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7篇

才智咖 人氣:1.32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7篇

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平行四邊形各部分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的,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並且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剪下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難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一、重在每個孩子都參與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學習。首先,通過財主分地的故事匯入,讓學生大膽猜測:長方形的地和平行四邊形的地哪塊大?然後讓他們各自說明理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有的孩子提出用數方格的方法,還有的孩子用剪下和平移的方法,然後再進行逐步展開。全班孩子在數格子的時候會發現問題,平行四邊形的格子沒有那麼好數,不滿1格的都只能算半格,雖然數出的答案一樣,但是不太精確,而且孩子們也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地的大小是不可能用數格子的方法來進行的。所以我們著重講轉換的方法。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剪拼,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通過割補、平移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二、滲透“轉化”思想,讓所積累的經驗為新知服務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現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著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著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只是拼出兩種,另外一種情況(沿中間高剪開)學生沒拼出來,我只好自己演示出來,讓學生了解,拓寬空間思維想象。接著,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把三種方法放在一起,讓孩子們討論比較,轉化後的圖形和原圖形有什麼樣的關係,並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語言,組長彙報。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孩子們瞭解到轉化的思想很重要,在以後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可以提供方法遷移。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著教師不敢完全放手的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教學設計方面,我先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出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讓學生通過數方格,動手操作等、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啟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在此,我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方法,也為今後推導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推導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四、我的遺憾

1、課堂氛圍不夠濃厚,可能是學生太緊張,我在課前也沒有讓學生放鬆心情,課前可以給學生講笑話或者故事,讓學生放鬆心情,課堂氛圍會好一點。

2、有些引導語不是很貼近學生,有時候學生不會很快回答出來,需要思考的時間,或者後時候不知道怎麼回答,這是因為老師的引導語或者提問的表達方式不夠恰當。

3、最後一個小故事與本節所講的內容聯絡不是很大,沒有用到本節所講的知識,運用的是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最後一題的設計不是很合理。

4、板書字型不夠工整,漂亮,還需要多練習,多改進。

5、課前預設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著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種和第二種,後一種學生沒拼出來,如果在下一次試教中,我想嘗試著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動手實踐,剪出第三種剪法。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教師相當熟悉的一堂課,我曾多次聽這課,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存在三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教師認為學生學習數學就是要掌握知識,所以教學注重對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鋪墊,僅僅關注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識記與演練,掌握;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第二種狀態,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但重視過程是為了更快地接受知識、更好地理解知識,卻忽視了過程本身的價值。第三種狀態,希望學生不僅獲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獲得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在學習中,展示探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真實思維過程,凸顯“重知識更重方法,重結果更重過程”的價值追求。我一直在苦苦追求著第三種狀態,因此在課前、課中我一直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數學學習,除了關注知識的傳承,還應關注什麼?

2、怎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

3、怎樣讓數學課堂變得厚重?除了顯性課程外,學生還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隱性課程)?

一節厚重的數學課,總是能夠讓人看到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一節厚重的數學課,總是能夠讓人看到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學生有潛力,並非這個孩子考試的分數高,而是這個孩子的後勁足。這些後勁足的孩子思維活躍,往往能在複雜的資訊中抓住關鍵點,能透過複雜的現象抓住數學的本質。也就是,這些孩子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4、如何優化課堂結構?

基於以上四個問題的思考,我把“有益的思考方法和應有的思維習慣”放在本節課教學的首位。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思想方法。我在設計與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獲得一些啟示。

一、以數學知識教學為載體,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轉化”法是開展數學研究、解決數學問題常用的方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小階段的幾何形體面積、體積計算公式都是運用“轉化”法推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麼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轉化”思想,本節課不在是滲透的朦朦朧朧,而是把這種學習方法明朗化,讓“轉化”本領成為學生思維的“主角”,並當作學習的一個重點讓學生掌握。

教師首先出示三個圖形讓學生通過比較,在直觀的基礎上,利用圖形的轉化,直接說出了它們的面積,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樣,學生面對“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新問題,就很自然地得到了兩種猜想:用平行四邊形相鄰兩邊相乘(以前學習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等知識的負遷移)和用平行四邊形的底乘以高(轉化思想方法的運用)。進而,教師提出問題: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會有兩個答案呢?

