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

才智咖 人氣:1.93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今天學校召開校務工作會議,有一個特別的環節,觀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從小就對外國電影不感冒,好像是欣賞水平有問題,看不懂,記不住人物的名子,所以不咋愛看。但這部電影我看懂了,並真的打動了我、震撼了我。拍的太好了,教師的愛展示的非常精準。

影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學生(後來成了著名音樂家)回憶馬修老師曾經教育他們的故事。整部影片的基調很平靜,顏色很灰暗,但道理和寓意卻極為深刻。荒涼的郊外,破舊的校舍、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校規、頑劣的學生...讓人悲哀已極。這些偏執、叛逆的少年,被校方的缺乏人性的高壓政策激化得越發逆反,簡直不可理喻,經常發生嚴重的衝突事件。

失意的音樂家馬修頂替不堪忍受的前任來學校作代課教師,他在深入瞭解孩子們的情況後,採用正面、積極、激勵的教育方法逐漸贏得了學生們的信任,並組建了合唱隊,用優美的音樂滋潤那些空虛的心靈。孩子們善良、天真的本性被逐漸激發出來,音樂方面的天賦也得到挖掘,其中一位少年成年後成了著名的音樂家。當影片中響起孩子們聖潔、純淨的和聲時,我的眼睛溼潤了。

一群被世人厭惡的孩子,遇到一個天使般心靈的老師,他們才找到了心中的夢想,終於唱出了來自天堂的聲音,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熱愛音樂有著音樂天賦的代課教師用他對孩子們的愛感化了這一班問題少年冰冷、殘酷的心……創造了教育的奇蹟。而馬修最後卻被可惡的校長解聘了,殘忍地把他和他愛(孩子們愛得他)的孩子們生硬剝離。

電影中孩子們憂鬱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始終印在我的腦海中,怎麼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兒佩皮諾,他的那雙明亮的眼睛卻時刻顯露出憂鬱與期盼,他每週六都會靠在大門的鐵柵欄上,等待、盼望他的父母來接他,他是多麼希望父親的身影出現在自己的視線中啊!

電影的最後是馬修老師被迫解僱離開學校,當他走到校門口時,沒有一個學生來送他,是冷酷地校長把孩子們教室的門鎖上,不讓孩子們送他們親愛的老師,孩子們沒有辦法,只能在紙上寫好祝福的話語,疊起紙飛機,紛紛揚揚地從視窗扔下,同時從窗戶口還伸出許多隻搖擺的小手(窗戶高,露不出頭),這就是孩子們所能做的對恩師的最後的“告別”。我又一次被感動得落了淚...

我的內心不斷地叩問:教育的價值在哪裡?教師的價值在哪裡?這部影片給了我們很好的詮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藉著師德教育的機會我能和老師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個平凡老師和問題學生的故事,我也是一個體育教師,工作第八年,每年都會陸陸續續有幾個學生來看我,為我帶來問候,帶來感動,這種問候類似於影片中孩子們送給馬修的“紙飛機”,這種感動更讓我堅信自己選擇了一份正確的事業。

影片的一開始是演繹一個偉大的指揮家的成功形象,而這個人年少時是放牛班的一員,是一個叫馬修的人影響了他的一生,影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他不是在歌頌偉大的教育家式的人物,而是通過平淡的故事講述一個平凡的教育工作者馬修,恰恰正在於馬修的平凡和普通。

體育課中有一種課叫“放羊課”,所謂的放羊課就是隨便扔幾樣器材或者在一定的場地內讓他們自由活動,老師的存在與否並不會對學生的課堂活動產生積極影響。對學生不加區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稱作“放羊”式教育,雖然我不懂法語但是我想這裡所說的“放牛”類似於中國式的“放羊”,無論是放羊還是放牛都意味著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藥。

影片裡的放牛班多指學生的不可救藥,而這些不可救藥的學生在校長的鐵血冷酷式教育下,變得更加不可救藥,但當馬修的出現,一切都隨著帶來改變,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小小”的學監馬修的到來而改變。馬修是這樣的其貌不揚,他沒有魁梧的身材,沒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禿頂的腦袋讓他看起來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創造了奇蹟。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並讓受他教化的學生在幾十年後滿懷著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

