續性;三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打造生態板塊結合起來。打造生態板塊,發展生態旅遊和生態農業。全力打造清溪現代農業示範園,同步加快桃江、大湖江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堅持生態為重,建設生態家園,為我縣打造江西綠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態經濟、生態文明示範縣,著力建設綠色家園、生態贛縣貢獻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8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三農”問題的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迫在眉睫,自從20xx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態村建設,全國上下掀起了建設生態文明村的熱潮。山東省滕州市緊跟社會潮流,應廣大農民朋友對生活環境質量的需求,加快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步伐,取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

在調查期間,通過和該村黨支部書記的談話中我瞭解到,該村已經建立了生態文明戶80餘家,種植綠化植物一千餘株,購置垃圾桶二百餘個,基本上每一個衚衕能夠平均四個,該村計劃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氣池,現階段該村建有自己的沼氣池配件廠,包括沼氣池主池體和沼氣池蓋,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磚廠,生產各種彩磚,用來內銷和外銷,還有自己的農產品購銷服務部,方便了農產品的銷售。該村街道建不設別具風格,除了道路兩旁間隔栽種了不同種類的綠化樹,還在兩棵樹之間栽種了各種花草,各戶門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來栽種一些蔬菜之類的東西,各個衚衕安排了具體的生態文明負責人,具體負責該衚衕的衛生以及治安問題。

通過調查訪問,該村的生態文明村的資金除了廣大村名的集資外還有好多關注村莊發展的熱心民眾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援。通過這一村莊建設可以發現,一個人,當他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就會用各種辦法回報生他養他的家鄉,也可看出一個人奮鬥的重要性,為了自己的親人,為了家鄉……

雖然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也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就在一開始,村幹部就面臨了各方面的壓力,一是資金問題的緊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對,他們的思想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沒有遠見卓識,只能看到當前利益,無法正確的衡量生態文明村的利與弊,得與失。村幹部在村民的思想動員上做了很多的工作,這為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排除了一部分障礙。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不管什麼地方,哪一個社會階段,建設生態文明村都要充分考慮到以下幾個問題:

1、建設生態文明村就是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所以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真正成為文明生態村建立和收益的主體,切實增強建立工作的責任感讓他們從思想上到行動上支援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工作。

2、建設生態文明村還要樹立和增強科學發展的觀念,堅持文明、生態一起抓,軟體、硬體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說不幹”的現狀,三番幾次的將農民朋友對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熱情涼到了最低點。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還要充分發揮農村文體中心或活動場所的宣傳、教育、娛樂等功能和作用,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使農民朋友不僅在物質上有一種富有感,還要在精神上有一種充實感,例如: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和文化科技知識講座等,大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傳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倡導文明新風。要通過對農村人居環境的改造,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進而全面提升農民文明素質,最終達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

3、要堅持建管並重,建立健全長效建設管理機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樣,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樣周而復始的就會影響生態文明村在廣大群眾心中的地位。首先,作為村幹部要將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當作一件長久的事情來做,不管到什麼時候,都要將生態文明村的建設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時刻想著為老百姓謀利益,謀發展,只要能為百姓辦實事,就會得到百姓支援。

4、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切實增強建立後勁。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態文明村當作一件長遠的事情來抓,要根據自己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更加促進整個村莊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據村莊需要建立自己的廠房,既能促進村莊的經濟發展,還能為村民提供一些相應的就業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邊建設、邊治理的建設模式。農村不比城市,雖然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挺快,可是農村的經濟發展還是跟不上社會的腳步,在各個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農村的環境問題,包括村道的衛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莊河流的治理,農作物秸稈的存放問題等等,應該嘗試建立一套生態鏈,使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6、要堅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建立規劃。可以根據當地的土地情況制定相應的種植方案,盡最大的努力提高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為農村向城鎮化過度奠定一定的基礎。

在生態文明村的建設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問題以外,還要正確處理文明生態村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其一,文明生態村建設是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態村建設是立足滕州實際的戰略選擇,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經濟發展狀況。其三,既然是模式,就應該有多種,而不是一種,要允許各個地方領會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創新。三層含義歸結起來,就是要求我們正確處理文明生態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關係。

蓋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氣池,種花種草,等等,這些確實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措施,因為他們可以使“村容整潔”;同樣,在農村搞多種經營也可以適當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9

xx市戶籍人口數xxx萬人,約2/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xx個鄉鎮和xxxx個行政村。自xxxx年開始,隨著xx生態省和xx生態市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全市各鄉鎮已全面完成生態建設規劃,並建成全國環境優美鄉鎮x個,省級生態鄉鎮xx個,市級生態鄉鎮(街道)xx個,分別佔總鄉鎮數的x%、xx%和xx%;市級生態村xxx個,佔總行政村數的x%。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檔案精神和《xx生態市建設規劃》目標要求,鄉鎮生態建設工作還僅處於起步階段,離全面建成省級和國家級生態市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成為各級各部門當前面臨的歷史性挑戰。

一、進一步加強鄉鎮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全面建成國家級生態市的必要條件。根據《xx生態市建設規劃》要求,xx將於xxxx年前建成國家級生態市,而xx%的鄉鎮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驗收要求是生態縣(市、區)建設的前置條件。要真正達成生態市建設目標,基層建立工作是關鍵,開展鄉鎮生態建設建立工作能夠豐富生態市建設內涵,提升生態市建設水平,是進一步推進和深化生態市建設工作的客觀需要和必然基礎。

(二)是推進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好契機。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而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鄉鎮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基礎設施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對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要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然要求鄉鎮調整發展思路,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轄區內居民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發展空間。

