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1.3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1

難得週末,外面淅淅淋淋的下著雨,阻擋了一切外出的腳步,臨窗聽雨?終究是達不到那個境界吧!開啟電腦,又一次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記不清多少次看它了,第四or第五次,但每次確實都有新的體驗新的感觸,猶記得第一次觀看時,學生們一個個“凶神惡煞”,讓我這個局外人都為馬修捏一把汗,情緒隨著劇情進展忽上忽下。最難忘的是劇中的音樂,皮埃爾·莫昂克獨唱的聲音,乾淨純粹,舒緩情緒,沁人心扉……

克萊蒙·馬修本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經二戰摧殘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被迫來到了“池塘畔底輔育院”成為了這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在這所寄宿學校裡,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劣的孩子,有問題少年有孤兒。馬修在他的人生低谷來到“池塘之底”,踏入校園時,發誓說永遠不再作曲。但,人生就是永遠不能說永遠。

到任後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但新老師總是對學生期望值過高,這一點我這個新老師也是頗有體會。想當初剛接10班,當陳老師鄭重向學生介紹我、當我滿心歡喜的等著認識我的新學生時,我就聽見學生在下面以我能聽到的聲音說:怎麼又換老師了?一副不耐煩的面孔……說心裡話,很受傷,但看到第一堂課的馬修遭到了學生們的戲弄,才發現我們學生的問題真是小小太多啦。但馬修對學生們的寬容與理解,確實讓我欽佩,值得我去學習。每個學生在老師心中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老師就猶如你們的父母,會吵會罵,但出發點終究都是好的,都是為了讓孩子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除了一些個別的猥瑣大叔們,我還是堅信大部分老師的素質與修養的。但就如老話說的“不養兒不知報娘恩”,學生跟老師也是如此吧,就如皮埃爾開始不明白馬修的苦心一樣吧。

隨著鏡頭的推進,他漸漸發現,每個孩子其實都有一段辛酸的過往,他們在這所近乎與世隔絕的學校裡不僅沒有得到良好的心理治療,反而在校長“高壓”政策下變得更加叛逆和玩世不恭。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但是孩子們卻對馬修“五線譜”有著濃郁的興趣,所以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開啟學生們封閉的心靈。音樂本就有強大的感染力,馬修的合唱團更是意義重大,合唱團裡沒有“我”,只有“我們”,它把一個個孤立的孩子串起來,給予他們新生。但音樂終究只是一方面,我覺得馬修改變學生心靈的支點還是馬修對學生的悲憫、尊重和理解。馬修的那顆悲憫心,使得他愛每一個“壞”學生,他的大愛使他不忍體罰一個無辜的孩子;他的寬容使他“包庇”了打傷馬桑大叔的學生蓋賀克,給他機會將功補過,讓他課後去照顧受傷的馬桑大叔。而在照料別人的過程中,蓋賀克與馬桑大叔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對傷害了他人十分愧疚、後悔不已,從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的善良使他不僅原諒孟丹當初的惡言惡行還勸阻校長公平對待孟丹……這樣的情景式怎麼樣也說不完的……