是什麼讓一個平凡的教師有這樣的成就,馬修用他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們所有的過錯並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馬修用他寬廣的愛心熔化了孩子內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馬修永遠對每一個孩子都深懷信心,給他們最基本的信任。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寬容而富於愛心的人,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沒有的,即便墮落固執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愛的一面。而鄙視疏遠他們、對他們以暴制暴只能換來他們對社會的更猛烈瘋狂的報復,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為戒。

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臺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個初次到校代課的音樂老師用音樂改變“壞學生”的故事。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不少學生調皮搗蛋的鏡頭,捉弄同學,捉弄老師,甚至讓老師受傷住院,不少觀眾看到這裡就給這群學生打上了“問題學生”的標記。整部電影的主要情節就圍繞著代課老師如何改變“問題學生”們展開。

這部電影的場景並不豐富,大部分的情節都發生在一所名為“池塘底教院”的學校中,所以我更願意把它歸類於教育片,而不是大部分人所認同的劇情片。既然我認為這是教育片,那麼我會更關注影片當中有關教育的情節。

學校教育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學校是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己任的場所,老師則在學校中充當教育者的角色,每一位老師都應謹記“德高為師道高為範”這一道理,並將之踐行。然而“池塘底教院”的校長所採用教育方式則並沒能體現出“道德”兩字,他在學校推行“一犯錯,就懲罰”的管理方式,其實質則是以暴制暴,體罰就是主要措施。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及身體承壓能力並不如成年人,任何程度的體罰都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巨大傷害,這便與學校以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為己任的理念背道而馳,既不利於培養人才也不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輕則導致身體創傷,重則造成學生心理狀況發生劇變,影片中的“問題學生”孟丹便是很好的例證。

與校長不同的是,代課老師克萊蒙馬修的教育方式則溫柔得多,他不會輕易處罰學生,反而會幫助被欺負的學生免受欺壓,他甚至會為了保護學生而向校長隱瞞學生闖禍的實情。此外,他還私自開設音樂課教學生唱歌,因為他本身就是以為作曲家,而音樂教育便是他個人教育方法的最大兩點。他的音樂課似乎有著巨大的魅力,可以牢牢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為之著迷,而他也因此發掘了“來自地獄的天籟”--一位有著天使臉蛋魔鬼心腸的學生莫漢奇。馬修用音樂打開了莫漢奇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向莫漢奇授予音樂啟蒙教育,發掘了莫漢奇的音樂天賦,並建議他的母親將他送到音樂學院。片頭的一幕便是莫漢奇以世界著名指揮家的身份站在舞臺上的場景,我相信這與馬修老師的循循善誘是分不開的。

教育的本質是發展,如何更好的發展並塑造學生應是教師努力研究的方向,限制性的教育措施不但不利於迅速發展,也不利於教師自身的進步,一名出色的教師不在於他培養了多少精英,而在於他是否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人的能力可以通過肌肉記憶不斷增強,而人的品質則需要精神力量的感化。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愛迪生說:“教育之於心靈,猶雕刻之於大理石。”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電影裡的馬修老師卻成功地熬過了這個過程,用音樂找回了那些孩子們的本性。可見,教育是多麼重要,對一個人的影響又是多麼巨大。教育乃立人之本。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教育是一種愛的修行。

君可知,馮玉祥在兒子馮洪臨行前,親筆寫下“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經艱難好做人”的對聯送給兒子,贈與其當座右銘,父愛之砥礪字字千金;君可知,岳母在兒子岳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告其保衛國家乃是頭等大事,母愛之叮囑重如山嶽;君可知,老舍教育孩子不能做貪汙受賄之人,要求孩子不可虛榮,不可貪得,誠實虛己,父愛之胸懷磊磊落落。

可見,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是在於喚醒和鼓舞,與之共同修行。正如馬修老師那樣,召回孩子們的本性,讓他們活成更好的自己。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教育是一種生命的召喚。