激發學生進一步去探究。迫使學生動腦筋想辦法,用割補方法進行問題轉化,驗證了用“底乘高”的猜測是正確的,通過觀察圖形的動態變化,從比較中發現用“相鄰兩邊相乘”是錯誤的。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割補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在練習階段的“你會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嗎?”,不僅是鞏固新知,而是將“轉化”本領內化成解題技巧。在課堂小結時,我不滿足於學生的認識僅僅在對具體知識的獲得上,而是啟發學生提煉出數學的思想方法。教師最後的評價,既給學生以鼓勵,更給學生以導向,導向在數學的思想方法上。因為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學生擁有了它,其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將會得到提高,創造力的發展就有了基礎。

二、以探索解決問題為主線,運用“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現代科學的探索活動,常常是人們在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想象、直覺等多種思維方法,提出猜想性假說,建立起新的概念和理論框架,推出具體結論,最後通過實驗予以驗證。這種“猜想—驗證”的方法已成為科學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採用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小心求證”的教學思路,教師有意識地把經歷“猜想與驗證”蘊涵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數學活動中。當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獲得兩個合理的猜想後,教師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檢驗,學生通過思維頓悟、教師的直觀演示,自己發現錯誤的原因,這不但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影響更深刻,而且給學生學生探究發現知識的方法指導。

這樣的過程,既不同於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也有別於由具體到一般的歸納過程。它是一種發現並填補認知的空隙,即定向探索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這符合數學知識發現的一般規律,因而具有比較一般的方法論意義。這樣的數學思維方法的運用,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綜合運用思維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受到了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

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九月份,我們五年級全體數學教師在楊秀霞專家的指導下,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經過了說課、上課、評課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我很榮幸被抽到最後一輪上課。收穫很大。

提高了我的專業素養。原來在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我會照著教學大綱或備課手冊的做法抄下來,而現在我能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在本節課中我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數方格和剪拼上,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就確定為“

①藉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方格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它的底和對應高有關,再通過剪、拼進一步確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根據公式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②在操作、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滲透轉化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獲得探索圖形內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經驗。

1、注重了學法的指導,將“轉化”思想進行了有效的滲透,讓學生學會用以前的知識來解決現有的問題。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前提,是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識。因此,開始,先複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和長方形公式的由來,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本課的重點就在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圖形這一教學環節中,給足學生數方格的時間,突出怎樣去數方格(先數滿格,不滿一格的視為半格,為什麼?)為以後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埋下伏筆。還有一種數法,將圖形的沿高切下,平移,使學生髮現多出的三角形與缺的三角形大小相等,如果剪下來平移到缺的地方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有了這樣的感悟,然後放手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將操作、理解、表述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把沒學過的圖形轉化為已經學的圖形來研究。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問題轉化成學生相對熟悉的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2、注重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重視了對學生學習知識水平的進一步深化,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掌握水平。開始以長方形面積計算和公式的由來,激發學生探究“到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求?”在知道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與底、高有關後,進一步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用底乘高,而不能邊長乘邊長,提高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掌握水平。教學討論面積公式後,以開放練習的形式,出示1、基礎練習,使學生關注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分別是多少,再讓學生指一指底和對應的高分別在什麼位置,問問學生用底和不對應的高相乘可不可以,這樣就強調了用底和對應的高相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認識也會更深。在本課的教學中平行四邊形底和高對應關係的尋找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為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3、討論,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兩條底和一條高,怎樣求面積?再根據面積和另一條底,怎樣求它對應的高?這些練習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4、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十分重要,有效的把握學生課堂生成,靈活應對課堂突發的情況,是我教學中應注重的。

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為此,老師們都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力求將自己置於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地位,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

對於情境教學,首先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僅要在教學的引入階段格外注意,而且應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在情境中不斷激發學習衝動,使學生經常處於渴求新知的狀態,激發其自身的學習動力和思維空間。其次,從長遠的前景來看,引入教學情境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會學”數學,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科學地思考,把學習中探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儘快地提升到理論的高度。當然,要設定好情境還不可忽視情境創設和教材主旨的統一,始終堅持從激發學生的學願望和參加動機出發。以下我將根據情境教學的要求結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談一談?

