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調研報告(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4.69K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工業園區調研報告(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工業園區調研報告(通用5篇)

工業園區調研報告1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最強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經濟執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

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

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新型執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滾動發展好,推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規模擴大功能完善

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專案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專案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

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程序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

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專案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專案”。

(二)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全市範圍內開發區、園區數量較多,“僧多粥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拿出了各種優惠政策,但無外乎提供廉價土地、延長稅收優惠期限,無序競爭不僅使國家稅費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

(三)資金少,園區建設速度慢。

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前期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開發區、工業園區起步之初,融資能力軟弱,導致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園區投入不夠,基本框架未能拉開,對外招商引資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資商實地察看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園區招商引資效果。

(四)政府好,部門權力難下放。

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創辦伊始,當地黨委政府都對管委會“高授權”,明確管委會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

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都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審批權被政府有關部門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無謂的協調和遊說中,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造成了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不順。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

1、要以推進工業化為重點,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結構

我市經濟發展尚處於工業化中的初始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首要任務,我市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方面要按照調優、調高、調大、調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發展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

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用現代化資訊科技裝備企業,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充分發揮對母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要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區戰略的實現

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實施新城區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

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建設,努力打造新興的工業城區,並探索工業旅遊的路子,積極構築區域經濟中的一個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群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功能。

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汙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環境。

3、要以推進我市經濟一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

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318國道為主線,突出建設好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寧國優勢專案的"孵化器"、"研發中心"。

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一至二個具有特色、高起點規劃、投資省、生態環境優、高效益的工業園區。

4、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企業。非國有制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在我市寧國、廣德已顯現。怎樣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讓他們加快發展。

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

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工業園區工作"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加強與蘇浙滬等地的溝通與聯絡,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出擊迎接輻射和轉移。

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和開發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以個引企,以大引大,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戶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要求,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成為當今發展區域經濟的"靈丹妙藥",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須實行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帶動招商引資。

當前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行招商引資工作“公司化體制、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招商隊伍通過職業培訓,樹立職業精神,形成職業化的隊伍;招商活動漸成體系,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佣金和經費,在需求和市場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進一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

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援,使其明確對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是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了從規劃、徵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可考慮逐步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末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稅收收入。

(四)進一步加大體制創新力度

1、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理許可權。

從職能配備角度看,不能賦予開發區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的過程中,仍出現多個環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協調,造成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得到落實。

為在開發區內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建議省政府在出臺有關政策時,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市縣政府在哪些方面給開發區管委會授權行使市縣級管理許可權,以便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統一的執行機制。

為克服開發區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不相統一的矛盾,做到管事與管人相統一,使開發區管委會更好地做好開發區的社群管理以及計生、建立、防洪等工作,必須要將開發區座落的辦事處、鄉鎮劃歸開發區管理,實行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相統一,這樣才能使開發區真正實現開放式執行與封閉式管理。

3、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

市有關職能部門要從全域性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援、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工作,開發區管委會要正確處理“責、權、利”的關係,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開發區管委會職能部門積極主動接受市有關職能部門的為務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4、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開發區管委會需發放的各類證書,由市有關職能部門向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足夠文字,由省直有關部門發放的各項證書,市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申報取得。開發區紀工委、監察室負責開發區內的紀律檢查、行政監察工作(含對垂直機構的派出機構),對發現的各類違紀違規行為,按照有關規範行政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處分規定,追究部門領導、直接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總之,在開發區管理體制上,一方面要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開發區內部執行機制,強化新機制。堅持“小政府、強中介、小機構、高效率、大服務”的精簡高效的管理運作體系,走巨集觀導向和微觀服務相結合,“一站式”服務與全過程服務相結合,努力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的改革創新之路。

工業園區調研報告2

一、基本情況和發展現狀

工業園區位於南部,毗鄰某某,某省道穿境而過,區位優越。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區域資源特色,堅持走以工促農發展之路,以園區建設和專案建設為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板材初深加工產業,形成了結合部最大的木材加工產業叢集之一——工業園區。

該園成立於x年x月,規劃面積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建成面積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完成基礎設施投資億元,近年來園區的承載力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一是功能配套不斷完善。修鋪道路xx千米,架設高壓雙迴路xx千米,建成日供水噸的水廠、KV變電站、移動通訊塔等設施。園區內建有省級農民工創業園和市新型鄉村工業園。二是主導產業良性集聚。園區以板材初深加工為主導產業,實現了規模不斷擴大和產業層次不斷提升。現有芯板加工個體戶x餘家,深加工企業x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x家,年加工原木xx萬立方米,實現產值xx億元。

三是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園區累計入園企業x家,其中投產企業xx家,在建企業x家,規模以上企業x家。20xx年實現產值x億元,銷售收入x億元,工業增加值x億元,創造利稅x萬元,帶動就業人數人。

