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的萌發》國小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3.19W

反思一:在《種子的萌發》這節課中,我重點引導同學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同學自身就在家做了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採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小組都能較好地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並得出初步的結論。課堂上學習氣氛寬鬆,同學參與度高。

《種子的萌發》國小教學反思

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我還讓同學增加了一個專案,即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並且這個專案只須通過生活經驗就能驗證的。

進行實驗時,驗證是否需要空氣這一過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實驗瓶呈真空狀態,只能儘量地減少瓶子裡面的空氣。我認為這是實驗缺乏的地方。若能達到真空,則能得到較明顯的實驗結果。

選取種子也是很關鍵的,經過對比挑選,綠豆種子比較容易萌發,而且萌發需時短,建議採用。

反思二:本節教材內容中知識方面的要求,基本上與舊教材相同,有些知識點還有所刪減,如對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示在對同學能力方面的要求,佈置了四個同學活動,培養和訓練同學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課,而科學課不能是教師“講科學”,同學“學科學”,而應是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做科學”。教學中應設定問題串,激發同學探究的熱情,講清讓同學在實驗中觀察什麼,研究什麼,明確每步實驗操作的目的。

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每個同學的“眼球”和思想,組織課堂教學,讓每個同學學有所得,是本節教學中最難駕馭的。

教學點評

1.第一課時的說課稿中,教師引導同學在解剖、觀察兩種型別的種子結構後,讓同學運用已獲得的種子結構的知識,再觀察、識別自身帶來的種子的結構,有效地指導了同學運用知識、推理、判斷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通過討論、比較,最後填寫比較表,並相互交流,促使同學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課時的匯入是利用同學課下實驗的現象,引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和種子的成分,符合同學的認識規律,邏輯性也強。探究種子成分的實驗活動,都是在教師指導下,一步步推進,一步步得出結論,條理性強。最後再探究其他種子的成分,使說課稿意圖得以實現,同學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3.第三課時,教學中將教材中的圖6??5的實驗方案,分解為單一因素讓同學設計方案,並進行討論、交流,同時對設計方案進行評獎,有效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經過同學設計、實驗、彙報後得出結論種子的萌發需要水、合適的溫度和空氣。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實驗結果不是這樣。我把種子也浸在水裡就是說沒有空氣,但我的種子卻發芽了,說明種子的萌發不需要空氣。”這下子可熱鬧了,有一區域性同學立即和和,一區域性同學竭力反對、還有一區域性同學發表自身的意見,讓你目瞪口呆。片段:

生:水裡有氧氣,所以在水裡的種子也能發芽。

生:氧氣不能溶解在水裡,說明水裡沒有氧氣,所以收集氧氣時用的是排水集氣法。

生:水裡沒有氧氣的.話魚、蝦就會死光,為什麼還有魚和蝦呢?

生:水裡有氧氣的話,為什麼把燃燒的火柴放進去會滅掉呢?

生:水裡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所以火不能在水裡燃燒。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為什麼種子沒有悶死。。。。。。

有時候同學的想法很有趣,但卻可以真正的說明同學的思維已被很好的激發,我沒有參與,讓他們自由發表自身的意見,等同學爭論的差不多了,我說話了:“同學們說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論怎麼樣確實那個同學的種子發芽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如何設計實驗呢?”同學開始討論。

生:把水燒開,涼了、就沒有空氣了,再把種子浸在水裡這樣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個比較長的瓶子,水裝的很深,一些種子埋在水底,一些種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同學的實驗設計突出了同學思維的深度,不能不說同學對一些爭論的問題已經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學實驗來解決,說明同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科學的知識。所以說不要低估了我們同學,同學的認知水平雖然有差別,但可以互相彌補、有交*,整體來講同學是有潛能的,把他激發出來就需要老師的戰略,所以老師的教育任務是艱鉅的。

有時候真的怪我們的實驗條件太差(已經夠好了,只是相對於科學家的實驗條件來說的。哈哈!)不能讓同學用奇怪的方法來證明奇怪的想法。當然也有好處,可以激發同學從實際條件動身設計更為合理的實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