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套子裡的人》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4.96K

  篇一

《裝在套子裡的人》教學反思

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的主人公別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他因循守舊,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極力掩藏起來。這是一個多麼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麼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們又何嘗不是裝在“套子”裡的人呢?雖說現在提倡素質教育,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並且我們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課堂上讓學生多參與,鼓勵他們去主動地發現和積極地探究,教師點撥引導,結果呢,差不多還是被那些“我們教師想要講給學生的東西”給“套”著。看起來好像是告別了“填鴨式”教學,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終於學會了主動學習,他們的創新能力被激發和培養出來了。其實,這是換了一種較為隱蔽的方式來灌輸和填鴨,可能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說的那些東西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的話,還不如直接告訴學生算了,甚至直接印發給學生也未嘗不可,何必煞費苦心拐彎抹角地把它們放進學生嘴裡然後誘騙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呢?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那麼,小說究竟應該怎麼教呢?如果我們把教參上的那些本來可以藏藏掩掩後再一一道來的“家珍”棄之不顧或乾脆一古腦兒倒給學生,那語文教師還有什麼正經事兒可做呢?

文學是人學。小說是寫人的,寫人的命運遭際,寫人的心理情感,寫人的生存狀態。我們在小說教學中可能存在著誤區,那就是小說裡所寫的人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方,做著特定的事情,有著特定的性格和命運的特定的人,加上了這麼多“特定”以後,這個人跟我們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這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時代背景”和“人物個性”的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認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運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運,只不過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讓這種性格和命運凸現出來而已。他們雖然有著各自的經歷、情感,可並不是跟今天的我們和今天的生活毫無關係。所以我們在別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應該看到自己!教學這一單元,我們講19世紀末的俄國,講20世紀初的中國,講辛亥革命的侷限性,祥林嫂、翠翠、別里科夫的命運。我們或鄙視或同情或嘆息或憤怒……讓學生明白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罪惡,從而體會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說看成是歷史或政治讀物,也不能當作只是愉悅感官的消費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靈的揭示。通過小說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從而能夠追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一切癥結的所在,弄明白人類應該或只配得到什麼樣的命運,由此產生一種悲憫的情懷——這種感情應該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

我們雖然已經擺脫了封建枷鎖和專制暴政,但是現代人在社會管理更為嚴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潤驅動的金錢世界中,在消費時潮挾裹的慾望放縱中,在高速發展的科技反馭人身的威脅中,不要以為我們比祥林嫂幸運多少,比別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虛浮、懦弱、迷信和懶惰還沒有也不可能徹底根除,我們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經常反思我們的生存狀態,不斷與墮落作鬥爭,努力提升我們的靈魂。我們應當互相信託,互相親愛,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寬容。否則,人類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好的小說以對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這就是小說的價值,也是小說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

語文就是生活,這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學則是生活真實的反映:這就是語文和生活的關係。我們不能搞得語文是語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說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的實質,拋棄各種無聊和偏見,自由地、真實地、有尊嚴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語文教學應該教人為什麼生活和如何生活,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狹小、虛偽的圈子裡”,否則,我們比別里科夫也好不了多少。

  篇二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契訶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義和廣泛社會影響的作品,自問世以來就一直吸引著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較長,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讀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卻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字,如何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字並挖掘其現實意義,就成為本節課教學中的重點,為此,我確定了本課的兩個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的現實意義

這兩個目標,從內容上,以探討人物形象為主線,由點及面,由淺入深,有人物到主題。從能力上,以生為本,重在讓學生養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雖然粗略地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我感覺學生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找出點可以肯定的東西的話,我想下面三點是可以列舉的:

1、緊扣目標,突出人物形象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

2、將一定的學習目標問題化,將問題設計巧妙化,不斷激發調動學生的思考,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的閱讀活動始終置於“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結果。

3、在動態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地注重了學生的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使閱讀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

但是,由於教師的作為必須收45分鐘的限制和師生思想交流不可預設的制約,這節課同樣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引導學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讀問題時,對於結論的認識應給以更規範、更嚴謹、更科學的解釋。

2、課堂導向語,問題的創設,應進一步精確,凝練。突出有效資訊,給學生更明確的思維導向。

3、 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還有待豐富提高。

4、 學生的廣泛參與度還有待啟用。

總之,課堂教學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尤其是在師生碰撞的動態過程中,具有不可預料性,但是我也堅信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有追求,理想就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