二、園區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瓶頸

(一)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園區形象和品位亟待提升。近年來,園區建設主要依靠籌資解決,而融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財稅返還和借款、墊資,無法保障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的基本需求,資金投入不足嚴重製約園區提檔升級。

2、園區自身產業層次和整體規模有待提高。板材加工總量不高,產品層次單一,產業鏈條相對較窄,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協作制度需要逐步加強;龍頭企業較少,企業技術裝備、產品研發、人才儲備相對較弱,自主品牌科技進步和品牌效應尚不明顯。

3、政策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園區政策和其它園區相比沒有特別優勢,特別在稅收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勞動保障政策、部門幫辦服務政策等與作為產業叢集鎮、擴權強鎮試點鎮不匹配。

(二)主要瓶頸

一是用地瓶頸:主要體現在有專案無土地、有土地不敢用、開發後不能辦證。一方面是老企業供地,迫於當時條件大多采取光行上車,只是兌付村民土地租金和青苗補償,企業無法用土地、房產抵押融資,影響了後續擴張能力;另一方面是新專案供地,受用地指標和報批費用影響,無法獲取國有建設土地使用權,一些引資專案和擴建專案難以按照計劃順利實施。

二是融資瓶頸:主要體現在商業銀行對中小微企業服務產品門檻設臵高,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中介服務和民間資本運作成本過高。

三是用工瓶頸:主要是由於園區開發建設處於初級階段,綜合服務功能不配套,務工人員保險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部分企業對用工條件高、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等因素,導致部分企業用工難。

三、主要對策和有關建議

(一)主要對策

1、正在採取多種措施緩解用地難。

一是加快轄區內土地整治,實施社群新居工程。通過對大王樓村整體搬遷,可新增耕地畝,爭取形成的掛鉤指標用於園區建設。

二是加大對轄區記憶體量建設用地的科學管理和使用,盤活現有土地資源。通過對原廢棄泡花鹼廠改造有效利用土地畝,通過對原村委會和學校整合有效利用土地畝,分別安排大型板材深加工專案個。

三是強化優化集約用地意識,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嚴把土地入口關,對投資強度大、能有效帶動產業升級的專案,給予土地安排。另一方面,對早期入駐園區的產能落後企業,動員搬遷,“騰籠換鳥”。再次,不再審批居民宅基用地,給予優惠條件引導群眾向鎮區和中心村搬遷。

四是加大用地指標的爭取力度,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全力推進大專案建設,包裝大企業,力爭在“供地”計劃上取得突破。目前正在包裝投資億元的數條生產線覆膜板專案、投資億元的電動車產業園專案。

五是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企業創辦。在不改變土地性質基礎上,按照農民以土地自願入股的原則,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參與板材加工企業利益分成。

2、正在採取多渠道、多途徑緩解企業融資難。

一是積極爭取信用聯社、郵政儲蓄銀行為園區內全民創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小額貸款。去年縣郵政儲蓄銀行為工業園區芯板、板皮加工戶貸款萬元。

二是園區積極開展了金融誠信企業建立活動,為企業融資創造有利條件。

三是積極爭取市縣擔保公司為企業擔保,去年成功為木業和木業融資xx萬元。

四是組織專門人員編制企業融資專案庫,積極參與各類銀企對接活動。

五是利用產業叢集鎮政策扶持專案,積極爭取資金。去年為木業爭取資金xx萬元。

3、千方百計為企業用工提供保障。

一是發揮園區勞動保障所的作用,認真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摸排登記。

二是發揮鎮村幹部的優勢,加大對本地企業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就近就業。

三是加強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指導和培訓。

四是積極為企業爭取就業政策的扶持。

(二)有關建議

一是建議政府出臺進一步加快現有的幾個主要特色園區建設的意見,享受同等優惠政策,在資金和專案方面給予傾斜。譬如在安排落戶專案上,本著開發區、特色園區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便於產業集聚和升級。譬如資金扶持重點傾斜已初具規模的特色園區。

二是建議政府對園區每年新增稅地方所得稅部分,全額獎勵給園區作為園區發展資金。

三是建議政府加大金融部門對特色園區的信貸支援。四是建議政府對本土地整治形成的掛鉤指標均用特色園區的產城建設。

五是允許集體經濟組織利用小城鎮規劃內依法取得的符合綜合利用總體規劃的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以入股、聯營、租售的方式,在經濟園區內興辦企業、參與經營性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專案建設。

