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課堂提問有效性及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才智咖 人氣:2.55W

篇一:《在教學中課堂提問技巧的研究》開題報告

精選《國小課堂提問有效性及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我校《在教學中課堂提問技巧的研究》課題,是經市教育局批准的市級科研課題。經過有關領導專家的悉心指導和課題組的精心籌備,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義。

(一)、國內外的研究背景及現狀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問題為紐帶。從心理學認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意義建構需要有精心的問題設計,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都需要由精心的問題設計來體現。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改革課堂提問的方式。

關於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國內外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但在我們學校對於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我們很有必要研究在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使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樑、火種與催化劑,促使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目的及意義。

“在教學中課堂提問技巧的研究”,遵循心理學、教育學及教育教學規律,堅持需要性、科學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原則。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讓老師們意識到在學習活動中,教師精心設計提問,創造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同時讓老師對正確的提問原則有所瞭解,能夠有效地運用各種提問策略, 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現狀調查及其分析。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而對於教師的提問,學生卻出現不敢、不願意回答,或答非所問的情況,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只有通過調查,教師才能深入地瞭解自己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

題,學生回答問題的態度及其成因,徹底轉變課堂包辦代替的教學觀念。進一步便於我們針對師生雙方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為深入研究“有效的課堂提問設計”提供明確的主向。

2、創設問題情境的研究。

3、提問的技巧與教師教育觀念的相關性研究。

4、教師課堂提問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1)“提問” 包括提好的問題和有效的提問策略。教師要學會精心設計問題,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做到提問準確而有效。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所以我們通過研究教學課堂提問技巧以及策略,提高教師們的提問的實效性。

(2)“問題”是教學的心臟,也是教學的魅力所在,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雙邊互動過程,亦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節。課堂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所以我們要在通過教師教學課堂提問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師們的提問藝術。

5、學生提問能力培養的研究。在國小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提出疑問,充分體現“讓學生自主探索,成為學習主人”這一新課標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也提出問題,但學生總是被動接受思考,他們在問題面前難免有被“審”的感受。反之,如果讓學生也有機會成為“問”的主體,那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將大大激發。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我們課題組將對國小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調查分析法、課堂觀察法、教學實踐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進行。

1、文獻研究法。(1)研究國內外新的教育理論和教改發展動態,特別是創新教育的有關理論以及課堂提問設計的有關理論。(2)借鑑已有的理論成果,支撐和構建課題的理論和方法,調整教學思路。

2、調查分析法。採用師生問卷調查、學生訪談針對“提問”中出現的問題進

行分析研究,為課題的開展提供依據。(1)調查學生學習數學的狀況,發現問題,確定操作要點。(2)調查、總結、推廣教師在課堂有效提問方面運用的新方法、取得的新經驗。(3)調查教師進行國小課堂提問設計的研究實施後的學生髮展情況,為課題提供例項依據,並反饋、調整優質教學的實際操作。

3、課堂觀察法。對課堂的教學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再對觀察結果進行反思、交流,在此基礎上謀求課堂提問技巧改進的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

4、教學實踐法。結合調查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在教學中進行新的提問方式的嘗試,在摸索中尋找教師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提高教師有效提問的技巧。

5、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及預期成果。

(一)、課題研究的條件:

1、課題組成員都具有大專或大專以上學歷,都曾參加過各類教育教學比賽並獲得較好的名次。他們都是從事國小一線教學且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都曾參與過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都對課題研究有著較高的熱情。

2、課題組每週都開展科組活動,討論交流課題研究的進度,遇到的問題及相互交流思想、資訊等。結合存在的問題,組織和安排下階段的工作。課題組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教師們提供學習的平臺。

3、完善課題研究制度,保障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①、科研例會制:包括每兩週一次課題研討會、每月一次讀書報告會、每兩月一次課例研討會。②、課題階段檢查制:對課題研究做好過程性檢查工作,不定期對有關教師和學生進行檢查,瞭解試驗進展情況,督促課題過程性研究的開展,及時進行過程性研究小結,為結題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召開課題中期研討會,由課題組成員做課題中期研究報告。③、科研成果檔案制:強化過程管理,對在試驗中所形成的各種資料資料、學生作品及時整理、歸檔,並有專人負責,作為課題驗收的重要依據。

4、經費保障。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教學教育研究工作,給教學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經費保障。領導親自進課堂,親臨指導教學研究,為營造學校的研

究氛圍做出了表率和榜樣作用。

(二)、預期成果:

1、教學實踐成果。

①、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使教師全面認識提問的價值,不斷深入探究提問的有效性、提問的方法與技巧,並將所學的理論和感悟到的知識通過課堂進行實踐探究。從思想上和行動上轉變教學觀念,做到每節課在備課時就認真設計好提問,通過反思、總結探索出國小課堂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