以教為草,以育為寶。君可知,司馬光為了讓兒子認識崇尚簡樸的重要性,以家書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從小便懂得節約。施教有方,會愛才會有好的教育。相反,古代方仲永從小便顯示出他在詩歌方面的才華,可父親卻把他當作搖錢樹,使他的才華過早消失,更別談什麼教育了。可見,畸形的愛只能製造畸形的教育。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讓他自己去感受,不給他增添任何無用的壓力。正因為馬修的召喚,放牛班的孩子們順承天性,在人生的廣闊舞臺施展抱負。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教育是一種未來的投資。

蔡元培曾說:“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盧梭曾言:“植物的形式由於栽培,人的形式由於教育。”亞里士多德曾雲:“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沒錯,若談教育,電影裡的馬修老師為第一人,揮灑曠世奇才,天地為之驚駭。

也許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創造工作。放牛班裡的孩子為什麼大多數最終沒有放牛?因為愛,因為教育,因為根植於愛的教育。教育,乃立人之本。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叫馬修的音樂家,他成了“池塘之底”孩子們的新學監。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馬修尋找到了一座新的“橋樑”,一座真正能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樑——音樂他只為那群孩子們譜寫樂章,但它同樣悅耳動聽。最起碼,那群問題少年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和愛。

不,又不全是愛。影片總讓我會想起一些片斷。那個個子很小,父母在二戰中犧牲,不會唱歌的佩皮諾,最後他成了馬修的養子,成了一個大名鼎鼎的音樂指揮家。那個在睡前狂歡時一邊吹口琴,一邊唱著“禿子,禿子,你會完蛋的,禿子,禿子,這兒輪不到你說話”的科賓,但馬修沒有像校長一樣把他拎到辦公室揍一頓,而是和他一起唱這首歌,儘管最後他當了一個“架子”。那個戴眼鏡的博尼菲斯,那個“天使的面容”莫朗奇,那個馬修第一天來就給他“驚喜的”勒克萊克……他們都被馬修淳樸的音樂所感動,洗禮了心靈。

那個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他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問題少年找回自我,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

可惜,那個愚昧無知的校長藉機開除了他,他離開時,沒有一個學生來送送他,可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感動了,他至少證明了:無論是哪一個問題少年,只要他找到屬於他自己的路,只要再沒有犯“問題”,他就不是一個問題少年。

《放牛班的春天》讓我看到那些男孩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它講述的不止是愛,更是教育的模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一聽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為是農村放牛娃的班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所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童年的記憶噴湧而出。

這兩位老人是派皮諾和莫昂奇,他們曾經是“池塘之底”學校的學生。“池塘之底”顧名思義,是最差的學校,是一所專為“再教育”問題少年們而設定的寄宿學校。學校的建築陰森古陳,教室灰色斑駁,學校幽晦如地獄,學生就好似井底之蛙、籠中之鳥,沒有愛的滋潤。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教育理念——“行動—反應”原則,如果有學生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設若三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六小時的禁閉,輪流進行,並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在這裡,學生們處於體罰與辱罵的凌威之下。

但是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禿頂老頭,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在他事業的最低谷選擇來到了“池塘之底”學校做了學監。馬修老師從不打罵學生,他給了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他尊重每一位學生,更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他讓不會唱任何歌曲的小派皮諾當副指揮,讓老走音的郭邦當架子。他沒有將他們置身事外,他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了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春天”。

和他們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僅擁有疼愛我的父母,我還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時時關心愛護著我們。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以生命影響生命,學校就像我們的家,處處洋溢著蓬勃的朝氣。在教學樓的每層拐角處都設有“豆香書吧”“彩虹閱讀”等閱讀角,我們走出教室,就進入了書的海洋。每層樓內還設立了活潑充滿想象力的“氣象萬千”“奇思妙想”“e想天開”“童心飛揚”等學生活動天地。不僅如此,我們學校還組建了民族樂團、紙雕、快板、京劇、剪紙、古箏、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了我們的課餘生活,給我們帶來了快樂。作為新苑的學子,我感到驕傲與自豪。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於怎樣培養教育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他能行。”“黑夜中的方向,是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小道盡頭閃亮……”他們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開學這些天,我們班同學的表現一直都很好,孔老師一高興,利用下午兩節課的時間,讓我們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講的是一位新音樂老師名叫馬修,他們班的同學調皮搗亂,老師不小心摔了一跤,同學們就開心地拿著他的包傳來傳去。遇到這樣的情況,院長一直是犯規就要懲罰,可馬修老師對於這些學生的錯誤,就不會懲罰,他會告訴學生錯誤在哪,並讓學生去彌補錯誤。