四、對產城一體化發展的探索和建議

堅持總體規劃、園區發展規劃、交通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四規劃”的有序銜接,力爭時間上同步演進、空間上產城一體、佈局上功能分割槽、產業上三產聯合,形成良性互動、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今年我鎮嘗試與集團簽定了板材深加工專案和居民新村建設捆綁協議,目前兩個專案建設同步推進,推動了產業園區和城鎮新區的同步建設。

五、20xx年園區工作主要思路和措施

(一)主要思路:20xx年工業園區將以省市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增量擴容、美化亮化為目標,積極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努力提升發展綜合品質,加快推進功能配套建設,不斷優化涉企服務質量,著力構建和諧園區,全力推進園區“工業新城、貿易新區、工人新家”的程序。

(二)下階段主要工作舉措:

1、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形象。努力克服建設資金短缺、投融資困難等因素,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資金建設園區,積極運用市場化手段,推行引進公司開發制模式建設園區,遵循“合作雙贏、發展共享”原則,大力推行“合作建園”。

2、挖擴容、挖潛力,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克服用地空間、用地指標的嚴重不足,多措並舉全力破解用地瓶頸制約,積極拓展園區發展空間。一是全力引進大專案,爭取國家“供地”土地政策;二是加快農村土地整治,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解決新增建設用地不足;三是內部挖潛,推進集約用地,對閒臵土地多、投資實力弱、經濟效益差的企業加大清理處臵力度,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3、抓源頭、強招商、增後勁。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園區發展的生命線。突出招大引強,積極開展產業招商、以商招商,努力做到引資、引企、引智的有機結合。

4、突重點、強培育、提品質。繼續推進園區支柱產業板材加工業的產業升級。一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大力引進和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核心企業;二是著力拓展延伸產業鏈條,要圍繞延伸產業鏈的關鍵專案,通過創新招商方式,加強承接產業轉移,引進配套專案,加快推進產業鏈的完善;三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積極培育名牌產品、馳名商標和區域品牌,提高工業園區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額,提升工業園區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5、優服務、強舉措、促增長。進一步轉變服務理念,拓展服務外延,提升服務功能,優化服務環境,落實專案幫辦、跟蹤服務制度,促進在談專案早簽約、簽約專案早開工、開工專案早投產。以優質服務和誠信建設,打造政策窪地,推動園區快速發展。

工業園區調研報告3

工業園區是一個地區經濟加速發展的助推器,也是擴大招商引資的視窗。總體上看,我區羅亭工業園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今後全區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與全市其他工業園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是規模比較小,核心大企業不多,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產業集中度比較低。因此,為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已成為區委、區政府當前工作中的一項緊迫的任務。

一、我區周邊幾個工業園的發展現狀

1、安義工業園區。江西安義工業園區是江西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工業園區,是江西省昌九工業走廊的主體板塊,園區總體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建成區域達10平方公里。目前,已有美、日、泰、港、臺、粵、滬、浙、閩等地的客商入駐園區,初步形成了建築材料、紡織服裝、高新機電、銅材加工、精細化工、醫藥食品等六大主導產業,初步形成“新材料擔龍頭,建材挑大樑,紡織、機電唱主角”的產業佈局,先後被授予“中國塑鋼門窗型材流通示範基地”和“全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截至20xx年8月,安義工業園共落戶專案205戶,其中投產企業115戶,在建企業46戶,籌建企業39戶。20xx年1-7月,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6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億元,上繳稅收0.68億元,用水397.23萬噸,同比增長56%,用電10736度,同比增長23%。

2、江西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江西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南昌市北郊新祺周,全區面積58平方公里,已規劃開發面積15平方公里,區內現有企業60餘家,其中服務外包企業6家,高、中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500餘人。20xx年7月,桑海開發區正式成為“國家南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園區規劃3平方公里作為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已形成了以濟生製藥廠、桑海製藥廠、三九藥業、草珊瑚藥業為龍頭,杏林白馬藥業、江西民康製藥、濟順製藥、興鼎科技等一大批醫藥企業入駐的產業叢集。20xx年,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GDP完成7.5億元,增幅26%;財政總收入完成1.61億元,增幅60.5%;地方一般收入完成7587萬元,增幅64.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億元,增幅40.9%;工業投資完成5.02億元,增幅40.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83億元,增幅32.6%。四項指標增幅全市第二:實際利用外資增幅19.68%,現匯進資增幅60.91%,外貿出口增幅111.27%,工業專案現匯進資增幅142.18%。

3、永修縣工業園。永修縣工業園區由星火工業園、南山工業開發區,雲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組成。按照“做大做強有機矽產業,培育壯大新型建材、新型電子、新型特種紙、新型仿生製藥產業”的工作思路,園區強勢推進星火有機矽一體化專案,致力開展產業招商、配套招商,不斷延伸有機矽產業鏈條。預計到20xx年,將可實現有機矽單體產能突破80萬噸,有機矽產業產值突破220億元,新型建材產值突破80億元,新型電子產值突破50億元,新型特種紙產值突破30億元,新型仿生製藥產值突破20億元,實現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500億元,產值超100億元企業1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20家,稅收突破10億元的“5121”目標,逐步形成“特色鮮明、主業突出、龍頭帶動、產業叢集”的特色工業製造基地。

