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該如何定位培訓?

才智咖 人氣:7.32K

企業該如何定位培訓?

企業該如何定位培訓?

“培訓、培訓”,這個常被我們掛在嘴上的管理解決方案,長久以來,有被過度神話或過度使用當做“管理萬靈丹”的趨勢。

全球企業每年針對培訓的支出十分龐大,培訓費用與銷售費用的支出,已經儼然成為管理費用中最不能被忽略、最不得不重視、也最急迫需要被檢討成效的專案。我們在這裡要說的是,企業進行培訓的實際效果,也有力有未逮的時候,企業不可以動輒將發生的管理問題,一股腦兒的留給培訓去解決。

企業該如何重新清楚定位培訓呢?培訓在管理上有哪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以及誤用?

首先,讓教育的歸教育、培訓的歸培訓。我們不能把教育和培訓混為一談。所謂教育者,是人格特質與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它是一個極為漫長的成長蛻變階段,它是國家教育、**教育、社會文化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宗教教育與同儕教育等等的一個綜合體。教育是累積多年的一套行為塑造過程,極為深遠、極為綿長。從教育的影響產出端來看,更能洞悉它的影響力究竟在哪。教育的影響,在人格特質、價值觀、態度與情操等較為隱性的職能條件。如果按照職能管理(competency management)的架構將人的職能劃分為ASK三者(attitude態度、skill技能、knowledge知識),教育所及乃在於態度,最多是影響到未來對於學習技能或知識時的一種態度或習慣。而企業對於個人的培訓,則沒有這麼長投資與等待收割的時間,事事須追求成本效益,追求投資收益,追求即學即用、解決問題,是在解決較為顯性的職能條件技能與知識。想要窮盡職場數年的時間,去“教育教化”一個人,是無止境的沉重目標,是不切實際的,企業即使逐年編列再多的預算,也難以持續。企業倘要解決態度的問題,只能在晉用新人時多做縝密的篩選(直接接手好態度的員工),一旦報到上班,只能用紀律、規定、獎懲與激勵制度去影響態度(也無法改變態度),而不是用培訓的手段來處理。過去有一家企業,因為組織士氣低落,請我去給他們上一堂提升士氣的課。我要求他們做兩件事而不是上課:①檢討工作內容、修改考核激勵制度;②舉辦一次競賽活動或組織員工旅遊一次。結果取得了驚人的效果。

其次,讓管理的歸管理、培訓的歸培訓。許多企業將老、大、難的問題,交給培訓單位來解決,這又是一個牛頭不對馬嘴的因應措施。培訓不是惟一處理問題的手段,也不要因為找不到解決方案就“推卸責任式”的把問題推給培訓解決。依據某商業雜誌對變革工具的分類,遇到管理問題至少有四大類的工具應該被選擇運用。①文化工具:包括願景、企業文化、組織氛圍與公司制度規章規定等。②領導工具:管理影響力、內部溝通說明、共識倡導營銷等。③權力工具:包括角色定位、控制系統、財務誘因與職位升遷等報告體系。④管理工具:戰略規劃、績效評估、培訓、標準作業流程等等。也就是說,遇到管理上的問題,要先思索運用的工具該是什麼,而且選擇是非常多元的,不同問題要用不同工具來處理,有時甚至是互動運用、多管齊下的來靈活使用。所謂的培訓,也只是眾多得以運用的工具之一,不客氣地說,還是比較不能立竿見影的工具。培訓本身就難以解決的問題,包括有執行力、紀律不彰、士氣低落,道德操守等等。這裡絕不是要低估培訓的重要性或是效果,只是要突顯還有更多能使用的工具,如果單靠訓練,效果會大打折扣。我主導過數以千計的策略管理專案,在專案過程中大家竭盡心力想出很多有價值的策略,野心勃勃衝勁十足的想要付諸實行,但是專案之後,其他相關激勵性的管理配套措施,如果沒有同步配合到位,到最後也一定是淪為雷聲大雨點小,執行不了的下場。所以我常常說,進行培訓的之前與之後階段,往往重要性優於培訓的當時,培訓之前一定要清楚培訓能夠達到的目標,培訓規劃細節與效果,講師能夠做到的極限是什麼。例如,企業常常喜歡辦大型的培訓(人數超過50人以上),那麼培訓之前就必須認識到其效果有限,無法有太多的雙向交流與互動,勢必會忽略部分人員的參與和回饋,此時的培訓效果就像演說,最多就像倡導。培訓之後的追蹤更是重要,學員結訓後有無學以致用,有無改變原來的`認知或作業方式,運用後有無修正檢討的必要,都是培訓計劃或培訓單位的工作重點。但實務上,這些最重要的事前與事後關鍵點,卻總是被忽略。

