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15W

設計理念: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教科版國小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一課,三年級的學生,對於“沉和浮”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同時他們對於“沉和浮”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這一課的教學從學生觀察小石頭等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開始,引領學生觀察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確定一個統一的觀察標準,為後面對沉和浮的探究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這一活動的設計並沒有直接讓學生將物體放到水中去觀察,而是引導學生經歷一個猜測及驗證的過程,因為,學生只有在經驗與事實產生矛盾的.時候,才能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發現並提出問題,此時適當的對學生再做以提示,引導學生建立比較的概念,從而輕鬆的解決本課的難點,同時也為今後此類實驗的教學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觀察關於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

2、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推測、驗證的活動過程,並能獲得關於物體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係的認識。

二、能力與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觀察研究的結果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經過簡單的推測、實驗的活動過程,獲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係的認識。

難點:引導學生推測、實驗、觀察、交流,獲取物體在水中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係的認識。

教學準備:

1、教師演示用的木塊、石頭、浮標。

2、小組觀察研究用的泡沫、西紅柿、橡皮、牙籤、大頭針、螺帽、蠟燭頭。

3、小組觀察或演示用的大小一樣、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組;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材料一組。

教學過程:

一、我做過,我知道。

1、引言激趣。老師出示石頭、木塊、浮標。

2、直接進入課題,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我猜猜,我試試。

1、請學生從桌內輕輕拿出材料袋,認識物體。

2、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物體的沉浮。

3、學生彙報猜測結果。師提出問題:根據什麼來猜測的?

4、引導學生用實驗來檢驗猜測的對錯。在實驗前提出要求:(1)大家要學會分工合作。(2)請將物體依次放入水中實驗。(3)注意仔細觀察。(4)將實驗後的物體擦乾放回材料盒中。

5、學生彙報。

6、老師小結:看來,猜測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通過親身實驗,才知道哪些物體在水中會沉,哪些會浮。

三、我來想,我來做。

1、老師提出疑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什麼有關?

2、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及時提出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大小、輕重有沒有關係?

3、老師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並放手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老師巡視指導。

4、請學生來彙報想法、實驗結果。在交流中獲取答案。

5、小結並板書: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大小、輕重是有關係的。

四、我經過,我來說。

1、通過學習這一課,鼓勵學生說說收穫,談談感受。

2、老師做演示實驗。

3、下課!

總結:

浮標運用明概念、判斷有標準,利於後續活動。

在學生思維衝突、迷惑處引導,教學才會有效。

現象與本質,學生口中說出浮力、密度,接下去研究大小、輕重與沉浮的關係,學生已有認知基礎是否利用?怎樣利用更有效?

老師要給予重視,再加追問:與什麼密度有關。

學生各組意見不一樣,可喜?可憂?還是無措?

無疑到有疑,到新的疑,小疑則小進,再疑則再進,一節課如此者四,課始於疑,課終還有疑,學生質疑,教師激疑……疑是學習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