馬修雖是被迫來到“水池底部”的這所學校教書,並最終被氣急敗壞的校長趕出了學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所謂“失敗”的教師。但自始至終,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其貌不揚的普通人,渾身上下體現的是人的尊嚴與自由,他作為一名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尊嚴與自由。在馬修的努力下,大多數教師放棄了以暴制暴的教育手段,開始懂得教育的真正含義;學校的教室、走道和操場上,曾一度瀰漫著、飄揚著體現人的尊嚴與自由的空氣,連校長哈珊也曾被這種氛圍所感染,快樂地加入到學生活動的行列。在這個小小的時空裡,這個不懂教育的音樂家卻把教育的真諦展示的淋漓盡致,他的很多做法都呼應了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人性化教育。譬如,就算是面對再頑皮的學生、最惡劣的行徑,在馬修的主觀意願裡他都是不願體罰學生的,他只是在校長的高壓下才把學生關禁閉的;馬修在挑選學生組成合唱團時,他能拋卻“世俗”只用專業的眼光來看學生的音質是高音還是低音,我相信這一點有很多老師都不一定能做到,當我們面對一些惡俗語言是估計怒火早就衝腦門了,值得學習;在馬修的合唱團裡,每個學生都有一席之地,包括譜架,並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作用,給他們存在感價值感,這一點對學生的心裡發展很重要;馬修所有的好並不是毫無原則,在學生犯錯時他還是會以他獨特的方式懲罰的,就如學生皮埃爾看到馬修老師在與他媽媽交談,心生惡意,從樓上倒下一瓶墨水澆在馬修老師身上,馬修老師停止了他在合唱團中的領唱,明確告訴他合唱團不缺少任何人:你的嗓音不錯,但並非不可替代!然而在公爵夫人蔘觀合唱團表演的過程中,馬修又出乎意料地招手讓他回到合唱團隊伍中領唱,使莫航治受到了巨大震動。馬修老師達到了懲罰的目的。因為他通過懲罰讓學生體驗到了羞恥和後悔,體驗到了責任與擔當,重新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並試圖努力調整和校正自己的行為。懲罰由此從被動的承受傷害轉變為積極的行動。其實老師都知道體罰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只會讓學生的不良情緒蔓延,等等。馬修有很多做法都是跟人性化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異曲同工的。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2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到一個名叫池塘畔底的學校代課的故事。

這所學校的學生非常淘氣,總會對學校的院長和老師做一些壞事,並惹一些麻煩。但是,經過了一段時間,在馬修老師的努力和感化下,學生們才開始認識了這位老師,並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於是,這位老師決定組建合唱團,他和院長的關係也逐漸好轉。後來,他和他的合唱團也有了名氣————但是最後,由於他頂撞院長,違反了院規被開除了。

這部電影中,有兩個讓我記憶深刻的片斷,一個是馬修老師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拿走了他的公文包,他正要拿回公文包時,院長走了進來,可他並沒有對院長說學生的過錯。另一個是馬修老師被開除之後,學生們在窗前,把寫了告別語的紙飛機飛到了樓下,並在窗前向馬修老師揮手告別。

馬修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終於感化了孩子們,換來了他們的認可。看人不能只注重外表,應該看藏在心靈深處的東西,只要以誠相待,傾心付出,終究還是會得到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3

這次,我看了一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個音樂老師叫馬修,來到一個學校,那個學校很不好,學生也很不聽話,一個老師在為馬修說這個學校的教師在那在進醫務室的時候,醫務室的門打也打不開,後來馬修本來被校長叫到辦公室的時候,忽然為馬修介紹的老師被學生給陷害了,在開啟門的那一瞬間,為馬修介紹的那個老師被一把斧頭砍傷了眼睛,後來校長叫馬修去敲鐘教大家集合,後來學生集中在教學樓的門口,校長說如果在三秒鐘之內,凶手站出來,否則每一個人都要去禁閉室裡個,關6個小時,3秒鐘過去了,沒有人站出來,校長讓馬修來點名,點到誰誰就去禁閉室裡關6個小時,可是第一次點到的是全校最好的學生,有一天馬修發現自己的皮夾裡的東西全不見了,是被一群學生拿走了,那3個學生在廁所,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後來馬修在這個學校生活的日子,他走了,在準備上車的時候,他的音樂助理跑來叫他帶他回去,馬修接他走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4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可以讓人看後,從中感受到愛。1949年,馬修去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擔任音樂老師,一來到這,就好像看見了孩子們的地獄,看見了學校裡各種體罰學生的方法,十分殘酷,覺得孩子們十分可憐。他用音樂裡包含的愛去感染孩子們,讓孩子們今後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看過這部電影后,我想,老師們的慈愛關懷和寬容——就是無限的愛吧。

