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五篇

才智咖 人氣:4.77K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五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五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五篇1

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其實在很久之前,我就有所耳聞這部影片,一部十分感人的,關於教育的影片。事實是在我看完後,它確實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同樣也是教育的《死亡詩社》。該怎麼說,基丁老師和馬修老師是那麼的相似,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好,他們的成就也好,甚至說他們最後的結局也是驚人的相同。他們都成功贏得了孩子的喜歡,作為老師,他們無疑是成功的。

其實,兩部影片的學校環境也是特別的相似。一開始那個混亂的班級,和之後的打架事件,都足以證明班級的混亂。馬修用自己的愛心,以及不同於學校那種懲罰措施的方式,成功讓那些“頑劣”的學生從良。其實可以看出這些學生本不壞,打心底他們是善良的,不想搗蛋。但無奈學校的重壓,那惡劣的校長,恐怖的懲罰措施,無一例外讓他們不得不幹一些反抗的事情,這是孩子的天性。《死亡詩社》中更是有家長的不理解和令人窒息的要求(或者在他們眼中是期望)。

這和我們當今社會上的一些學校(戒網所)很像。我記得我曾聽我爸媽說過,有一個學校天天就是刷試卷,每天學生沒有一絲一毫空餘時間,除了做作業,做習題,做試卷沒有任何休息,雖然他們最後大學聯考的確特別厲害,但是我相信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當然我們國情和國外不一樣,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反抗,我說些過激的話,我要是在這種學校,我寧可不學(當然考得進考不進另說),他們也可以沒有運氣去遇到像基丁老師或者說,馬修老師。同樣的,那些戒網所也是如此,出發點是好的,無論是父母或者這種場所的出現,最初的想法是正確的。可是呢,被大家網上議論的沸沸揚揚的楊教授,電療所。那描述甚至讓人望而生畏。

在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想我所能學到的,是今後為人父母時所必要的素質,理解孩子。那些看似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那麼一把可以開啟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而關鍵在於作為教育者,是否願意去探尋,在這黑暗的泥潭中尋找。我想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五篇2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但正因如此整部電影有一種濃郁的古典美,輕鬆浪漫的主色調,伴隨著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在一幀幀略暗調的鏡頭裡,故事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徐徐展開。

醉心音樂卻毫無所獲的馬修老師來到一家名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這裡的學生調皮搗蛋,看似都是一些問題兒童,大多數老師們蠻橫粗暴,校長只考慮自己的前途,遇到問題只是一味的利用體罰手段鎮壓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似有一座高牆,格格不入。生性善良的馬修老師來到這裡,用音樂築起了他和孩子們之間的`橋樑,是他的善良、寬容、耐心和諄諄教誨,潤物細無聲般潛入孩子們的心靈,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馬修老師的教育便是這樣的,他來的第一天,馬桑斯大叔因為孩子們的淘氣被傷到了眼睛,無情的校長用輪流關禁閉的方式解決這起事件。馬修老師瞭解真相後選擇了讓犯錯誤的孩子到醫院照顧受傷的馬桑斯大叔,善良的大叔非但沒有怪罪這位孩子,還各種表揚他。這種教育方式shi犯錯的孩子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更讓孩子們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和溫暖善良。

馬修老師用音樂的方式漸漸開啟孩子們封閉的心靈,他組建合唱團,教孩子們唱歌,每一次孩子們整整齊齊站立,長大嘴巴唱出動聽的音樂,這樣的場景是美好的,是溫暖的,他們天真爛漫的性格,對自由的嚮往,對未來的憧憬,都在歌聲裡了。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我反覆咀嚼著這幾句臺詞,我發自內心地對主人公感到敬佩,不光是對孩子,還有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如果我們多一點溫柔,多一點寬容,多一些理解,也許我們都會成長為更好的人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五篇3

今天下午,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作為一名學習教育並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而言,看這部影片還是有許多感受的。

故事其實還是比較老套的,講的是一群頑劣的孩子在一個新來的老師的引導下“化蛹成蝶”的故事。影片說的也是教育的真諦:愛學生、信任學生、有耐心。不過,電影中的音樂很好聽,清澈、綿延、讓人回味。

其實,教育有時的確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要你有愛心和耐心就可以。但教育也是最複雜的事,因為面對的教育物件個個不同。對於老師而言,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潛力是關鍵。