4、灣裡羅亭工業園。羅亭工業園籌建於2005年,是全省最年輕的工業園,園區規劃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主要以南安公路為主軸,南北兩側自東向西擴建,東接桑海、西連安義,北靠永修。20xx年羅亭工業園開始正式對外招商,20xx年區委、區政府按照“四區互動、奮力比拼、富民強區、健康灣裡”的總體戰略,成立了園區(羅亭)專案建設推進指揮部,通過幾年的努力,實現了園區徵地拆遷、場平基建、招商引資和企業入駐同步快速推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截至目前,羅亭工業園以南安公路為依託,完成了2平方公里起步區建設,規劃了新型材料產業區、生物醫藥產業區、物流倉儲產業區和配套服務產業區等四個產業區。現有落戶專案25個,其中超億元專案9個,專案總用地約2000畝,總投資30億元,已有竣工投產專案11個,在建專案12個,實現工業產值1.38億元,創稅約720萬元,解決就業600餘人。

二、我區工業園區建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應當說,我區工業園區在吸引外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城鄉就業、加快城市化程序等方面,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發展中加以規範和解決。

1、園區規劃定位方面。羅亭工業園缺少一整套高標準園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園區道路建設為例,園區內三條縱路都是斷頭路,沒有形成迴圈路網,由於缺少完善的路網建設規劃,園區道路往往隨著專案的落戶而規劃建設,導致部分路網地塊標高不一,條塊分割嚴重,同時,由於園區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原因,存在“搞什麼樣算什麼樣”,“來什麼專案要什麼專案”情況,導致現有產業分佈相對分散,彼此關聯度小,集聚程度低,難以形成有效的“產業鏈”。

2、園區基礎設施方面。雖然我區在近幾年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園區專案建設,但鑑於區財力有限,園區現有的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園區現有的3.5萬伏供電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案進入和投產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銀行、餐飲、住宿、娛樂等三產配套服務發展略顯滯後。

3、園區用地方面。現在全市各縣、區用地指標都非常緊張,我區每年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僅有300畝,用於園區專案建設的指標更為有限。隨著園區建設的加快,用地矛盾日益凸顯,土地供需矛盾已成為限制園區發展的重要瓶頸。目前,園區江中保健品專案、東昇塑編專案及園區汙水處理廠等多個專案因用地指標的限制影響了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園區用地指標缺口還將更大。

4、金融支援方面。區縣級商業銀行由於授權授信和地方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園區內新辦企業很難得到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支援,企業所需的投資主要來源於企業自籌資金和創辦單位的投資,企業資金鍊比較緊張。

5、招商引資方面。由於園區“戶口”原因,難以爭取省、市的政策支援,同時園區土地出讓基準價高於周邊,這些因素加大了園區招商引資的工作難度。

三、發展壯大我區工業園區的對策和建議

1、進一步完善園區發展規劃。在園區規劃建設過程中,必須按“產業鏈”佈局規律,結合灣裡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工業經濟區域為目標進行統一規劃。在園區發展規劃工作中,要根據“規劃先導,分步實施,發揮優勢,提升競爭力”的原則,圍繞“集聚化、規模化、特色化、城市化”的園區建設目標,統籌規劃、科學論證、合理調整工業園區產業佈局。在園區建設規模上,要一次規劃,留足餘地,分步實施,總體上要能滿足發展需要,確保園區建設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充分體現園區發展規劃的超前性、嚴肅性。

2、進一步提升園區發展後勁。一是要及時進行土地總規修編。把工業園區建設用地納入區、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土地規劃和用地指標上向工業園區傾斜,優先解決入園優勢專案、重點專案用地,加大土地開發治理力度,每年有計劃儲備一定的用地指標,實行工業園區用地佔補平衡,餘缺調劑。二要積極向上爭取用地指標。加強於上級部門的溝通聯絡,形成合力,積極跑省、市爭取土地指標,深入研究土地政策,隨時掌握土地資訊,切實做好土地報批工作。

三要嚴格執行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要求。加強專案建設的監督管理,不斷提高集約用地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按照節約用地、集約用地的原則,積極引導企業建設多層廠房,控制工業用地綠化率,切實提高園區土地利用率。