②、課堂上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具有回答教師提問的願望和要求,教師能在備課時精心準備每一個問題,課堂上學生能在提問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和探索新知。

2、理論研究成果。

①、《在教學中課堂提問技巧的研究》課題研究方案、實施方案、調查報告。 ②、成立問題資源庫,收集有關的教案、課件、論文、案例及平時的資料收集等。 ③、評選出優秀的論文、教學設計、課例並彙編成集。

3、隊伍建設成果。

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規範和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從而進一步提高我校數學的教學質量。

七、課題研究步驟、程序。

(1)準備階段(2010年10月~2011年2月):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教育教學理論,撰寫開題報告,制定研究實施方案。(2)實施階段(2011年3月~2012年1月):調查分析,形成調查報告。分析與研究,形成分析報告。對策研究和實施,通過對策制定和實施,總結修正,形成有指導性的策略。(3)總結階段(2012年1月~2012年11月):撰寫結題報告,將研究過程中老師的有創新的、有價值的論文、課例等加以整理,推廣。

八、本課題組成員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和經費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援和充分保障,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謝謝。

篇二:《國小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研究》開題報告

許口國小 王道往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師生交往、互動和對話,提問作為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往、互動和對話的重要外顯形式。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提問有著啟發學生思維、提供教學線索、教會學生學習的功能。研究課堂提問,尤其是課堂的有效提問,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也是貫徹新課程理念,推進新課程實施的需要。

2、現狀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它是課堂教學經常採用的一種教學形式,是課堂教學中的“常規武器”,也是影響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課堂提問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語文教學效率的高低。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麼答非所問,要麼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與學生對課文的自學得不到落實,教師提問的內容只能處於淺層化或不管學生實際,盲目透用外來教案設計的問題不無關係。問題設計的隨意化,導致我們的課堂裡充斥著太多的無效提問。

3、地位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代的教師所應用,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教學對話中,由教師發問學生回答而引起的課堂學習,是一種普遍採用的教學行為方式。會提問的老師,能將一堂課變得輕鬆自如,將學生引向知識、能力、覺悟的目標,為學生創造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它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於課堂提問,國內外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但對於我們學校教師來說,對課堂提問的理解還有失偏頗,運用起來大多滿足於為問而問,不管實效。由此,我們很有必要研究藝術化的、有效性的語文課堂提問的策略,使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樑、火種與催化劑,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1、不同的人對課堂提問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課堂提問就是教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有人則認為師問和生問都是課堂提問形式;而《現代漢語詞典》對“提問”的解釋是“提出問題來問(多指教師對學生)”。在本項研究中,我們對課堂提問的界定是:課堂提問是在課堂環境中,教師向學生所提出的問題。

2、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定問題情景,提問有整體性、啟發性、層次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 “啟發式”的教育理論

提問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問的研究始於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關於教學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張是“學思結合”,孔子精闢地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怎樣使“學”的過程成為“思”的過程呢?這就是孔子的“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學習離不開啟發誘導,提問在課堂教學諸因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課堂教學論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這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這裡的“導”,很大程度上靠設疑提問來實現,有人認為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體現。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論中指出設計課堂提問必須以認識論為基礎,以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知識體系為依據,針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思維的關鍵點上提出問題。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調查與分析常態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現狀。

通過調查,呈現國小語文課堂提問的現狀以及存在的諸多問題,就教師在課堂中提問時存在的問題,具體從問題的梯度和效度、等待時間及反饋等方面進行分析。

2、有效性問題情境的研究。

問題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景中,由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智力不足,難以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就會引起智力困窘狀態。這樣的狀況人們稱之為心問題情境。如何造成問題情景?教師的提問設計大有天地。理學研究表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而創造潛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難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在他們心理上製造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那麼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就可以激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慾。所以,有效問題情境的研究也是本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3、教師課堂提問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問題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交流的雙邊互動過程,亦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節。課堂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促進學生領悟方法、有理有據地進行思考。所以我們旨在通過教師課堂提問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師們的提問藝術。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通過研究培養教師課堂提問的效率意識,促進轉變觀念,構建有效互動的語文課堂。

2、通過調查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探索出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問的設計方法技巧及策略。

3、形成各種成果材料,為成果的推廣提供範例。

六、課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文獻法等方法進行。

(1)行動研究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隨機在1-6年級中各選一個班級,在語文學科進行實驗。

(2)文獻法。蒐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3)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後期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4)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參加實驗教師和學生的寶貴經驗。

2、研究思路

(1)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前教師課堂提問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及其產生原因,澄清教師的教學觀念,來改變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

(2)以課堂為載體,從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共同行為三方面研究問題情境創設的一般操作模式,總結國小語文課堂提問的型別及途徑。

(3)從課堂提問的型別、特點、提問的過程、要求等方面總結國小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課題的`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為一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做好實驗前測;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圍繞課題開展專題研究。