這部影片還使我看到,一名教師無論在何種件下都不是無可作為的,哪怕使一個學生看到真、善、美都是成功。因此,生活中有不少人將中國教育的問題全部歸咎於體制是不全面的。作為一個人而言,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是有選擇的,關鍵在你看來什麼是最重要的。就像影片中的馬修到底是要一份工作還是跟著自己的內心走。

從影片中,我還體會到教育中處處存在的貼標籤現象。因為學生的調皮和成績不好,就對學生施以處罰不可或歸為無可救藥,這是一種多麼簡單化的方式。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經常因為某些人的一個特徵,就把整個人否定了。用社會業已存在的標籤去定義一個人,而不是去走進一個人。這種標籤可以是性別的、性傾向的、職業的、出身的……這都是不全面的。要真正地評價一個人,只有通過一個人一生的行為來判斷。所以,現在我一般都是就事論事,而不是就一件事評價整一個人或這個人做的全部事情。

任何時候人都有選擇,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遵循內心的聲音,這是一個人所面臨的人生問題。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天使,但誰來發現這個人身上的光芒,這需要智慧。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五篇4

春天應該是一個充滿盎然生機的季節,可教育院裡的孩子被高聳的院牆鎖住了他們應有笑臉。教育院,實則為一座禁錮心靈的牢籠,而在這牢籠中孩子們失去了原本的童真換來的卻是頑劣調皮。馬修老師的到來使他們迎來了春天。

本片中馬修老師是一個沒有多少名氣,性格溫和善良的音樂家,當他初入“牢籠”時,因迫於無奈而體罰學生,但他並沒有在這種環境下變得麻木不仁,反而想幫助這些孩子走上正路。

莫翰奇,一個年近十歲的男孩,只有一位美麗的單身母親,由於受周圍人影響而疏離母親,性格變得越發孤僻,再加上環境的影響,他變成了一個問題男孩,打架、惡作劇、滋生事端。校長的排擠,老師的厭惡,自己更加墮落。但上帝卻毫不吝嗇地賦予他天籟般的嗓音。當然他自己也沒有料到,若是馬修老師沒有出現,他的才能也不會被髮掘,可能終生埋沒,一生碌碌無為。馬修的出現,伯樂的賞識,才能讓千里馬的才能發揮到極致。遇到良師,莫翰奇也終於發現自己對音樂的迷戀和痴愛。馬修恰好利用這一點一步步的突破他的心理防線,在孩子們的激勵下,他組成了一支合唱軒,但由於校長的壓迫,不得不輸給強權勢力。馬修敢於與惡勢力對抗,儘管最終失敗了,但他讓孩子們學會了反抗,不再墮落,他釋放了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感受到了溫暖,也讓他們懂得了友好對人。

馬修開啟的不僅僅是一扇鐵門,開啟的卻是孩子們禁錮了已久的心,他雖是一們不知名的音樂家,但他卻是一位懂得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教育家。他以一位長者的角度對待和關心呵護他們。莫翰奇,貝比諾,孟丹等教育院裡的孩子們在他的帶領下,也有一定改變。每個人都有天分,任何人都是天才,只要對自己有信心,才幹終將被髮掘。世界上缺的不是伯樂,而是千里馬。因此不論人生有何逆境,都要敞開心扉,不要把自己鎖在小小的世界裡。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五篇5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一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閒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克萊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一性一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

當聽到這部影片的名字時,首先給我的感覺是溫暖的,在春天這個溫暖的季節發生的故事傳說自然會讓人覺得溫暖。可是當影片開始播放的時候,我發現這影片的感覺並不是我開始想象的那樣,背景音樂總是略帶著一些憂傷,把整部電影的氣氛映襯的有些憂傷。

但是,繼續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覺,頑皮的孩子和馬修總是會發生些什麼,這些事卻顯得那麼自然,並且想想這也是為什麼馬修會和這群讓每個老師都頭痛的孩子們相處得如此和諧融洽。也許是因為他們有同個愛好——音樂,在馬修的培養下,他們合唱的歌聲是那麼動聽美妙。

它沒有國際大片的華麗場面,沒有動作大片的華麗的打鬥,沒有科幻大片曲折新穎的故事傳說情節,但它感人的故事傳說鮮明的人物刻畫動人的音樂已足以使每一個觀眾感動萬千,並深深愛上了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