3、進一步培育專案產業叢集。扶持一批資金雄厚,技術實力強,市場佔有率高的企業,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引導相關配套企業做大做強。進一步加大園區產業配套招商力度,一方面鼓勵已經入園的重點企業以商引商地引進配套企業,另一方面,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注重引進核心企業和與之配套的企業,使之做到同時引進,同期建設投產,以實現產業叢集化。

4、進一步完善園區服務設施。一是加強園區建設,將整個園區建設作為一個整體專案運作,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靠招商引資引進外來投資,靠政策吸引民間投資,靠信貸吸納銀行投資,靠積累增加企業投資,形成渠道暢通、來源多樣、成分多元的產業投資機制,藉助各方力量共同夯實園區發展基礎。二是要拓寬專案融資渠道。促進銀企之間的溝通,爭取商業銀行對新入園企業授信服務。鼓勵企業之間建立互信擔保合作機制,特別是對於有業務聯絡的關聯企業。對於經營好講誠信的企業短期貸款,可由園區建設投資公司提供擔保,但要求被擔保企業提供反擔保。三是要暢通綠色服務通道。充分發揮行政服務中心的作用,在全區層面針對入園專案建立統一的辦證服務平臺,簡化辦證流程,縮短辦證時間,實現辦證服務一站式流水線操作。保障入園專案依法依規快速建設。四是要搭建企業用工平臺。一方面要針對園區企業需求做好訂單培訓。在用工培訓方面,要有前瞻性打好提前量,根據園區發展規劃和引資動態,在企業開工建設時就要主動上門,瞭解其招工意向,以協助企業做好招工和崗前培訓工作。另一方面要和先鋒軟體學院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向園區企業定向輸送技術人才,緩解企業用工難問題的同時也減輕了先鋒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工業園區調研報告4

根據委領導的統一部署,由董理主任帶隊、七個相關處室負責人蔘加的《全省重點園區“十二五”發展規劃》考察組,於7月5日~11日,赴浙江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浙江省經信委的相關情況介紹,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如何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特別是企業聚集和產業集聚等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座談;考察了杭州蕭山工業園(臨江新城)、寧波化學工業區等國家和省重點園區;參觀了聯源重工水力、核能發電裝備、東風裕隆新能源、東方電氣、吉利集團研發總部、鎮海煉化、臺塑石化、寧波萬華MDI等骨幹企業和重點專案。

整個考察過程圍繞工業園區建設,涉及裝備(汽車)、石化、機械、冶金、輕紡、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多個產業門類,團組成員從不同的角度獵取了浙江工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共同感到不虛此行,受益匪淺。現將考察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浙江省工業園區基本情況

浙江省的塊狀經濟量大面廣,是形成產業叢集的重要基礎,工業園區是塊狀經濟向產業叢集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去年全省共有年銷售收入10億以上的塊狀經濟312個,實現銷售收入2.81萬億,出口交貨值6122億元,從業人員831萬人,分別佔全省工業總量的54%、62%和56%。在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的26個塊狀經濟中,生產單位超過1萬個的有義烏小商品、長興紡織、諸暨襪業和永康五金;從業人員在10萬人以上的有蕭山紡織等6個,其中義烏小商品40萬人左右。

計劃到20xx年,全省形成10個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20個300~1000億元、60個100~300億元的產業叢集。叢集內形成功能完善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產業公共平臺和支撐體系,建立一批知名度高的區域產業叢集品牌。

產業聚集區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從經濟規模看,塊狀經濟佔全省工業半壁江山

塊狀經濟的大量存在,是浙江工業的最突出特點之一,反映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是產業叢集形成的重要載體和先天優勢。在312個塊狀經濟中,年銷售收入在50億元以下的有176個,佔總數的56.4%;銷售收入在50~100億元的64個,佔總數的20.5%;銷售收入超百億的有72個,佔總數的23.1%,其中銷售收入100~200億元的有46個,200~500億元的有19個,超過500億元的有7個。

(二)從區域佈局看,主要分佈在環杭州灣和溫臺沿海地區

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塊狀經濟個數排名前5位的為台州市(45個)、溫州市41個、寧波市39個、杭州市36個、嘉興市32個。

(三)從空間結構看,工業園區已成為塊狀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目前,全省117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528.8億元,增長16.3%,佔全省工業的34.1%,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43.7%;實現進出口總額850.1億美元,增長20.5%,佔全省的40.3%;工業企業上交稅收544.8億元,增長9.8%,佔全省財政地方一般預算總收入的28.2%。

二、工作思路、做法和主要經驗

(一)工作思路

1、加強戰略籌劃。以政府為主導,龍頭骨幹企業為主體,聯合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等力量,以國際化視野,從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和資金鍊整合提升的高度,從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資訊化互動的角度,把握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對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工作進行整體謀劃、科學規劃。

