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時代的勞動者》說課稿模板

才智咖 人氣:2.16W

一、第五課第二框的教學內容:

高中政治《新時代的勞動者》說課稿模板

(一)地位 :在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中,本單元起著決定作用。(生產決定著消費、分配與交換,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勞動者是生產的微觀主體之一,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與就業狀態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靠千千萬萬勞動者的共同努力,當然包括現在的在校中學生,未來的勞動者與建設者。就江蘇省而言,在創業意識上也與其它省份不一樣,如浙江省、東北諸省等,就江蘇省蘇南、蘇中與蘇北也不一樣。創業精神、正確擇業觀念的培養對促進江蘇經濟的發展也是有重大的意義的。

(二)前後內容的聯絡及學生的實際學情 :學生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對消費與生活的關係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由於消費與學生的生活關係密切,所以學生對第一單元的學習稍容易些,而生產往往具有隱性因素,對於勞動與就業,以及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學生還處於不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缺乏理性認識,更沒有理論高度。因此,相對於第一單元來講,第二單元有更大的挑戰性。但同時要注意學生間的差異性,不能以想象的學生(平均分)作為教學的出發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的判斷 :

教學重點 :

1、樹立勞動光榮的意識

2、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

3、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及其維權途徑

教學難點 :

1 、如何看待經濟發展中的勞動者失業現象 (儘管書中沒有明確提出這個問題,但在企業的兼併與破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這一現象;在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時也含有這方面的內容,見書本P48所舉的例子)

( 1 )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們一直把勞動者失業看作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現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失業現象在我國社會已成為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

(2)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競爭是必然的邏輯。獨立面向市場的生產經營者之間的競爭,必然導致一定量的勞動者失業現象的產生,否則市場經濟就不能成立。同時,發展中的經濟結構的調整等,也會不 可避免地導致部分勞動者的失業。所以,失業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現象;

(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增強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國現實社會,部分勞動者的失業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於,失業的勞動者在數量上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可達到社會難以承受的程度,不可演化為社會問題;

(4)同時,就業乃民生之本,勞動權是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重要權利。因此,國家、社會、用人單位對失業的勞動者應依法給予必要的扶助,特別要建立健全失業保障制度,並努力為失業的勞動者重新就業或創業創造條件,失業的勞動者自身也應更新觀念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開闢新的就業途徑或自主創業。

2 、如何看待我國現實社會存在的.剝削現象

( 1 )剝削是一個經濟範疇、歷史範疇。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精闢地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也就是消滅剝削制度。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但又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 2 )目前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已經消滅,但我國的現實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決定我們必須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的存在與發展是一種必然。而在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中,企業主以自己擁有的生產資料無償佔有僱工剩餘勞動的剝削現象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說,剝削現象的存在在我國現實社會具有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合理性。允許其存在正是為了創造其退出歷史舞臺的條件。

( 3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已載入《憲法》,正當的剝削行為受法律保護、政策支援。不正當的如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剝削行為,為法律、政策所不容。同時,合法經營並對社會有貢獻的私營企業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他們與僱工之間存在著平等、合作的關係。

( 4 )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不動搖,同時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引導、監督,促進其健康發展。

(四)教學內容的處理方式:

1 、適當刪減 (對於舊教材的知識,而新教材刪除的部分,絕不再提及)

2、適當補充知識 (對於新教材對舊教材的更新提法,應作說明,可適當闡講,例如勞動與勞動力或勞動者的區別:創造財富的要素是勞動不是勞動者,或者說勞動者只能通過勞動,才能創造財富,由此顯出勞動的光榮、就業的重要)

3 、適當變換知識的呈現方式 (按新課程理念與新教材的編排程式,堅持歸納法呈現知識、以指導 —— 發現法 來呈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儘量少用演繹法。)

4、適當調整教材內容的先後順序 (對新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調整, 如有關就業問題以及擇業觀教學、創業精神的培養,可以與後面的綜合探究活動《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結合起來)