對於學生的惡作劇,馬修從來沒有真正的討厭他們,一位優秀的老師——馬修告訴我們,想要讓學生學習好,就要將愛,一滴不漏地灑在學生們的心裡,要把無限的愛釋放出來。

看著這部對學生充滿了無限關愛的電影,我聯想到了現在,老師看上去只想讓我們學習,但他的心裡卻充滿無限的愛。老師是如此地愛我們,但我們卻認為老師只是一個教學的機器,回覆老師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冷漠而沒有一點熱情的眼神和回答。每一次我們考取一百分後,卻會覺得老師臉上的笑容是因為他教學的成果。其實不然,老師的微笑,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愛不是白費的,自己對孩子們灑下了無限的愛。這麼看來,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學生才是冷漠無情的吧。

生活中的老師可能沒有電影中的老師那樣充滿樂趣和溫柔,也許老師看上去會有一些冷淡,但他們擁有無限的熱情,對學生充滿了關愛。我們一定要尊敬老師,讓老師得到應有的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5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這是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主人公馬修老師的經典臺詞,也是能讓我們受益一生的一句話。

在“池塘之底”男子寄宿學校中,有各種各樣的壞學生,他們偷錢、詐騙、打群架、辱罵他人,甚至還放火,抽菸,簡直是無惡不作!他們的校長便使用各種手段去嚴懲他們:鞭打,抽臉,關禁閉,做勞動……可這不但沒有阻止他們,反而使孩子們更加猖狂。

就在這時,來了位矮小的新代課老師,他就是當年失業的大音樂家馬修。馬修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突然發現孩子們特別愛編歌曲罵人,有幾名學生甚至有著幾乎是上帝賜予的金嗓子,於是他就試著用音樂救贖這些所謂“無藥可救”的孩子們,居然讓他們樂觀起來了,建立一支合唱團,他還成功馴服了禽獸班“危險問題少年”等級的新學生孟丹,讓他成為了自己合唱團中的男中音!最終,當所有人都出去了,校長也去領勳章時,孟丹燒掉了“池塘之底”男子寄宿學校……

在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馬修。他從來不懲罰學生。對於學生,他寬容對待,當皮埃爾被關禁閉,皮埃爾的母親前來看望他時,馬修沒有說皮埃爾被罰的事,而是說皮埃爾牙疼去看醫生了,皮埃爾的母親只好掃興而歸;對於校長,他橫眉冷對,就在他即將被辭退的時候,他當面指出校長的粗暴自私、追名逐利,對別人沒有絲毫信任之意與變態心理。

馬修之所以能夠做出這些事來,靠的是什麼?是工薪的誘惑嗎?不,做好做壞都是得那麼多工資,他靠的是職業信仰!畢竟,他是一名教師,教育孩子們是他的職責,既然他擅長音樂,那就用音樂去感悟心靈,教化學生,激發天賦,培育人才!正如他對皮埃爾的母親所說:“我不但有孩子,而且有六十個孩子!”

我最不喜歡校長哈森。他是個追名逐利的人,與馬修相比,剛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哈森眼裡,名譽、金錢是最重要的,學生通通是他的搖錢樹,賺錢機器。他的職業就是處罰學生,他只會坐等他人之功,獨佔他人之成功之果,我覺得,他才是真正的心理變態,而不是那些天真的孩子,不過,後來有一幕,我看了特別解氣,那就是孟丹燒學校的那一幕。像那種地獄般的地方,本來就不該有,看到哈森垂頭喪氣的樣子,我不禁想到:“惡人惡報!”

馬修先生對於孩子們到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春天,意味著陽光,意味著通往心靈的一扇窗。是他——馬修,讓孩子們走出地獄,變得樂觀起來,行走在陽光大路上,獲得了生命真正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6

雖然今天才看這部經典的法國電影,卻深深為她打動。我自以為可以為這部片子說點什麼――雖然不是專業的影迷,雖然剛看過一次。但因為被感動,我覺得就可以抒發一下自己的情緒;因為才在腦子裡將此電影過了一變,我倒覺得第一次的痕跡更真實。就像你吃雪糕第一口時感覺的清涼會更讓人印象更深刻、體會更自然一樣。