2、優化空間佈局。按照高水平開發、高強度投入、高密度產出的要求規劃建設好各類園區,使之成為塊狀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區,著力形成多層次、梯度式工業發展格局。對新開發和拓展的產業園區,尤其是一些新設立的沿海產業園區,要明確產業發展定位,深化園區叢集培育和規劃佈局。

3、培育龍頭骨幹企業。積極培育塊狀經濟中關聯度大、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發揮其產業輻射、技術示範和銷售網路中的引領作用。

4、加強專業化配套協作。發展專業化配套企業,提高企業間配套協作水平,形成一批企業專業化優勢顯著、競爭能力強的“小型巨人”企業,構建完善產業叢集分工協作體系。大力發展研究開發、倉儲物流、市場行銷、後勤保障等生產性服務業。

5、強化專案帶動。在行業和塊狀經濟轉型升級規劃指導下,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好、對區域發展帶動性強的產業專案,實施一批區塊內重大企業技術改造專案,打造一批生產性服務業支撐產業叢集升級和結構優化。

6、完善創新體系。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塊狀經濟內企業由委託加工向自主研發轉變。支援企業在關鍵技術、關鍵工藝上進行技術創新合作,構建企業間技術轉讓交易平臺,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效應,逐步形成區域技術聯盟和創新體系。

7、構建公共服務平臺。根據不同塊狀經濟特徵,共同推進各領域、各層面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支援研發、檢測中心、資訊中心等服務機構建設,為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支撐條件,鼓勵為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服務的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建設。重點扶持管理諮詢、技術專利服務、人才教育培訓、市場行銷、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等中介機構建設,為塊狀經濟內部各企業解決生產、技術、管理、品牌、人才、資訊等各方面問題提供支援和服務。

8、提升叢集品牌。引導和支援塊狀經濟內企業創立品牌,實現從無牌、貼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轉變;推動生產要素向品牌企業和優勢企業流動,形成集聚效應,培育區域品牌;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探索不同產業集聚區域品牌建設的路徑和方式,著力將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品牌升級為城市品牌。

9、推進可持續發展。通過清潔生產、資源節約、汙染治理和淘汰落後等手段,推廣節能減排共性技術,推動塊狀經濟向資源節約集約和生態環保型產業叢集轉變。全面建立專案決策諮詢服務協調機制,切實把好新上專案入口關、佈局關。

浙江省的工業較多的源於民營經濟發展,市場發育比較健全,政府幹預經濟相對較少。但在引領產業叢集發展、加強工業園區建設,促其轉型升級、實現規劃戰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比我們大得多。

(二)主要做法

1、加強省級政府的組織和協調作用。浙江組建了由省直18個部門參加的工業轉型升級領導小組(簡稱轉升辦),作為省政府的工作協調機構,主要任務是協調各大園區發展規劃、研究部署、指導協調解決工業轉型升級工作,研究提出重大方針政策,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2、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是促進經濟轉型重要抓手,有利於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和稅收結構,有利於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有利於促進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叢集轉型提升,有利於製造業做精做強,對工業和服務業具有雙贏的意義。省級層面組建由經貿、發改、財政、地稅、國稅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和審定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的有關政策目標、工作原則、重點方向等問題,加強部門間溝通和協調,加強配合,實現良性互動,全力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工作。

3、推進省級工業園區組合。省級工業園區組合是指在新形勢下加快省級工業園區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在行政隸屬關係與財政稅收體制保持不變的前提下,以省級工業園區為依託,按照現代產業叢集發展需要,以一個省級工業園區組合帶動1~4個重點鄉鎮工業功能區為產業園,以充分發揮省級工業園區的品牌優勢和鄉鎮工業功能區為產業園,以充分發揮省級工業園區的品牌優勢和鄉鎮工業功能區的'資源優勢,擴大園區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園區的綜合競爭力。

在實施的過程中,由各市、縣經委負責牽頭組織省級工業園區組合區的整合提升工作,省級創新型工業園區可以先走一步,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將地理相鄰、產業相近、規模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鄉鎮工業功能區率先進行組合;條件成熟的也可以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行“飛地組合”。

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濃厚的經商傳統,催生了家庭工業和專業市場,並逐漸形成了區域特色的塊狀經濟。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特別是新興產業的出現使市場格局發生變化,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招商引資成為區域產業叢集形成發展的主要方式。

(三)主要經驗

1、加強產業叢集轉型升級的前瞻性研究

具體方法上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研究塊狀經濟內部機理為主,轉向外部環境對產業的影響分析為主;二是由單純研究製造業為主,轉向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互動,構築現代產業叢集各種要素研究和創造的角度分析為主;三是由研究存量優化為主,轉向開放增量推動分析為主,建立重大招商引資專案庫,實現一批重點技術改造專案,促進招商引資、專案決策和專案協調等體制機制創新。

