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文《掌聲》教學反思2篇

才智咖 人氣:2.06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課文《掌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語文課文《掌聲》教學反思2篇

國小語文課文《掌聲》教學反思1

[教後反思]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課堂上,學生由始至終都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或披文人情咂摸語言,或移情體驗感同身受,或言語交流體悟情感,或感情朗讀傳情達意,於情智交融中經歷了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靜心思忖,回頭審視,課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於成功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切實喚醒了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了學生宣洩情感的慾望,與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鳴,與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產生了“悅目悅心”的情意體驗效應。

一、語言感召,喚起情感體驗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衝動,在“以情會文”的過程中,使體驗更加逼近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國小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教者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並茂地渲染氣氛,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字主旨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麼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具有感召力的語言,這其間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感受、理解、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鮮明、生動地再現課文中的形象,出現心像、音像和視像;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主觀情感融進相應的教學內容,才能從心靈深處進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其次,語言要簡練生動。“簡練”要如孟子所說:“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也就是說,教學的語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雖精少而能表達深奧的義理。“生動”則要求語言要有形象感,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緊密聯絡實際,進行繪聲繪色地描述或講解,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他們的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從而較真實地再現作品情境,引領他們步入情感境地,觸景生情。

二、情境再現,催發情感體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讓學生置身於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夠喚起相應的情緒、情感,有利於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絡“投向”、“注意”、“注視”這3個詞語通過想象再現了那短短的幾分鐘之內的場景,不僅體會到了小英既緊張又害怕,既難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複雜心理,還體會到了同學們那顆關愛弱小者的善良心靈。在學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礎上,緊接著,手指一張空座說:“同學們,你們看,小英站起來了!一步,兩步,三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她終於走上了講臺!”在這一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又一個情境再現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此刻,學生的眼前出現了小英蹣跚而行的身影;他們的眼睛變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溼潤;他們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陣陣情感的波瀾……這兩處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置身於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對接的任務,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課文所蘊含的內在情愫。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體驗和領悟勢必更加深入,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也於其中得到了協同發展。

當然,再現情境的方法還有許多,如李吉林老師的“聯絡生活展示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藉助圖畫再現情境”、“錘鍊語言描繪情境”等都是很好的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各執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熟練而恰當地綜合運用這些具體方法,實現最優化,提高教學效果。

三、角色參與,增進情感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也不會在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課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也很鮮明。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文中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共樂共怒,無疑能使學生對文字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共鳴,並且在共鳴中動情。

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誘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於“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上侷限的內容。不僅如此,這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極強,便於學生敞開心扉,宣洩情感,從而驅動了他們一顆顆靈動的心,激發了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優美的語言文字型驗中也得到了浸潤、感染和豐富。

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讓學生擔當特定的而又是與教材相關的角色,會極大滿足學生主體的生命需要,他們會以“主體”的身份去觸控課文精彩的內蘊,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表白,往日“被動接納”的角色會變成“主動參與”的角色。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發揮這種“有我之境”產生的巨大而無形的導引效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以往積累的生活、情感、知識等因素,以他們自己獨特的感情和經驗模式介入和參與到對文字的解讀中去,讓他們充分經歷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移情體驗的過程,不斷釋放自我潛能,不斷蓄積情感,使他們的體驗真實而多元且不斷深入,進而實現各對話主體在互動交往中的超越與創新。

四、朗讀體悟,傳達情感體驗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並茂地朗朗誦讀,寓情於聲,以聲傳情,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將體驗到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

國小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核心語段是最後一個自然段,文字雖不多,但卻是情感積聚所在。教學時,每當學生獲取情感體驗,就引導他們富於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指導時,則要求學生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讓他們在讀中促進情感體驗,在讀中傳達情感體驗,再在體驗之後有感情地再次朗讀,引領著體驗活動不斷走向深入,使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情感薰陶,產生強烈的情緒活動,既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又使思想感情得到昇華。

“文章不是無情物”。總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呼叫一切情感因素,方能開啟學生的情感閘門,活躍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語言與情感共生,文心與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課堂湧動著真情,充溢著美感,煥發著生命活力。教學反思《國小語文課文《掌聲》精讀教學片段及教後反思》,

國小語文課文《掌聲》教學反思2

國小語文課文《掌聲》是人教課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我今天執教的是國小語文課文《掌聲》的第二課時,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感悟的能力,學習理解含義較深的句子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尊重關愛別人,懂得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節課在教學預設時,我著重從一點下功夫,即努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追求三維目標的達成。

語文的工具性體現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閱讀。

上課伊始,學生聽老師範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接著我又引導學生通過默讀、自由讀、感悟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字,在閱讀中感受英子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了教學重點。

2、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

整節課,學生邊讀邊感知邊體會,感悟到同學們給予英子深深的愛,訓練了學生思維、語言內化與表達。在學完第五段後,我佈置孩子們給英子寫回信,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造句、寫作能力。

3、注重傳授學習方法,揭示學習規律。

本節課,我不光引導學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點詞“猶豫”時,孩子先說出了它的本義,我又引導學生說出了這個詞的引申義,然後聯絡上下文理解這個詞用得準確。又如,上課伊始,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詞語,邊體會,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掌握了一種閱讀的好方法。

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在關注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1、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

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