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2.12W

生態文明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以下是一篇關於生態文明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生態文明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一、建設生態文明極具戰略意義

按照生態文明“人類生態學的滿意原則,經濟生態學的效益原則和自然生態學的和諧原則"的要求,生態文明不僅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要體現人與人關係的和諧,社會和和諧;要通過發展迴圈經濟,統籌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整體利益,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環境權益,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在合理配置資源,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還要為後代留出持續發展的空間;要改造傳統的發展模式,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化,達到迴圈發展的高效與協調;以城市建設為中心,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平衡;弘揚環境道德,強化生態理念,塑造精神生態,確保社會的持續繁榮和發展。

生態文明是由良好的生態環境,高效的生態經濟和共生的生態社會所構成。生態環境是基礎,生態經濟是條件,生態社會是目的,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不可缺少的三大系統。

建設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映了人類文明與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人類對自然的作用,包括索取資源和空間,享受生態系統的服務,向環境排放廢物。另一面是自然對人類的反作用,包括資源制約,自然危害,環境汙染和生態退化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汙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會帶來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和諧,自然就會威脅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

從歷史階段認識,人類文明可劃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值得關注的是近三百年來的工業文明以征服自然為主要牲,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了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表明地球很難再有更大能力支援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這就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於是生態文明到來成為必然。

調整人與自然關係的取向決定了社會發展的生態化趨勢,世界性保護環境的共識和行動正在向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方向發展,人類已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在探索中循序發展。以黨的17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為標誌,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的自身發展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

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產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持續發展,而這些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旨所在。生態文明涉及到自然環境,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旨在通過強化社會生態觀念,加快迴圈經濟發展,促進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

二、我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建設“全國棉紡織強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為目標,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償試,取得了初步成效。發揮棉花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不斷拉長棉紡織產業鏈,積極推進清潔生產,以棉紡織工業園區建設為依託,促進了棉紡織產、叢集化發展,使經濟要素和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升。

發揮蔬菜和畜牧資源優勢,建立了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實施集約化經營,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推進農業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減輕了農業面源汙染,提高產品質量。同時還大力培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產品附加值。XX年加工鮮菜12萬噸的XX蔬菜脫水公司生產的幹品蔬菜已銷往全國各地。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還有相當差距,突出的`是:縣域經濟結構不盡合理,迴圈經濟還沒有形成。

行業資源消耗大、能源消耗多,汙染排放嚴重,效益低下,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的現象依然存在。農業資源短缺,面源汙染嚴重,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農產品安全生產預警預報監測體系尚不完善,無公害生態模式和技術還沒有得到全面普及。意識形態上對生態文明認識不深,生態文明觀念遠未樹立。

縣委關於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的決定也明確提出了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針對存在的以上問題,建設生態文明當前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二是強力推進迴圈經濟,三是努力構建生態型社會。

三、建設生態文明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保護環境實質上就是保護經濟和發展,也就是保護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構成生產力、生態美學、生態文化等的基本要求,是優化人居環境,改善投資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縣土地肥沃,農業基礎較好,近年來,以棉紡織為龍頭的工業發展迅猛,過去一些粗放的經濟行為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一些創傷,因此建設生態文明首先就是要防治環境汙染,防止生態退化,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多年來,為推進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我縣己採取了積極措施,從調整結構和佈局,淘汰落後能力,推進清潔生產入手,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市場等手段推進汙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對各類汙染源採取關、停、並、轉、遷、治等不同措施,並且縣財政投資6千多萬元建設了汙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對城市汙水進行綜合治理,對城市垃圾實施無害化處理,逐步解決了縣域水、空氣、噪聲汙染以及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

為了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和新的環境問題,對建設專案實施環保“第一審批權"和“一票否決權",對重點汙染源實施全方位監督和高科技監控,實行排汙總量控制和排汙許可制度,進一步加大了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為生態建設掃清汙染障礙。

在生態保護和建設方面,一是對生態退化區實施恢復,利用生物和和措施,增強水土保護能力和生態效益,對土地進行整理,對耕地保護,因地制宜推進綠化,結合我縣實際,要加快人工植被營造,發展綠髮,種植環宅林、環村林、環水林、環路林,不斷完善生態調節系統。

二是通過生態示範區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以蔬菜、花生、棉花等產業基地為依託,加快農業化步伐,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在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保障農村生態環境安全,建設生態縣。

三是通過優美城鎮和文明村建設促進村鎮、生態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的改善。按照優美城鎮的要求,開展國家、省、市級優美城鎮建立活動,提高城鎮發展品位。

四、建設生態文明要強力推進迴圈經濟發展

發展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條件,而只有發展迴圈經濟才能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大力發展迴圈經濟。

迴圈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牲,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如何把傳統經濟“資源一產品一汙染排放”這種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活動,轉變成“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物質迴圈流動的過程,是迴圈經濟的內涵和目的。

發展迴圈經濟:

一是要遵循減量化原則,減少原料、能源投入,減少汙染排放。

二是要遵循再使用原則,防止一次性產品和包裝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汙染。

三是遵循再迴圈原則,要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和產品使用後能回收迴圈利用。生態文明要求經濟發展必須以清潔生產為驅動,推進迴圈經濟。

以清潔生產推進迴圈經濟

清潔生產是指採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好能源和原料,彩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裝置,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汙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中汙染產生和排放,減輕或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危害,實施清潔生產是發展迴圈經濟的重要措施。我縣新紡集團公司正積極開展清潔生產稽核,直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下一步要利用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驅動,按照《清潔生產促進法》的要求,發揮新紡集團公司示範帶動作用,配套完善鼓勵政策,調動各行業清潔生產積極性,引導企業走清潔生產之路,從而實現節能降耗,減少汙染排放,增加生產經營效益,加快工業迴圈經濟發展。

提高工業園區迴圈經濟水平

園區經濟是提升迴圈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它有利於資源能源合理配置,有利於促使橫向共生企業或產業,按照廢物資源化鏈條關係,在各自清潔生產的基礎上,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配置,形成物質良性迴圈,有利於發揮規模與綜合效益,也有利於廢物資源化利用和汙染集中治理,對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具有重要意義。我縣的紡織工業園區“模組”已初具規模,但很不完善,尤其是資源能源綜合利用和汙染綜合防治方面。為此,我縣的紡織工業園區要進一步健全服務管理機構,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政策引導,技術指導和准入管理,逐步完善資源能源迴圈利用鏈條,發揮規模化、集約化優勢,降低廢物排放,把工業園區打造成一流的發展迴圈經濟的平臺。

做活縣域整體迴圈經濟文章

一是農工商一體化經濟。通過市場機制在更大的空間形成農工商一體的產業化迴圈經濟體系,發揮新野糧食、蔬菜、畜牧產品生產基地優勢,把農業和工業、原料和產品,廢物和資源緊密結合在一起,促進產業之間的聯合,產業內部的縱深,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垃圾資源化經濟。隨著城市化的澎脹,城鎮垃圾產生起來越多,垃圾汙染和佔用土地問題更加突出,填埋卻不是最好出路。因此要大力發展城市垃圾無害化資源再生產業,運用市機制和先進技術對垃圾進行科學處理,達到了資源化再利用目的。

三是發展區域性生態經濟。全力推進農區工業化,壯大規模集約經營,以便於新型農業科技的推廣和利用,集中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控制農業主體汙染及對人體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