多麼好的一位老師啊!在同學們犯了錯誤,不是懲罰,而是讓學生知道他們自己的錯誤在哪裡,他愛每一位學生,為了他的學生,他付出的太多太多,每天晚上,他都自己寫樂曲,自己編歌詞,再教給學生們。

其實,我們孔老師也是這樣的呀!她平時對我們關懷備至,對每一位同學都那麼有愛心。為了讓我們學習吟誦,她自己先從電腦上自學,學會了,在認真地一遍遍教會我們。現在,當我們那首詩不會背時,只要把詩吟誦一遍,就會想起忘掉的詩句。

多麼好的一位老師啊!他自從發現很多同學都喜歡唱歌,嗓子都挺好,對自己寫的歌詞特別感興趣後,便發誓要成立合唱隊,教會同學們唱歌。

我們音樂老師也是這樣的好老師。六一兒童節前一個月左右,他決定成立一個合唱隊,參加六一的彙報演出。音樂老師從每個年級的各個班裡挑出隊員,每天利用下午放學後輔導我們唱歌,不圖一分錢,不要一點兒回報,心甘情願地一點點教我們樂理、唱歌技巧。

多麼好的一位老師啊!正因為他贏得了同學們的喜愛,當他因故被院長開除,將要離職時,院長狠心不讓學生們與馬修老師相見,於是,同學們便疊出紙飛機,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在了飛機上,當老師走過教室樓下,一隻又一隻的紙飛機從視窗飛落下來,上面寫著不同的送別話。同學們在沒人指揮的情況下,又一次唱起了馬修老師教的歌,揮手與老師告別……

我又想到了我們曾經的英語老師,她教我們英語只教了一個學期,第二個學期只上了幾節課,老師就因為家裡的原因辭職了,當時,老師有樣東西忘在了教室,當已經致辭的老師又回來拿東西時,我們全班同學一下子圍住了老師,拉住老師的手,捨不得老師走……