2、空間形態形成多層次

一種是縣域型和鎮區型,這是傳統塊狀經濟主導的空間形態。第二種是跨縣域型,即塊狀經濟跨縣域並向相關產業發展。如永康的五金產業,已形成了永康為核心,向縉雲、武義、東陽發展,在周邊數百公里的範圍形成區域塊狀經濟。第三種是市域型塊狀經濟,即在市域範圍內形成多核心分佈,如寧波服裝、杭州裝備、衢州氟矽、舟山船舶等,反映了地級市產業叢集的主要特徵。

3、產業和資本流動多向化

一類是產業和資本不斷流入,形成經濟增長極的集聚效應。如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等地,由於獨特的區位優勢,不僅集聚了高新技術產業,也有一些傳統產業。第二類是傳統主導產業基本穩定在原有塊狀經濟範圍內,而與主導產業不相關的產業基本往外流出。第三類是產業和資本均向外加速轉移。截止20xx年上半年,對外投資的高新技術專案約70億元,佔對外投資總額11%,全市年銷售規模超10億元的85家工業企業中有50.6%企業有對外投資。

4、叢集發展模式綜合化

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叢集轉型升級已不再侷限於工業內部,越來越多地體現為一個綜合和開放的創新體系。政府、企業、協會、市場和相關產業等都是推動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叢集轉型升級的主體,既分工協作,又相互滲透;產業叢集發展已從硬要素組合轉向軟要素支撐為主,社會資本和人才資源在推動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更加明顯;產業發展越來越趨向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技術融合化、新興產業叢集化,產業融合成為一種常態。

三、對我省工業園區“十二五”規劃的建議

我省在工業園區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是較大的,特別是近兩年來,在政策的牽動下,重點產業基地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但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除了園區區位商係數低、關聯度差、創新能力低、缺乏龍頭企業、產業聚而不集等普遍存在的問題之外,發展規劃雷同、缺乏比較優勢、公共平臺建設嚴重滯後、專業招商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等也是我省目前部分園區,特別是縣域產業集聚區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市場發育尚未健全、經濟處於轉型的背景下,如何根據本地的比較優勢選擇合適產業,引進或培育出具有較強衍生能力的關鍵企業,逐步吸引越來越多的相關企業集聚並形成產業叢集,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浙江的發展經驗範圍廣泛,內容豐富。但如何取其精華,用於我省工業園區發展的指導和借鑑,是我們考察組的主要任務之一。下面就結合我省重點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提出在制定產業叢集“十二五”規劃方面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巨集觀調控力度,協調實施重點園區發展規劃。以扶持發展千億產業叢集為重點,以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和重點專案為支撐,以產業園區為載體,依託中心城鎮和重點區域,鼓勵企業聚集、產業集聚,努力實現區域佈局優化和產業升級。

(二)大力招商,積極引進大型龍頭企業。加強與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50強的企業合作,並以此逐步引進整個產業鏈;創新招商方式,推廣特色園區的成功招商經驗,加快產業鏈的培育和完善。通過叢集式招商,承接產業的整體轉移。

(三)抓龍頭企業,提高叢集核心競爭力。積極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集團,發揮其產品輻射、技術示範、資訊擴散和銷售網路的產業龍頭作用。鼓勵龍頭企業採用多種方式,對其上下游相關企業進行重組、改造,不斷將一些零部件的生產環節和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去,形成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提高產品本地化配套率。

(四)全力以赴開拓市場。通過推介會、產品說明會、博覽會、叢集配套產品交易會等多種形式發展專業市場,鼓勵本地企業、使用者優先採購本地產品;圍繞骨幹企業搶佔國際國內市場提供更多的服務,制定並實施鼓勵政策。

(五)以特色產業基地為切入點,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我省現有16個列為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基地,其主導產業大都屬於新興產業。以國家推進裝備製造、化工、汽車、有色、鋼鐵、電子資訊、紡織、輕工等重點行業振興為契機,安排專項資金,不斷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新材料改造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使其真正成為特色明顯、優勢突出、錯位發展、競爭力強的品牌產業叢集。

(六)積極鼓勵和支援產業叢集企業設立國家級和省級研發中心。大力推進科研院所和園區的合作,將科研機構和大學科研力量引進園區;每年重點支援100個市場前景廣闊的自主創新專案的研發與產業化,以此提升企業研發能力,促進園區內產業叢集發展,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創新體系建設。

(七)積極幫助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問題。鼓勵企業在國內外金融市場直接融資以及組建有限責任公司乃至利用參股等形式大力吸引社會資金;要促進各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緊密合作,建立“銀、企、保”合作機制,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要積極推進產業叢集重點企業的培育、輔導、推薦等上市工作,支援對產業叢集發展有促進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發展,增強企業再融資能力。

