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選」

才智咖 人氣:1.08W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Choristes》)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下面是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歡迎閱讀!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選」

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故事》觀後

不必悽婉哀惻,無須生離死別,一種柔和的、溫婉的、詼諧的生活故事同樣可以給我們以感動和心靈的震撼,這就是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故事》給予我的最直接的啟示。感動,因為平凡的小人物克萊門特·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震撼,因為藝術的力量竟是如此巨大,讓多少冥頑的靈魂得到救贖。

《放牛班的故事》,是這樣一部影片,沒有任何一丁點的色情和暴力,而是那樣的陽光和健康,卻同樣的扣人心絃、引人入勝。這是一部關於事業與成功、教育與成才的影片,在欣賞著優美音樂的同時,相信為人父母和為人師長者還都會有思想上的不菲收穫。

我不懂法語,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譯還是綜合了中文的意譯,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常把對學生不加區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稱作“放羊”,並且當我們這麼說時,可能同時也意味著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藥。我想“放牛”當與此相類。

的確,“池塘底學校”雖然名為學校,實際卻是“教養院”,這裡聚集了眾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裡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奉為圭臬的教師。在這裡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裡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

但這一切,都因為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小小”的帶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馬修是這樣的其貌不揚,他沒有魁梧的身材,沒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禿頂的腦袋讓他看起來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創造了奇蹟。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並讓受他教化的學生在幾十年後滿懷著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們感動,恰恰正在於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給予我們學習的可能性,而並不簡單是當作一個偶像或榜樣而遠遠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鐵血”校長的統治下彷彿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幕,任何的變革和嘗試彷彿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馬修在這種“制度下”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當他發現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後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並在被發現後冒著丟掉飯碗的危險進行了“制度內”的抗爭,而成效是顯著的: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裡唱歌;當那一群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並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並因為獲得原諒而竊喜……這時候,在我們感慨音樂的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麼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開啟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願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在今天中國的教育現狀下,我們聽多了一線老師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積重難返的無奈,馬修提供了我們思考的另一個角度:可否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教育者固然需要技術上的探索和創新,但同時更需要博大的胸懷、寬廣的愛心和對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馬修用他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們所有的過錯並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馬修用他寬廣的愛心熔化了孩子內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馬修永遠對每一個孩子都深懷信心,給他們最基本的信任。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寬容而富於愛心的人,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沒有的,即便墮落固執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愛的一面。而鄙視疏遠他們、對他們以暴制暴只能換來他們對社會的更猛烈瘋狂的報復,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為戒。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作為教育者,擔負著救治靈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諳世事的幼童都是純潔而無知的羔羊,教育者就是他們的守護者和牧羊人。我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

我們是否都是

被放逐的羔羊

慈愛的牧羊人啊

請你指引我抵達上帝的牧場……

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喚回,更不要把他們趕入歧途……

雪萊的《西風頌》中有這樣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放牛班因為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國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馬修式的人物,我們也將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00字

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

有這樣一個學校,名叫“池塘之底”,擁有著陰寒森然的建築、沉重笨拙的大門,陳舊斑駁的教室以及壓抑陰森的氛圍。

有這樣一幫孩子,在嚴格甚至近似於殘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他們孤傲而堅強的抗爭著,彷彿等待著一個救星,又彷彿他們已經放棄了這種期待。

有這樣一個失落的音樂家,帶著一絲失落來到這裡,見到了這一幫等待著救贖的孩子。

這一切來自於一本陳舊的日誌,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莫杭治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作者是他的啟蒙老師馬修。兩位老人沉浸在對於往事的回憶。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一部電影,沒有了奢華的場面,沒有了驚心動魄,但是卻多出了一絲的溫情,展示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偉大的教育家如果與他的學生進行心理的對抗,進行心靈的溝通。

整部電影中,馬修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包容,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也將學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長的粗暴、刻薄、自私、貪婪和剛愎自用而壓制的老師們拯救。

帶著一絲的失落來到這裡的馬修,發現了這幫“無藥可救”的“惡魔”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音樂的嚮往,這也喚起了他內心對音樂的摯愛。於是,在他的“慫恿”下,這幫“放牛班”的“惡魔”組成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合唱團。

這其實只是電影的一個層面,一個多小時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僅僅這點也就值得我們思考。

這個是一個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影片,“行動—反應”原則導致了孩子們的更加叛逆,而馬修的音樂團卻將這幫“惡魔”拯救,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釋放了自己的“青春”。

不得不承認,這部看似簡單質樸的電影,反應出了偉大而溫情的人性主題,不得不承認,那班孩子有著不同的個性,讓人頭痛,但是馬修沒有放棄,他成功的讓這般失去了春天的孩子享受了春天的沐浴,給了他們釋放青春夢想的途徑。在此只想淺淺談談馬修與他們的故事,莫杭治、佩皮諾。

佩皮諾,這是一個執著的小孩子,每天星期六他都等著他那已經故去的父母來接他,於是他成了馬修見到的第一個孩子。它是這裡面最小的孩子,在這裡是飽受欺凌的,但是馬修給了他希望,他很特別的關懷給了小佩皮諾親人的溫暖,這也是為什麼最後小佩皮諾要執著的跟著馬修走,因為,經過相處,他已經離不開馬修,也只有馬修可以給他溫情與親情,馬修被他的執著所打動,最後,帶著這個有點笨還沒有成長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輕鬆的踏上了歸途。

這是另外一個讓馬修難忘的學生,一個“天使臉蛋,魔鬼身材”,這個用來形容一個女生的詞彙的主人竟然是一個男生,莫杭治,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馬修的細心與驚訝中,莫杭治的音樂才華被充分的挖掘,因此他與莫杭治的母親也有了一段特殊的感情經歷,而這卻引起了莫杭治的強烈不滿。於是馬修就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懲罰,當公爵夫人來聽合唱團的表演的時候,他,這個熱愛音樂的精靈莫杭治被排除在外,他孤單的立在那裡,眼神中充滿的哀怨與委屈,同時還有強烈的渴望。終於,在最後,馬修轉向了莫杭治,在馬修鼓勵與首肯的眼神中,莫杭治放開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感激,理解與信心。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證明了自己的天賦才能,此時,莫杭治封閉的心靈完全開啟,最終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馬修與學生的故事有很多,他對於所有人都是寬容與鼓勵,同時不失時機的隨進應變與幽默風趣,將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徹底的拉近。

其實很喜歡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於馬修令人倍感舒適的教育管理模式,對於即將走上教學崗位的我來說,啟發很大,對於經歷了各種教育方式的我來說,也深有體會。

這部影片,多了一份寧靜與溫情,給人無限的思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影片中充分的利用這點,莫杭治對於音樂與演唱的渴望,小佩皮諾對於親情與關懷的渴望,馬修對於孩子們期待自由的眼神中顯示出的無奈,馬修對於強悍蒙丹時更加犀利而堅定的眼神,孩子們看著窗外放的飛風箏時眼神中對於釋放青春,對於自由的渴望……

影片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不要放棄書寫青春,每一個人,都渴望著成功,都擁有著夢想,教師,要為學生的青春書寫規劃,無論學生是什麼樣的,都不能放棄書寫這些青春,不要打消他們對於夢想實現的渴望。對於學生,同樣不能放棄自己去書寫青春,自己的青春與夢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書寫。

所以,不要放棄書寫青春,即使是被放棄的“放牛班”的“惡魔”,即使是“池塘之底”也會綻放青春,也會擁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