第三階段:全面總結實驗情況;整理課題實施材料,撰寫結題報告。

八、本課題的成果形式

1、撰寫研究報告。

2、撰寫《國小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研究》論文、案例、教學設計。

王道往

2012年9月1日

篇三:《國小課堂提問有效性及策略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背景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關鍵在於課堂,課堂的導向在於提問,課堂提問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導向,是幫助學生學習新知、領會新知、探索新知、鞏固新知的重要途徑,因此,課堂提問是國小課堂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恰當地運用課堂提問,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橋樑和階梯。課堂提問是否得法,課堂引導是否得力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課堂提問作為一項可操作、可演示、可評價、可把握的課堂教學技能、已越來越受廣大教師的重視。然而,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依然存在諸多問題,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現在:(1)教師提問多,滿堂灌,學生只是簡單的回答“是”或“不是”,沒有思考價值,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2)提的問題沒有梯度,問題之間不連貫,課堂散亂,學生也沒心聽;(3)提的問題模稜兩可,模糊不清,讓學生沒有正確的定位感;(4)提問的形式和內容陳舊、老套,問題缺乏新意;(5)提問物件太盲目,有些學生渾水摸魚說“懂了”老師也不再深挖,導致部分學生掌握的知識不紮實。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有效提高課

堂教學的質量,是值得每個教師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研究價值:縱觀全球教育改革的走向,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人的全面發展,培養青少年學生創造性思維作為突破性課題,加大研究力度,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化社會,學生和教師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中心,是自己學習的主人。所以,現代教學論研究主張對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必須既研究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還要研究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通過提問,可以瞭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反饋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還可以維持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性提問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國小課堂教學中有效性提問主要研究教師提問的有效性。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定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在國小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內容,積極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使個體積極思維,增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師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

改革課堂提問的方式。事實上,當課堂提問成為我們關注與研究的焦點時,我們才發現,這種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學方式被輕視與忽略了。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教師簡單、隨意、重複的提問,課堂上佔半數還要強調的提問是缺乏科學的依據與科學設計的;學生則是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或不能、不善於提出問題。當我們力圖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在思維情境中學會思維,在探究問題中學會探究時,我們不能不把研究重點放在國小課堂教學中有效性提問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橋樑、火種與催化劑。

課堂內的有效提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既可以此時他們集中注意力聽好課,又可以幫助他們及時彌補知識上的缺漏;既可以及時診斷他們的思維障礙,並及時得到矯治,又可以開啟他們的心扉,產生巨大的成功感與自信心,因此,有效提問是幫助學有困難的學生的有效方法。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思路與方法

1.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國小語文、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現狀及分析。

(2)國小語文、數學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標準和原則。

(3)國小語文、數學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與設計。

2.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將堅持“四個結合”和“四個注重”的研究原則,即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綜合研究與專題研究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

量研究相結合、課題研究與推動工作相結合;研究過程中注重研究資料的準、全、深、新,注重比較研究,注重多學科綜合分析,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應用性與指導性。

3.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系統分析,蒐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為課題的研究提供參考。

(2)教育實踐法:在教學實踐中觀察記錄、反思總結。

(3)案例分析法:蒐集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比較。

(4)調查研究法:設計調查問卷,展開調查,並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5)經驗總結法:不斷總結得失,收集材料,整理歸納。

四、研究的主要原則:

1.“對話”原則

一方面課堂教學的實踐探討中要牢牢把握“對話教學”理念,不能出於研究的關係而忽視本課題最根本的一個基礎理論;另一方面指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過程中也要踐行“對話”理念,要相互積極商討求同存異,要與各類文獻資料“對話”充實理論知識,要反思研究的過程及時改進。

2.“差異性”原則

不同年級的學生存在明顯的差異,同年級而不同班級的學生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包括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相同的教學行為在不同學生的身上取得的效果很可能不盡相同。因此研究過程中必須遵循“差異性”原則,探尋能讓處於同一認知水平階段的絕大多數學生所接受且有

效果的有效教學行為。

3.“個體反思”原則

本課題研究的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對自己向學生所施加教學行為而產生的效果更有為深刻的體驗,這是旁人通過觀察等方法是很難體驗到的。因此在研究中我們強調教師的個體反思,作為研究的主要資料。

五、課題研究的組織與程序

1.課題研究成員

(1)課題主持人:連建科

(2)課題組成員:景海燕曹麗娟

2.研究進度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深入學習有效性提問的有關理論,申報課題,確定研究思路,收集相關資料,完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踐研究階段(2011年6月——2013年6月):結合教學實際,收集課堂教學案例,深入研究不斷反思、總結,撰寫案例、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彙報、總結,整理資料,撰寫結題報告,形成文字材料,交流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