我覺得此片中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雖不一定最貼切,但未嘗不可。放牛班的孩子就象片中在寄宿學校的孩子一樣,沒太多人關注、沒什麼人關心、,內心的素養全然靠他們自己天成。學校以為教育他們的最佳選擇是犯錯必受懲罰,沒有人去刻意瞭解他們的心靈,反而把他們視為有潛在不良細胞的一群。但是放牛班的孩子自然、純粹,憑直覺更容易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雖然內心不願意承認。他們需要別人的平等對待,也等待著別人對他們耐心的調琢。

碰巧,這樣的老師出現了。放牛班的春天也就來臨了。雖然是平凡的班主任,但不求聞達,只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對音樂的崇尚。他能夠把這些不良因素的少年當普通的孩子對待,能夠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惡作劇。他用音樂整頓好了紀律,也用音樂打動了孩子的心。說的好像有些羅嗦。

片子有兩個場景很感動我。一個自然是老師被解僱離開學校時,發覺沒有學生敢破壞紀律來送他時的失落和當他看見小孩從高處扔下紙條祝福他的感動,我也感動了。看到小孩們齊齊伸出揮動的小手,人的心靈都會被熔化。

另一個是當老師知道學生的獨身母親有了男朋友時落寞的表情。我們看過太多俊男靚女的愛情,彷彿愛情就是他們的專利。當年紀不小、體態胖胖、曾被學生戲稱為光頭佬的老師的愛情破碎時,我也為之淡淡的哀傷,我也體會到了非俊男的他的傷心。這就是這部片子的力量,讓平凡人的感情打動平凡的人。

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對孩子的愛心打動了孩子,也向孩子敞開了音樂世界,最終誕生了一位指揮家。本來也算是簡單常見的情節,但我不得不佩服法國電影,沒有大的製作、沒有光環四射的明顯,沒有震耳預聾的特效,只是絲絲入扣的描述就足以感動你心底的最深處。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7

《放牛班的春天》講的是一個失意的音樂家來到問題少年集中的學校當學監,通過自己的溫暖、關懷、寬容和音樂誘發了每一個孩子善的一面,嚮往美好的一面。這部電影,幾乎每個鏡頭,每個橋段都在講述著兒童世界和關於教育的深刻的道理。所以,我想擷取幾個橋段進行描述和感悟,來分析這部電影。

孩子都是調皮的,孩子都是單純的,也許會因為想法的稚嫩而做出很多在成人眼裡錯誤的事情,但是孩子們都是善良的,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沒有善心和憐憫心。樂格克,前學監哈讓先生眼裡的混世魔王,因為馬桑大叔對他的懲罰心懷不滿,做了機關使馬桑大叔受了重傷。但是當老師馬修和他說,馬桑大叔真的傷的很重的時候,樂格克的眼裡出現了難過、愧疚和急於補救並求得原諒等等情緒。孩子還沒有特別明確的是非觀念和規則意識,在他們的腦海裡只有你讓我不高興,那我也讓你不高興之類的比較單純的想法,所以會做出有些幼稚的卻破壞力巨大的錯事。但是,孩子都是善良的,都有一顆希望世界是美好的心,希望每個人,包括自己都能快樂幸福的心。沒有孩子生來就以傷害人為樂趣的,他們更多的是因為一些幼稚的想法而造成了自己不可控的後果,樂格克也說:“我沒想傷害他”。孩子需要因為自己所作出的錯事收到懲戒,但更需要有人挖掘出他們的善良,並將之擴大,才可以讓孩子真正的擁有善心,做出善行。馬修讓樂格克去照顧馬桑大叔,作為懲罰,實則更是一種善心和有錯要贖罪這樣一種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馬桑大叔受了感動,說了一句話:“這些是小可憐,只是需要人理解罷了。”