(三)是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一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是指該區域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集散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區域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各項生態建設建立工作從公共設施完善程度、汙水處理、大氣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等xx多項指標對鄉鎮進行考核,有力地促進當地政府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環境質量,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從整體上改善當地投資環境,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

(四)是提升農村生態文明水平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經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在認真總結人與自然關係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嶄新的文明觀念,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德倫理基礎。生態文明強調“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適應“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的整體利益。沒有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就不可能實現全國的生態文明。鄉鎮生態建設建立工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增強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提升鄉鎮的整體生態文明水平。

二、當前鄉鎮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一)部分鄉鎮領導思想認識還不到位。當前,政府對官員的政績考核仍然以gdp增長為依據,導致部分鄉鎮領導重經濟發展,輕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難以轉變,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不能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發展才是硬道理”錯誤地理解為“增長率才是硬道理”,片面的追求gdp增長速度,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可持續發展之路背道而馳。

(二)鄉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基礎設施狀況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制約著社會生產力的綜合水平、生產的發展程度和人們消費的現實程度,還直接反映著社會的文明程度。與寧波市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鄉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主要表現在:

規劃問題:鄉鎮發展初期由於缺乏規劃指引,導致建設無序開展,給當前發展帶來諸多環境問題,如雨汙分流、汙水管網鋪設難度大等。

(三)拓展投資途徑,確保投入到位。採取政府產權管理、間接調控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導的、以企業為主體的、全社會、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如各地汙水處理管網建設經費由各級政府投資,而汙水處理廠建設可採用xxx投資模式,在不改變原來用途的前提下,有償、有期限地轉讓基礎設施經營權;鄉鎮汙水管網建設費用由市政府補貼、汙水處理費返還金、建設補償金和鄉鎮投資構成;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採用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的形式,從建設到執行全部由企業負責,政府則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援和相應補貼,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效用和對民間資本的帶動作用,以政府槓桿資金吸引社會資金的廣泛參與,確保鄉鎮生態建設資金投入到位。

(四)加強環境宣教,實施寓教於樂。要動員廣大群眾支援、參與鄉鎮生態建設,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必須先從轉變意識形態著手。各鄉鎮要積極引導全民參與,通過舉辦講座、論壇和競賽、中國小生宣傳資料發放等多種形式開展環境教育和環保法律法規知識宣傳。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10

寒假期間我校開展了大學生下鄉調研活動,本次調研的主題是家鄉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科技發展。

我將調研地點選在了山東省XX縣,這裡是我的主要調研地點,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會處詢問,近年來,縣裡的一些主要變化和重大舉措,村委會的有關領導便詳細的向我說起了,家鄉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發展進步方面的各項舉措。

調研實踐近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裡,我調查走訪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經被汙染然嚴重的地區已被徹底清理整頓,基本恢復了乾淨整潔的面貌,不同地區的整頓效果雖不盡相同,但是整體有了很好的改觀。下面我就調查結果,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和總結。

我與家鄉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走訪調研,從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動。近幾年,由於政府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從前,家鄉建設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在培植樹木方面比較突出,建立防護林,防風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業方面,為了大力發展經濟,對於汙染現象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導致很多地方被汙染,唯一一條流經我縣的河,也受到了嚴重的汙染,造紙廠就沿河而建,向河裡排放汙水,從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現在生活垃圾四處飄浮,邊緣彷彿是汙穢的溝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於前幾年縣裡對於經濟建設的高漲熱情,對汙染問題沒有及時處理。

近幾年,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的角色,縣裡也開始抓起了生態文明建設,走起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於一些違規操作的企事業單位,堅決給以整頓,甚至關停。不少企業受到影響,但是縣裡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的很堅決徹底,對於像造紙廠這樣屢教不改的單位,堅決予以關停處理,禁止一切生產活動。其他企業的情況較好,都積極配合著縣裡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汙水先處理後排放,不處理不排放,從而很好的控制了環境的繼續汙染。

生態環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招商引資一直是我縣發展的一項重要渠道,近年來有大量的國內外企業來我縣實習考察,投資建設不少工廠,發展了經濟的同時,科學技術手段也在不斷進步,引進了外資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帶動了科技的進步,一舉多得。

我先秉承“建設生態文明、開發清潔能源、彰顯綠色魅力”的思想,開展生態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造林綠化、小流域治理、風沙源治理步伐,通過建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經濟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園,院內有很多品種的植物,農作物和果樹,退耕還林也使得大面積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蓋率。

我縣嚴格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全民動手,全縣範圍內搞綠化,搞發展建設,大家積極參與,讓綠意充滿鄉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實感受綠意滿懷的感覺,街道兩旁路色的松柏排成兩行,每隔一段會有一棵其他樹種,還有已選花花草草,在體驗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質量提升之時,人們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又多了一份支援與認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援家鄉生態文明建設。從這些走訪中我可以看出,人們對於環保的問題,大都意識淺薄,並不以為然,似乎他們對這些問題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靜下來想想,也是,他們一直都在為生活忙碌著,都是在以被動的接受生活,從來都沒有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他們被習慣所掩埋了他們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拋開一切的問題,只讓他們考慮這些的話,我相信他們也會想我一樣的!現在人們的思維已成了定式,三言兩語是改變不了什麼的,現在能做的只有從一些小事來感化他們,讓他們親身的體會到環境的嚴重性,他們才會有所改變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沒親身體味過你是永遠都不會明白的!這就像一句真理影響著廣大人民。舉一些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來讓他們自己感悟!我知道這只是時間的問題,著急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希望每週都能有一兩節課來讓他們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由不懂到了解,由瞭解到認識,由認識到理解,這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