1、把數學知識的教學融於現實情境中,學生在情境中學的高興,學的紮實。我通過主題圖這一個情境,將新知的學習置於這一現實情景中,通過猜想、轉化、平移、旋轉、演示等活動,進一步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與價值。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整節課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並創設多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與鞏固知識。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推導過程中,老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互相交流,最後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動手能力。

3、 有效的滲透了數學的一些思考和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老師讓學生經歷了提出猜想—操作轉化—驗證猜想這一過程,對學生以後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充分利用小組合作這一課題的有效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6

聽了樑老師的這一節課,我的腦海中浮現了兩個字,那就是“和諧”,達到如此境界,都歸功於樑老師巧搭了數學與生活之橋。

首先是,“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和諧統一

樑老師在這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對數學老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和諧統一,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詮釋。整節課通過普羅旺斯這一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如停車位的大小比較,花圃的面積,草地的溫馨提示牌等,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又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生活,體味數學的價值。課的各個環節連線自然,如行雲流水,可謂清清楚楚一條線!

其次是,數學與德育的和諧統一

在數學課中怎樣做到把品德教育溶於數學課堂,這是我們數學老師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這節課上,我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樑老師巧妙地設計了李明家和張海家禮讓車位,愛護小草的溫馨提示語,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受到了文明禮儀的教育,這種教育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

再次是,老師指導與學生探究的和諧統一

樑老師雖然很年輕,教學經驗尚未豐富,但課堂上卻不乏沉著與幹練。她總能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們都知道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創造過程卻是鮮活、生動而有趣的。在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了學習活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而老師只是進行適時的指導,幫助,讓學生探索過程中獲得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體現《課標》中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國小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7

教學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自己感觸頗多,有成功中的喜悅,也有不足中的遺憾,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成功之處

1、聯絡生活,以解決小區中實際問題貫穿全課。

本課以停車位面積大小的問題,讓學生引入到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索中,通過猜測、轉化、驗證等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去解決小區中的實際問題。整節課在實際情景中學習新知,理解新知,鞏固並運用新知。所創設的生活情景取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在教學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新知,首先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猜測,接著親自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後演示過程,強化結果,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然地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最後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裡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動手,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現。而我則是一個引路人,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真正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3、滲透數學方法,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最本質的東西,關注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先引導學生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呢?通過操作,一方面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絡,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以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轉化?思想,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絡,有助於知識的系統化。在此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不但發展了數學思維,而且提高了數學能力。

二、存在不足

1、為了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使孩子們的主動性得到儘可能的發揮,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我是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總結,但由於學生緊張,而自己的引導和激勵性語言又沒有及時跟上,致使個別學生操作速度慢,跟不上課堂節奏,活動氛圍不活躍,這方面的組織與調控能力我還要繼續加強。

2、用數方格的方法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在前面已經學過,因此在備課中我認為學生對數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是輕車熟路,很快數出來,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一些學生對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方法不熟,這塊內容的教學多耽誤了兩分鐘,以致於後面的練習有些倉促。因此,備課時一定要認真備各層次的學生水平,該引導時就引導,該放手時就放手。

三、反思中的所悟

結合新課標,如何上好數學課,當中還有許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問題。通過這個課例,感悟到要上出‘活潑‘愉快’實用的課來,就要求我們教師用學生的眼光理解教材,用新課標理念處理教材,用靈活的方法調控每個環節。教學中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