這突然觸動了我,我突然想到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會被大人判定為問題少年,背後都是有各種充滿痛楚的原因。這裡面最為明顯的,就是蒙丹。他在和莫杭治(我們的主角)對話的時候,說出了自己的身世。蒙丹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父母完全不愛他只是想把他扔進寄宿學校等地方不管,自己去快活。蒙丹對自己的父母充滿了仇恨,這樣的仇恨只可能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完全可以想見,年幼的蒙丹有哭了多少次,心痛了多少次,挽留了多少次。如果當初,蒙丹的父母能讓蒙丹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需要,沒有被拋棄,那麼蒙丹又怎麼可能會自暴自棄,對世界充滿仇恨,最終成為一個縱火犯。孩子也是有一定思想的人,而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洋娃娃。孩子很脆弱也很敏感,周圍人一個小小的舉動,對於孩子可能就是很大的傷害。孩子的世界很小,孩子的心靈會變成什麼樣,全來自那個世界是 什麼樣。所以,孩子需要呵護,需要愛,需要照顧。讓他知道自己的想法被尊重被照顧,讓他敏感的小身軀放大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讓他的小世界充滿樂觀和陽光,那麼這也將是一個樂觀陽光的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幾乎無覺的人,任意的對他展示著人性的陰暗,世界的陰暗。孩子太小,無法表達自己,但當孩子長大了,當初灌輸給他的陰暗,他將會統統展示給這個世界。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會變得光彩照人,還是陰暗不堪,全看他接觸了什麼,接受了什麼,那張白紙上或主動或被動的畫了些什麼。

這個時候,教育者的作用就尤其重要,家長,老師更是重中之重。開始的時候,所有的老師對這些學生都很絕望,認為這些學生就是壞孩子沒有救了。孩子們還不會判斷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建立在他人和成人對自己認知的基礎上的。那麼這些孩子當然會覺得自己是壞孩子沒救了,那就繼續壞下去。開始的時候,莫杭治的母親認為兒子只有做蠢事的天賦,那麼莫杭治就真的認為自己不能做什麼好事。在那個環境下,一切惡習都被放大,一切美德都被淹沒,所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變好的可能,於是在惡習中進一步墮落。但是,當馬修出現,頌揚他們的美德,正確懲罰他們的惡習,讓孩子們感受到被讚揚的感覺,感受到自己能變好的可能,事情就又完全不一樣了。老師們聯合起來幫助孩子們,媽媽又對兒子重拾信心,孩子們生活的越來越幸福,做的錯事也越來越少。人都是一樣的,當孩子們感覺到被信任,被激勵,相信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他們就會變得更好。教育者的責任就是,信任他們、激勵他們、守護他們、通過恰當的技巧教會他們道理和知識,讓他們相信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

這個世界起初並沒有好孩子和壞孩子之分,只有單純善良懵懂的孩子。教育者該做的,就是給孩子們塑造一個美好且自信的世界,讓孩子們慢慢地在之中成長,慢慢的學會責任、感恩等等、慢慢的接觸這個社會的陰暗面,慢慢的接受並融入整個社會,成為一個即使在陰暗的道路上,心中仍有太陽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8

多方面的嘗試失敗後,五十多歲的馬修來到了塘底學校。馬修來到這個學校的時候是早上,大霧瀰漫籠罩著生鏽的學校大門,接著鏡頭移到了黑色的破舊的教學樓。整幅畫面給人的感覺就是壓抑、不舒服,好似馬修來到的不是學校而是監獄。

實際上,因為校長哈德森的管理理念——犯錯懲罰,這個叫塘底的學校就是監獄,或者像馬修在辭職前說的 ,這裡是地獄。這裡的懲罰大多數時候都是關禁閉,八九歲的孩子因為犯錯一下子要管半個月禁閉,而且禁閉期間禁止家人探望。這個校長對待學生的態度,和希特勒對待猶太人的態度有什麼區別?

塘底是一所特殊學校,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被其它學校開除的"問題學生"。"問題學生"的代表有三個,第一個是郭和頤,第二個是皮埃爾,第三個是電影后半段被送到塘底進行適應能力測試,最後因為校長體罰懷恨在心,放火燒了學校的孟丹。