最後,讓員工福利歸員工福利、培訓的歸培訓。從財務會計的歸屬角度來看,員工福利是總人事成本的一部分,而培訓,則屬與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的一環,甚至於有些公司更廣泛的將其含蓋於部分研發費用當中,它們本就是屬性不同的東西。培訓絕不是員工福利的一部分。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二者目的也大相徑庭。許多公司或員工,喜歡把培訓視為員工福利的一環,誤解為培訓的機會多,意味著公司的福利越好。許多機構喜歡運用培訓的名義,四處“交流考察”或是藉機“遊山玩水”,結束後提交一些見習或考察報告了事,最後還被人批評浪費資源、沒有效果。員工福利是在法律規定的內與外,為照顧員工的身心,不計較事後成效下,量力而為的公司舉措與企業責任。培訓則是管理工具的一環,為解決問題,講求即學即用的一種投資。既為投資,就要追求效果與收益,漫長的“教育”投資,企業沒有這種能力與預算;短中期成效的“培訓”,講求收益的行為,才是企業能力所及,也是有效果的有目標的。很多企業,稍遇不景氣或成本緊縮,就來壓縮培訓支出,就是因為其培訓是不能講求回報的“非必要”支出所致。我也看到許多企業,耗費巨資,建立培訓部門、講師群、培訓教室、訓練學院、企業大學,等到看不到成效與回報時,又來大砍預算,這都是事前認知不清,浪費資源,然後事後虎頭蛇尾的結果,而這種事情其實非常普遍。

我曾在一篇名為《良醫治未病》的專文中提到,過去在**的阿里山以及在山東,都曾發生過火車出軌的不幸事件。前者由於駕駛員上車後忘記啟動剎車系統,導致無法減速而出軌;後者則是由於駕駛員超速飛奔所導致。兩個事件都造成不少的傷亡。而追究責任與懲處,然後加強倡導培訓之類的措施,都不足以根本解決人為疏失造成的錯誤,但如果運用比如自動啟動的剎車系統或是自動限速的系統,就能從根本上防止問題的再發生。只要跳不開因為人而衍生的問題,就會因為人的生理條件、心理疏忽、情緒、怠惰而重複發生,許多根本解決問題、一勞永逸的方法,不是培訓,而培訓只是補強之道。

這些年來,在追求培訓成效的要求下,隨著培訓方式的多元發展,各種方式的培訓推陳出新,令人目不暇接。這本是好事一樁,但有些不好的,也極度誇大了該培訓的成果與影響力。除了傳統的訓練方式以外,新的培訓簡單來說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諮詢式培訓。這種培訓以即學即作,即作即改,即改即用為特色,是省卻耗費聘用顧問預算與時間,達成培訓與諮詢顧問雙重效果的培訓模式。更有甚者,結合軟體工具的運用,使得結訓後直接套用成工作程式的一部分,立竿見影很有效果。

體驗式培訓。這種培訓強調雙向、指導與體驗式的學習,用在團隊塑造、激勵士氣、突破思維習慣的瓶頸上很有幫助;包括國內外風行的教練、軍訓、拓展培訓、戰鬥營等等。

借鑑式培訓。這種培訓多用於團隊角色的認識與自我發展方面,它運用多元的評估工具,結合許多應用心理學與性向類的分析,用各式量表與分析資料來統計推論,用這些結果來輔助教學。

成長式培訓。這種培訓的方式有很多種,包括網路學習、遠端教學、課程函授或外派研修考察,多用於更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與人才儲備。

不管培訓的方式與技巧多麼萬紫千紅,它都只是增強培訓成效的方法與技巧,只是管理的一種輔助手段。如果不與實際的業務或系統工具軟體結合,不與公司的規章制度、預算管理、績效考核連成一氣,再怎麼風光、再怎麼叫好叫座的培訓,最終還是曲終人散、三分鐘熱度。只有認清問題所在,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案,用培訓增進認同與學習,不把所有難題都推給培訓,才是永遠的正道。

TAGS:企業 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