這樣的好老師,愛心送給了一大群調皮的學生;這樣的好老師,把一位簡直無藥可救的學生教成了歌唱家;這樣的好老師,教出了一群團結友愛的合唱隊!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ChristopheBarratier導演的電影。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Pierre Morhange雅克·貝漢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狄迪爾·弗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ClementMathieu,傑拉爾·朱諾飾)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畔底輔育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FrancoisBerleand飾)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封閉的心靈。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老師們的不易,回想從小到大,教過我的老師無數,每個老師都是悉心教導我們這些頑皮、天真的孩子,可是,至今我們記得的老師還有幾個呢?寥寥可數吧,也許映像深刻一點的就是我們的國中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我也一樣,對國中三年的班主任記憶猶新,三年來,她一直悉心教導我們,不管是書本知識還是為人處事,我從國中班主任身上學會了很多,當然,也有抱怨過,當初的自己太單純,還不懂太多的人情世故,犯過錯,班主任責怪過,教導過,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對於班主任的教導我應該是感謝的態度的,如果不是班主任的教導,我也許會犯更多、更大的錯,也感謝班主任一直的信任,知道畢業為之,也是對我充滿了期待,老師們真的很辛苦……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臺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看著即將畢業的孩子們,我想除了聯歡、留言外還應該送點精神食糧給他們。我決定放部電影,選什麼呢?對,就它——《放牛班的春天》!利用品德課和中午休息時間,我們共同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說實話,這是我第三次觀此片了,我的心靈再次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慶幸,為我的學生。慶幸,為我自己。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打動觀眾,不是大牌的參與,不是暴露的畫面,而是內容的走心,這種內容往往是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今天看的《放牛班的春天》,恰恰和我短暫的班主任和教學經歷有關,很慶幸能欣賞到這樣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電影中的馬修老師顯得和池塘之底格格不入,仁慈,善良、有愛心,確實把學生當作學生,把孩子當作孩子,從沒覺得那些問題少年有多大的問題,也從不曾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馬修可能不會意識到他在這所學校的短暫教學經歷對這些學生們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當年校長口中表面老實謙虛、心底裡惡毒的學生皮埃爾在五十年後成為了世界著名音樂家。在馬修教授的音樂課中,每個孩子慢慢都有了變化,他們受到了音樂的薰陶,變得安靜了,似乎在音樂中才重新成為了真正的孩子,不再那麼暴力,不再變壞,實際上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是壞孩子。音樂確實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在不知不覺中淨化了人的心靈,讓苦難不再深痛,讓勞累變得輕鬆,讓悲傷的心接受撫慰。教育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成長結果必然就不同。這部電影中,音樂的教育方式就顯示出很大的力量和作用。如果學校的管理者只是對犯錯誤的學生採取類似關黑屋子的懲罰措施,不是溫和的態度,而是暴力的手段,不僅起不到任何好的效果,反而會激起他們的叛逆心理。哈森校長便是個失敗的教育者,簡直就是孩子們的魔鬼。哈森代表的就是當代很多刻薄的教育者,他們的方式和素質教育無關,嚴厲,沒有商量的餘地,沒有人性,他們對問題學生判了死刑,不試圖拯救,而是滿心厭惡而絕對式的管教,不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內心想法,而硬生生的把他們劃分到不可救藥的隊伍裡。每一個教育者承擔的不只是教書,更多的是育人,我認為應該把傳統的說法改為育人教書。我們應該充分看到孩子們身上的可愛之處,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們的缺點都是很小的可以糾正的。回到電影,如果沒有馬修學監,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應該是沒有什麼前途可言了,問題得不到解決,將來反而會成為社會的毒害。說的直白點,哈森校長是毀人的人,馬修是重塑人的人。

在音樂中,陶冶性情,揮去惡魔。那樣天籟的聲音,發自純真的孩子們的口,是他們向善的表現,是他們對愛的追求。一個好的教育家,定會把孩子心中的那個魔鬼打壓下去,讓他成為一個人,真正可稱得上是靈魂的工程師。在這樣特殊的崗位上工作,需要良心和善心,需要耐心和平等心。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後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現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佩爾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佩爾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佩爾諾帶走了。佩爾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位(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看這樣的電影,我能夠觸控到那一顆顆纖細而善良的心靈,他們絕不是社會的殘渣,絕不是被遺棄的問題少年(那個縱火犯巴冬除外)。

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我曾經有過多少次,為那許多微末甚至是瑣碎的場景所感動。我們的靜、站立以及唏噓,絕不是因為我們觀看的場所沒有空調,諾大個階梯教室,已經無聲地容納了一百多號人的汗水和激動。雖然只有頭頂或者更遠處幾片風葉在轉動,根本無法解除那些夏天的躁熱,但此刻沒有埋怨,只有心靈的共振。

風中飛舞的風箏,夜裡疲憊的掃帚,那些歡笑和痛楚,在明亮與黑暗之間徘徊,很多孩子的雙重性格在影片中一展無餘。他們的一半是天使般的微笑和美妙的歌聲,一半是魔鬼般的殘忍和惡作劇。他們一面彈傷老學監的眼睛,偷走新學監的資料,甚至校長的鈔票,一面卻認真地參加合唱團的訓練,傳遞著天籟般無邪的音樂……正是這些,構成整部影片畫面的明暗交替,這些錯落不僅深深地震撼著我們,更深深地牽引著影片主人公馬修的百轉柔腸。這個最後被歇斯底里的校長定位為“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的男子,樸素的外表下有著一顆非同尋常的愛心。他的愛是包容,當一個孩子彈傷老學監的眼睛時,同意他去照顧,不告訴校長免受懲罰;他的愛是無私,他對待每個孩子都一視同仁,連那個最邪惡的巴冬被校長棍打和禁閉時,能夠很遺憾地感慨: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啊!他的愛是尊重,他總是用音樂和溫暖去走近這些淘氣的孩子,用滿腔的愛去感動這些幼小的心靈,使他們改邪歸正,引導他們走向光明的春天。