馬修老師身上的最光輝之處,在我看來就是勇氣和智慧。

在瞭解了上一個老師離開的原因是被學生用刀刺傷之後,以及親眼目睹了校工掉入郭和頤 設計的報復陷阱,而差一點弄瞎眼睛之後,馬修還是選擇了留下。他難道是不害怕嗎,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不,他也害怕。就像馬修自己說的,他自己也很害怕,害怕睡覺的時候學生闖進來要了他的命。所以,這就是馬修令人敬佩的地方,雖然害怕但仍然選擇面對,而不是像那個手臂刺傷的老師一樣溜之大吉。另一個表現馬修勇氣的地方,則是馬修主動找校長,請求校長允許用自己的方法懲罰犯錯的學生。在校長讓馬修停止合唱團之後,馬修把合唱團轉移到了地下,這是馬修勇氣的第三次體現。這個勇氣用儒家的話來說,叫:"道之所存,雖千萬人吾往矣。"

愛,當然是教育的前提,但沒有智慧的愛,愛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甚至會起到反作用——讓學生覺得老師軟弱,而更加無視紀律肆無忌憚。關於教育智慧,馬修老師也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標杆。讓郭和頤照顧校工,而不是直接體罰;幫皮埃爾說謊,保護皮埃爾的自尊心;第一節見面課,面對學生的刁難用幽默的語言輕鬆化解;查學生宿舍,學生用編的歌曲罵自己光頭而沒有大發雷霆,反而鼓勵學生繼續唱,結果發現了學生唱歌的興趣和天賦組建了合唱團。

電影的結尾很感人,當馬修被校長開除,帶著行李走到教學樓下時,所有學生把寫著感恩的話祝福的話的紙折成飛機,從窗戶上一個接著一個飛到了馬修的手裡。此刻的馬修會因為失去工作痛苦嗎?不,他心底只有幸福。

今年是自己做教師的第五年,明天是做教師過的第五個教師節。希望,自己也是一個能改變學生命運的老師,被學生喜歡的老師 。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9

前些日子,張校長推薦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說實話,這樣的老電影,還是教育片,著實不是很感冒;東校又專門組織了所有老師的集體觀看,我帶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觀看了這部影片。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被影片的情節完全吸引,在孩子們純淨的聲音中,在馬修老師智慧的眼神裡,在那一幅幅略帶詼諧,又彰顯著無窮智慧的畫面中,時光悄然而逝,我的心隨著電影或喜或悲,或笑或淚,心靈受到了洗禮,靈魂得到了洗滌,悄然無聲中,自己對教育的態度,作為師者的心態,對孩子的看法,對於教育理念的理解無不得到不同的提升。一點不誇張的說,馬修老師悄悄改變著我很多固有的原則。

馬修老師走進的是一座法西斯式的學校,我們經常看到校長和老師對孩子們的拳打腳踢,我們看到校長和老師對孩子無盡的懲罰,關禁閉,不許吃飯,打耳光等等。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們只是畏懼他們的懲罰,在背後卻用著各種各樣的方式發洩著自己的不滿和反抗。這是一群怎樣的孩子啊。首先我覺得他們絕對是一群問題孩子,可是問題是他們的問題都不是由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是問題社會、問題家庭、問題家長的產物,那一個個清澈的眼神,一個個無辜的面孔,卻成為一個個搗蛋、挑事、不愛學習,偷東摸西等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可是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馬修來了,馬修用自己的方式吸引著孩子們,改變著孩子們,是我們,也是他們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潛力,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習的美好,生活的美麗。孩子們在蛻變,在進步,在昇華,他們一個個化繭成蝶,讓我們為愛的力量而驚歎!

