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課堂教學改革反思

才智咖 人氣:2.35W

經過半年的學習和思索,加上平時與同事們的交流、探討,我對“構建理想課堂”的課堂教學改革有幾點的感悟和疑惑。

國小課堂教學改革反思

感悟之一備課、授課方式的轉變。

通過“五環節”備課、上課,可以讓自己的思緒在筆尖滑動,把自己的教學設想融入到課堂中。真正體驗課堂教學的快樂,特別當你的“心血”在課堂上對學生們展示,而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時,那種別樣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看了一位老教師的備課,他在自己反思中這樣寫道:“真沒想到學生們的積極性這麼高!看到學生們學的快樂,我也感到高興。”當看到這時,我想了好長時間!

感悟之二學生的參與度。

“五環節”上課,我漸漸懂得了課堂教學不能是教師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預設程式的再現,更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全員參與。在我的英語課堂上,在學習每個模組的語音時,我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小組討論並用上所給的兩個單詞造句子(要求每位同學都說,有小組長檢查),例如學習dog和fox時,學生這樣說:I like dog and fox erday , a dog ate a small fox. Dog and fox are good friends.等等

感悟條之三是學生的練習。

理想課堂的“自主、合作、交流”,不在於它的有不紊,不在於它的流暢順達,而在於它是否真正地讓孩子練習和實踐,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

感悟之四知識拓展。

理想的課堂,能夠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與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究留下空間。五年級英語的教學我認為有必要給學生們拓展以下比較簡單的語法知識,這樣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很有必要。

與此同時,在日常的聽課中,對教學中還發現了幾點問題和疑惑:

疑惑之一多了師生互動,少了自然生成。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是一段共創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歷。這裡應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情的表演;這裡可以沒有語驚四座的回答,但不可以沒有情感的真實流露。一位教師為了操練句型“What do you want?I want some…”設計了一個“追圈”遊戲。活動開始,教師先提問“What do you want??”學生回答:“I want some milk.”教師就給他一個milk的頭飾,然後請回答過問題的幾個學生走到講臺前圍成一圈蹲下,一學生在圈外,蹲著的學生問:“What do you want”圈外的學生一邊沿著圈跑,一邊回答“I want some bread.”那麼戴有bread頭飾的學生就必須迅速起立並追趕圈外的學生,一圈以後沒有追到,他就代替圈外的學生繼續轉圈。這樣的活動幾輪進行下來,學生一個個笑逐顏開,但這樣的參與,只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參與,沒有喚起學生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而且,這樣的活動,只是為活動而活動,是機械性的操練,是為操練而操練,沒有考慮到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的交際性,試想:“What do you want?”和跑圈回答之間有什麼聯絡?在大班額教學形式下,這樣的課實際操作效率又有多高?這樣的課,氣氛是熱鬧的,學生是興奮的,但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學知識呢?

疑惑之二多了鼓勵評價,少了客觀公正

理想課堂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主張教師多鼓勵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意識到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有思考的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於是乎,我們的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嗨,嗨,你真棒!”“你真聰明!”“棒極了!”的表揚聲。如有一位教師在講解句型“It’s delicious”時,首先自己拿起一隻橘子,邊剝邊嚐了嚐,然後意猶未盡地說:“Oh,It’s delicious.”然後,讓學生也來嘗一嘗,說一說。自然,有些學生說得很好,表演得也很好,也贏來了教師的表揚和小獎品,贏來了聽課教師的一片讚歎,於是學生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熱鬧非凡,不知是教師沒有留意,還是為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並沒有及時糾正某些學生的發音錯誤。我也發現還有很多學生因為沒有嚐到水果,沒有爭取到發言的.機會和小獎品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太沒意思了!為什麼老師沒有點到我?”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堅持正面引導,這本沒有錯,但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是:一節課如果總是“你真棒”之類的表揚語,把表揚當作一種公式,那這種表揚能真正起到激勵作用嗎?教師隨意的、主觀的評價能否讓學生感到評價的公正?是否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疑惑之三多了小組“合坐”,少了合作討論

理想課堂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而如今課堂上經常出現形式上的小組“合坐”,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而且無論什麼課都用,好像用得越多,理想課堂的精神就貫徹得越好。我聽了一位語文教師的綜合實踐課——《我的家庭》,他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描述自己的家庭的環節,教師旨在通過活動,讓學生靈活地將所學內容貫徹、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可是,由於教師沒有做很好的鋪墊和示範,為了所謂的“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而沒有必要的解釋,結果學生在活動時,由於目的不明確、操作不到位而使得活動很凌亂。討論時,各說各的,到最後,由於時間關係,教師只好請個別學生做小組彙報,在大多數學生還沒有操練的情況下將這個活動匆匆收場,一個獨特的設計就在匆忙、凌亂之中結束了。這種合作學習只是為優等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而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所以我們不能認為,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討論,就會出現合作的效應。合作的動機和責任是合作學習,不是課堂教學的點綴,而是一種實際意義的學習方式。

最後套用一位老師的話:“我們要磨練於課堂,反思於課堂,發展於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