他總是用自己的愛營造孩子們的愛,他用愛鑄就“樂譜架”的動情歌唱,他用愛感化“天使魔鬼”皮埃爾不遜的心靈,他用愛贏得“助理”的永遠相伴。他一直無聲地抵制著反抗著校長威懾人心的棍棒教育。雖然最終自己不得其果,流浪天涯成了最後的歸宿,但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包裹著愛和留戀的紙飛機從窗內一隻只地飛出來。我們還看到影片中那些個反例——巴冬縱火焚校,校長的被辭退。於是我們又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愛的力量和偉大。

“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後的日子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

影片的最後,天籟之音冉冉升起於一條被綠蔭覆蓋的春天的小巷。沿著這條小巷望去,我們看到了前方不遠處的光明和燦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簡單,清純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這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我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喜歡音樂,於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有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餘,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怎麼去挖掘,怎麼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杭莫治的成材,佩爾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釘釘,集體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觀影后,影片中的很多情節還在腦中徘徊,結合自己的教育路程,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想。

一、教育要有寬容之心

影片中兩種教育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是校長的那種暴力行動派,二是馬修的寬容人性派。校長的暴力致使蒙丹的劣行越來越惡劣,忽視他人的生命,到達殺人放火的地步,他無疑是一個教育失敗的例子。影片中的校長也代表了現實生活中的一類教師,他們追求名利,不把學生當成和自己等同的人來尊重,不把他們當成自己孩子般來愛護,因此,這種教師註定一敗塗地。而面對孩子們一次次的惡作劇,馬修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來接納他們,正是這種寬容,他收到了孩子們獨特的愛。在被校長解僱時,害怕被關禁閉而不敢出來送行的孩子們在視窗揮動著小手,帶著祝福的紙飛機從視窗不斷地飛出來,宛若花兒朵朵,而那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小不點皮比諾,在馬修即將踏上離開的巴車時,跟著來了,乞求馬修老師帶他一起走,最終,出人意料地,馬修果真帶他走了。

二、教育要抓準時機

影片中,馬修為了使傷害校工的學生免於被關禁閉,他“包庇”了他,並把它作為教育的契機,讓他去醫務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癒,讓這位孩子在內疚中悔悟。同樣,馬修把孩子們不可饒恕的錯誤當作了教育的資源。在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皮埃爾,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馬修看穿了孩子的心,抓準時機,在第一段音樂結束時,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是驚喜,而後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回想自己的教育生涯,我該慶幸,我的孩子們都很健康,很可愛,很聰明。做為老師,固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孩子。既然我不會像馬修那樣偉大,但我可以紮紮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欣賞,相信我也會有屬於我的教育精彩。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一聽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為是農村放牛娃的班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

這兩位老人是派皮諾和莫昂奇,他們曾經是“池塘之底”學校的學生。“池塘之底”,顧名思義,是最差的學校,是一所專為問題少年設定的寄宿學校。學校的建築陰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駁,學生好似井底之蛙、籠中之鳥,得不到愛的滋潤。這裡的教育理念是“行動一反應”原則,如果有學生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若3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6小時禁閉,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

但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禿頂老頭兒,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在事業低谷期選擇來到“池塘之底”學校做了學監。他從不打罵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他讓不會唱歌的小派皮諾當副指揮,讓老走音的郭邦當架子。他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春天”。

和“池塘之底”學校裡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僅擁有疼愛我的父母,還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學校就像我們的家,處處洋溢著蓬勃的朝氣。教學樓每層拐角處設有“溢香書吧”“彩虹閱讀”等閱讀角,讓我們走出教室,就進入書的海洋。樓內設立了充滿想象力的“氣象萬千”“奇思妙想”“E想天開”“童心飛揚”等活動天地。學校還組織了民族樂團、紙雕、快板、京劇、剪紙、古箏、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我們的課餘生活。作為新苑國小的學子,我感到自豪。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得對:“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於怎樣培養教育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他們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