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大批判治國還是治家

才智咖 人氣:1.32W

在中國古代思想中,強調“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可以用治家的方式來治國,這種邏輯其實禍害中國幾千年!而在現代管理理論中,更有專家理論鼓吹可用“治家之法”來管理企業,很多企業要求員工把企業當“家”。海爾的企業文化口號中就說:海爾是個大家庭。這其實也是對企業文化的最大誤解!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故事,在《威廉二世與磨坊主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企業文化大批判治國還是治家

十八世紀的一天,德皇威廉二世收到一位磨坊主的來信。表示:願意賣掉磨房。

原來,他的父親威廉一世在波茨坦修建了這座宮殿,宮牆外不遠處聳立著一座古老的磨房,遮擋視線影響觀景,遂令身邊的大臣去問磨房的主人願意不願意出賣磨房,他打算買下這座磨房並把它拆掉。大臣找到磨房主交涉,不料磨房主堅決不賣:“這磨房是我祖上傳下來的產業,乃無價之寶,我必須把它一代一代傳下去。”大臣只得如實回稟。威廉一世執意要買磨房,開出了高價,可磨房主還是不賣。威廉一世大怒,命令衛隊強行拆掉了磨房。不久,磨房主就此事一紙訴狀將威廉一世告到法院,結果法院判決皇帝恢復原狀重建磨房,還判決皇帝賠償磨房主人的損失。威廉一世令人又將磨房在原地重新建了起來。

想到這些,很快,威廉二世給磨坊主回了信。信中說:“親愛的鄰人,你說要把磨房賣給我,這可事關國家大事,我以為萬萬不可,因為這座磨房已成為我國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徵。我怎麼能忍心讓你丟掉這份產業呢?你應當竭力保住這份產業並傳之子孫,使其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名下。你現在經濟困難,我十分同情,派人送去3000馬克,以解燃眉之急。”信末署名是:“你的鄰居威廉。”

小磨房主收到威廉二世的信以後,打消了出售磨房的念頭,並且教育其子孫要珍惜這份祖傳遺產。直到現在,這座象徵司法獨立和裁判公正的古老磨房還屹立在波茨坦的土地上。

但是在中國,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中,都找不到這樣簡單的故事。而18世紀人家的法律就保護私有財產,並稱之為事關“國家大事”。但直到2007年3月,中國才有《物權法》,但直到現在,《物權法》都還形同虛設。這才是“國”。國就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然而中國卻沒有國,我們只有朝代,朝代的明顯特徵是封建君主制,也就是封建家長制,中國的歷史也就是一部部獨裁史。大家把國當做“家”,把“家”當做國,所以大都認為可以用“治家”之法來“治國”。邏輯思維一片混亂。而在“家長制”的管理思維中,家長是獨尊的,家長可以隨便拿,隨便貪,隨便花,隨便浪費。所以,中國沒有國學。四書五經,第一部是大學,大學開篇是:家齊而後治國,國治而後天下平。傳統中國沒有治理國家的學問,只有治理百姓的學問。朱熹提出的是“存天理,滅人慾”,這是治民、愚民。

治國必先治君。這是現代管理理論。在美國,不就治了克林頓與萊溫斯基嗎?但是在中國,我們做得到嗎?你敢動你的屢屢犯錯、毫無建樹的“家長”嗎?

在先進、健康的企業文化形態中,企業首先是一個贏利組織,需要承擔風險。這就需要價值認同、需要制度規則,哪一個中國家庭有制度規則的.?哪一個規則又是可以公平公正的、不折不扣得以實施的?又有哪一個“家長”與成員之間是平等的?又有哪一個“家長”會真的尊重他的下屬或“家人”的?要是有,中國企業管理水平還會如此之低嗎?中國還會是“世界的農民工”嗎?有人曾提出做中國式管理,這是一種謬誤。告訴大家,管理是沒有國界的。一個總裁的責任,是法律的精心呵護者,製法、守法、執法是其終身責任。國家就是國家、企業就是企業、家庭就是家庭,不可同時而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