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貧困地區農村環保工作的調研報告

才智咖 人氣:3.08W

轉變安於現狀觀念 增強改革創新意識

有關貧困地區農村環保工作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在黨的惠農政策和各方面大力扶持下,民族貧困地區農業、農村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但工業粗放式經營,農業生產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的大幅增加,畜禽水產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大量農村生活汙水和垃圾的無序排放,使農村環境負荷急劇增加,環境問題日趨突出,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阻礙了新農村建設步伐。面對新農村建設,環境的保護該如何有效推進,立足**州實際,作以下理性思考。

一、分析環境現狀,把握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切入點

**自治州是一個典型的民族貧困地區,目前仍有15萬人處於溫飽線以下。受客觀條件限制,近20年來,陸續上了一批耗能高、汙染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重汙染工礦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環境留下了歷史欠賬,並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為改變不良現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從源頭上把好環保切入點,以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以汙染源治理為切入點,還歷史欠賬,為新農村建設掃平障礙。

**州近20年來留下的環境欠賬,已使部分州域環境失去了其應有功能。只有加大老汙染源治理,逐步恢復環境應有功能,才能為新農村構築建設的平臺。一是突出治理工業汙染源,確保環境功能區的有效恢復。一方面以錳、釩、鉛、鋅等礦石生產加工業為治理重點,採取“嚴格環境執法、督促防汙設施運轉,提供技術指導、推行清潔生產,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達標排放”等措施,實現境域主要河流水功能的逐步恢復。另一方面力爭3至5年時間,全面整頓和規範礦業生產秩序,依法關閉耗能高、汙染重的小浮選、小冶煉、小化工等“十九小”企業,從嚴查處和打擊擅自閒置汙染治理設施、偷排、漏排等違法行為,遏制工業汙染反彈,全面恢復水功能區。二是突出治理農村面源汙染,確保農村環境的優化整潔。農村面源汙染又是當前農村的又一重要汙染源,使農民健康面臨威脅。全州畜禽養殖排放的汙水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相當於工業企業排放廢水量的64%和化學需氧量的59%;農業化肥施用量逐年遞增,生活汙水和垃圾也直線型增加,仍有83.9萬農村人口飲用水高氟、高砷、高汙染水。農村汙染源點多、面廣、治理難度大,直接威脅農民身體健康,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因此,要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一方面實施以清垃圾、清汙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廁、改溝、改圈、改廚為主要內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另一方面採取全面整治“閒置房”、村莊整修改造、拆舊建新式的村莊整體改造和建設農民社群新村等四種基本模式進行村莊改造,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以高規格規劃為切入點,築環保平臺,嚴防新農村建設重蹈覆轍。

一是在規劃力度上求“實”。黨委、政府要將新農村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同等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同時,應制定配套的環境保護政策,在確立“gdp”增長速度的同時,也應將“綠色gdp”考慮其中,改變過去只有“gdp”增長績效,沒有環境汙染、資源耗損懲罰的格局。在明確權利時要將責任捆綁其中,特別是對政府、部門及環保主管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職責要具體、明瞭、實在,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不能出現“文字遊戲”和模稜兩可的“模糊職責”,“盡職”與“瀆職”的獎罰,要有據可查。將汙染治理作為考核一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指標一併考核,作為幹部調動、升遷的條件之一。在計算“gdp”政績的同時,也應計算“gdp”中的資源耗損和環境汙染。建立健全綜合決策機制,明確各部門環保職責。另外,要加大立法力度,保證其合法化。二是在規劃內容上求“全”。首先是環保指標概率要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再生資源的迴圈利用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新農村環境美化率、綜合綠化率、人均綠地面積等每一項環保指標,必須做到衡量具體全面,既結合**州實情,又與新農村要求相符。其次是操作涵蓋面要廣。從實際出發,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本州實際,積極穩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始終強調各項工作與環境相協調。再次,涉及面要寬。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規劃時,必須圍繞環保這根主線,根據當地資源、環境進行綜合分析,以發展的眼光考慮未曾遇見的問題,從而作出科學、合理而又極具前瞻性的決策。三是在規劃實施中求“真”。首先,規劃思路不虛。在確定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實施中,立足**生態州建設實際,對技術能力範圍內的資源,按有序開發原則,實行優先開發利用,對技術能力不及、資金嚴重不足、設計規模不大而又極具開發和利用價值的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或不予開發,嚴防資源的流失。其次,履行規劃不軟。對已實施的規劃專案,嚴格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環境保護條例》,開展環境管理,嚴格環境執法,堅決取締違法排汙企業和違法違規專案;對新上工業企業,認真把好“准入關”,落實建設專案“環保第一審批權”,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防止發達地區和州內城市落後、淘汰工藝與裝置再進入農村和鄉鎮,控制新的工業汙染產生。

 (三)以加大環保投入為切入點,壯環保事業,增強新農村經濟發展後勁。

據專家推算,只有當社會環保總投入佔同期gdp1.5%到2%的時候,環境修復能力才能大於環境破壞速度。而**州的社會環保總投入不到同期gdp的0.1%,低湖南省0.67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94到0.97個百分點。加大環保投入是環保應對新農村建設的又一切入點。在眾多投入中,財政資金的投入對社會資本投入最能起到導向作用,能起到以小帶大、以點帶面的作用。為此,政府必須對環保投資採取傾斜政策,扶持汙染治理專案和技術改造專案,扶持環保型“綠色企業”。引進市場機制,建立多種融資渠道,實行汙染治理多元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汙染防治工作,改善生態環境,加大“鄉鎮汙染治理基礎設施、鄉村風景林木保護、水土流失防治設施、鄉村保潔”等專案的投資。創新環保投入機制,建立起環境保護的價格體系,做到“汙染者付費,治理者受益”,使違法成本高於治理成本,促使企業自動投入汙染治理。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和裝置,對落後工藝和裝置實行逐步替代、淘汰,以促進新農村建設中的工業與環保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