馬修也遭受了孩子們最初的不理解與傷害。還記得他初進教室,一個孩子在黑板上畫了一幅他的漫畫,來嘲笑他的禿頭。馬修沒有一點的生氣,而是淡淡一笑,誇獎孩子畫的很好,而且順勢拿起粉筆,畫了孩子的一幅側面像,我們能夠看出來,畫像更加的栩栩如生,一時間我驚歎不已:首先我為馬修的大氣、寬容而驚歎,換做我肯定會大發雷霆,給所有孩子一個下馬威,讓他們知道新老師有多麼的厲害,以後好服從我的管理。可是馬修沒有,他用自己的寬容和智慧以及才氣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和以往不一樣的老師,並且為老師的才氣而震驚。這就是智者的情懷,也是智者高於常人的地方,我為馬修喝彩!還記得,馬修被一個誤解他的叫做皮埃爾的孩子潑了一臉的墨水,他沒有責備皮埃爾,反而把他從另外幾個為自己打抱不平的孩子手下解救出來,尋找原因,並且幫助孩子戰勝自己內心的惡魔。馬修教會孩子學會愛學會感恩,也教會孩子的媽媽學會如何關心孩子如何尊重孩子,並且做到因材施教,幫助皮埃爾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最後孩子成為著名的音樂家,絕對與馬修老師有著重要的原因。面對傷害,馬修老師能夠用自己的大度、寬容、智慧來化解,來容忍,並且把一個個教育的危機巧妙的轉化成教育的契機,著實令我們這些普通人驚歎不已!這也給我很大的啟示: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們不理解你時,不要惱羞成怒,不要大發雷霆,有時候草地上聊聊天,寢室內說說話,操場上跑跑步,乒乓臺前揮揮拍,反而會起到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欽佩馬修,面對一群頑劣的孩子,他沒有和其他一樣去放棄,去專制的統治,而是尋找到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用合唱團的方法把孩子們聚攏在一起,把孩子們的心集合在一起,孩子們在音樂的薰陶下,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和潛質,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合唱中唱出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明天的嚮往和追求。這樣的一種方式,其實是在給孩子們一個改變舊有生活模式啟迪,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他用音樂的力量把孩子們的心緊緊的匯聚在一起,讓孩子們清脆悅耳的童聲盪滌所有人的心靈。其實想想,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精力充沛,他們活力四射,可惜他們把力量用偏了,他們不知道如何宣洩自己,不知道如何走好自己腳下的路。我們何不學學馬修,給孩子一個支點,給孩子們一個突破自己改變自己的方式,幫他們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舞臺,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很精彩!

我佩服馬修,他對皮埃爾的教育達到了一個高度。他善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善於運用孩子學習的好奇心,並且他對孩子的懲罰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魅力與內涵。皮埃爾的不知道感恩,對母親、對生活不好的態度令馬修不滿意,於是他剝奪了皮埃爾獨唱的機會,但是並不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力。在大家的吟唱中,皮埃爾該有多麼的失落,可是倔強的他依然不肯認錯。在合唱表演中,所有的孩子都穿著整齊的統一服裝,只有他一個人被排除在隊伍之外,皮埃爾沒有放棄,因為他熱愛音樂,熱愛唱歌,。馬修老師更沒有放棄他,而是在關鍵的時刻,在最重要的場合給了皮埃爾一個獨唱的環節,那一刻,在孩子專注而感恩的眼神中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知道那是幸福的眼淚,為馬修,為皮埃爾。馬修知道,儘管一次也沒有練習,皮埃爾照樣能夠唱好,因為他知道孩子已經私下練習了無數次。這樣的一種信任,這樣的一種重用,這樣的一種默契,該給皮埃爾多麼大的震撼啊,我覺得皮埃爾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個瞬間。這樣的懲罰多麼的具有智慧,有力量,有化腐朽為神奇的無窮的魅力!也正是從那時起,皮埃爾有了真正的改變,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提升,最終成為著名的音樂家。這就是一個老師的幸福,這也是我所看到的懲罰的最高境界!

想想自己,真的覺得在很多地方差的太多太多,他也給我和很多的啟示,讓我從內心深處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對學生、對自己、對成績,都要有一個出發點,那就是以愛為支點,巧妙去愛,用心去愛,孩子才會接受,學生才會有提升,才會坦然接受並回饋與你,否則有時候只能適得其反。

只是單純的愛孩子,母雞也會,如何去愛,愛得溫暖,愛的潤物無聲,我想這是我該好好研究的一個課題!

耳邊突然又想起孩子們那純淨的合唱聲,原來愛的力量、音樂的魅力,竟然如此動人!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10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音樂淨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這部影片採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皮埃爾後來成了指揮家,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夥伴派皮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派皮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週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後來馬修被學校解僱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派皮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後來又不忍心,回來把派皮諾帶走了。派皮諾的執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著堅守而歡欣。

我的記憶深處從此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節: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我十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