(八)建立多層次的公共服務平臺。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自主經營、有償服務”的原則,促進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官助民辦”的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構建面向產業叢集內部廣大企業的技術研發應用、資訊服務、人員培訓、質量技術標準和檢驗檢測、產品交易與物流配送等公共平臺建設。

(九)繼續加強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的建立工作。通過規範各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標準、加強政策支援、建立重點工業產業叢集統計監測體系和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提高建立工作的引導作用,推動我省千億產業叢集的培育和發展工作。

工業園區調研報告5

今年,蘇州工業園區一組鳥類照片以及鳥類分佈圖在新聞媒體、微博微信上廣為熱傳。不少市民、網友忍不住驚呼:一個以工業園為名的區域也能“孕育”如此之多的“飛翔精靈”。

實際上,這些照片都源自於蘇州工業園區釋出的《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報告》。

131種鳥兒展翅園區,鳥類多樣性比較理想;栽培植物570種、野生植物199種,群落搭配豐富;水生生物328種,清潔水域“孕育”豐富物種……20xx年初,經過1年多的調查研究,蘇州工業園區正式釋出生物多樣性調研報告,“洋蘇州”的生態密碼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次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專案總負責人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青教授表示,“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報告的出爐,也給其他城市和地區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範本。他說,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和專家相應的建議,也為園區今後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這份報告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主政者看來,是獻給園區20週歲生日最好的禮物之一。

蘇州工業園區環保局局長王學軍在接受採訪中表示,生物多樣性調查不僅是讓園區老百姓真正瞭解自己所生活的環境,更是為園區正在實施的生態優化行動計劃以及今後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基礎。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最大合作專案,蘇州工業園區今年迎來開發建設20週年。xx年彈指一揮間,這裡從原先的一塊農田低窪地建設成為一座國際化、現代化的新城區,成為中外合作的典範。

但來到蘇州工業園區,最令人自豪的,不是那些傳奇般的財富神話,而是那一縷帶著微微甜味的清新空氣。

開發建設20年,蘇州工業園區至今還保持著清新的水和空氣,這在開發區中不可想象。

不可想象的背後,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

蘇州工業園區成立以後制定的第一個法規檔案,就是《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一整套綠色發展理念。到園區投資的客商,第一道要過的就是環保關。

蘇州工業園區嚴格執行招商專案節能評估、環保準入制度,對能源資源消耗高、汙染物排放量大、環境風險高的專案實施“一票否決”。統計資料顯示,2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因資源利用和環保因素累計否決專案300多個,涉及投資總額約30億美元。

隱形的紅線,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深植於蘇州工業園區企業CEO的心間。清潔生產已經成為了進駐園區企業的一種共識。更重要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一條生態工業鏈的建立,能夠將生產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迴圈利用起來。20xx年蘇州工業園區單位GDP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接近世界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

20年生態堅守,換來了中外人士交口稱讚的碧水、藍天和綠地。在全國所有開發區中,蘇州工業園創造了環保基礎設施全覆蓋、綠色鄉鎮全覆蓋、ISO14001貫標企業最密集等多個全國之最。20xx年園區區域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7.4,生態環保指標自20xx年起連續4年位居全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列。

當然,蘇州工業園區也從不吝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大手筆。目前,園區綠地覆蓋率達45%,獲得綠色建築標識80只,其中執行標識8個,佔全國總數10%。在這裡走走,隨處是花園,滿目皆美景。圍繞金雞湖、獨墅湖、陽澄湖三大湖,園區的美麗風景徐徐展開。中央公園、白塘公園、東沙湖公園、方洲公園等開放式公園,坐落在居民集中區,綠植蔥鬱,休閒步道齊全。

2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突破開發建設“老路子”,以學校教育、社群生活、能源應用、綠色建築等為“鑰匙”,解開一座國家級開發區的生態“密碼”,走出了一條集“科技創新、經濟迴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一體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園區先後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級迴圈經濟示範試點產業園區和全國第三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

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開發區,必然要使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滿“綠色低碳”的理念,創造生態優化的社會氛圍。多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大力推廣倡導綠色社群,“綠色”正在逐步成為園區百姓生活的新“情調”。在倡導綠色社群方面,蘇州工業園區相繼開展“跳蚤市場”、“鄰里互助廣場”、“無車日接力”等活動,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置,在58個住宅小區開展垃圾分類試點,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的理念逐步建立。目前,園區已建立各級綠色社群91家,綠色社群覆蓋率超過90%。

無怪乎,著名學者易中天在參觀完蘇州工業園區後,感慨良多,頓生愛意,稱“來過蘇州多次,但一直不知園區,如今走了走,轉了轉,發現它正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