二、第五課第二框的教學意圖: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按新課標的要求,完成三維目標的設計,並組成不定分割的有機整體。

知識目標: 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就業途徑與創業方式以及勞動者的法定權益及其保護途徑、方法。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獲得對就業選擇能力和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積極創業的觀念和正確的擇業觀,認同 “ 行行出狀元 ” 的價值取向。

(二)教學結構的設計:

1、課堂教學部分按本單元的標題分為三大線索:

生產 —— 生產的制度背景(發展生產的意義;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勞動 —— 生產的微觀主體 / 企業與勞動者(公司的分類和經營;勞動和就業)

經營 —— 投資方式的選擇(儲蓄、股票、債券、保險)

2、活動教學部分:(見後面)

三、第五課第二框的教學策略:

(一)著眼於學生認知發展的教學策略:

1、在教師講授過程中,以歸納法為主的:

這是符合教材編寫的要求及從生活中學習的新理念的。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我們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的。所以具有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如:以案例、漫畫、圖表等形式引導 —— 提出問題 —— 師生、生生交流 —— 得出結論。

例如:李師傅的下崗再就業案例 —— 就業的重要性與我國的就業問題(包括我國的就業形勢和就業途徑、擇業觀念)

小張的工作現狀案例 —— 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及維權途徑

2、指導 —— 發現教學法(與傳統的呈現 —— 接受相對) 重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從權利與義務的角度,指導學生髮現勞動與公民的其它權利與義務有什麼不同?從書本的表述上,啟發學生勞動與勞動者、勞動力有什麼不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解決這些認知層面上的問題。

2、 在解決開放性問題時,採用頭腦風暴法:

美國心理學家奧斯本於 1957 年提出了通過團體討論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先提出問題,然後由同學們集思廣益,提供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後從中選擇最佳答案。它與傳統的討論法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 、鼓勵團體的所有成員提出自己的觀點;

2 、鼓勵學生提出新穎的、有創見的意見;

3 、追求答案數量,鼓勵個體提供儘可能多的答案;

4 、不管學生提出的觀點是否合理, 暫時均予接納,不作批評;

5 、 在答案沒有窮盡之前,不作任何評價;

6 、 等到同學們提完意見之後, 教師和學生們再從所有的意見中選擇、擴充、修改, 從中得出正確答案;

7 、 鼓勵對不同答案進行組合和改組。

優點:由於成員間交流意見的氣氛和相互的啟發,頭腦風暴法往往能產生高質量的答案。同時也使課堂充滿民主氣氛,體現民主與廣泛參與性,還可以測量出學生們的思維狀態(是否產生思維定勢等)

如: P50 ,生活中“有人沒活幹,有活沒人幹”的現象,原因在哪裡?這是一道開放式的問題,教師完全可以採用頭腦風暴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的思維達到應有的廣度與深度。

(二)著眼於學生情感發展的教學策略:

1、 非指導性教學策略(體現人本主義教學思想,以人為本)

非指導性教學表面上看來是“無為而治”,事實上是“蓄意而為”,非指導不等於取消指導,並不是“無指導”,還是有一種牽制力,是一種“放風箏”的活動。

教師要做到“真實”、“接納”、“同感”,教師越是真誠,無條件積極的關注,投情性理解,教學效果就越好。人都是有感情的,人格也是平等的。越把學生當人看,你就越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如果把教育看成是灌輸,那學生也只能是一個容器。如關於下崗職業問題,當同學們聯絡自身家庭狀態時,談出自己的真實感想時,教師應予以接納,以談心方式進行。例如有的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母親一人供他上學生活,最近幾年母親又下崗了,只好替人代充液化氣謀生,生活特別艱苦。當這位同學流露出看不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及大家庭的溫暖時,教師應在同情的基礎上予以接納,然後從大處著眼進行引導教育,這樣的效果就比較好。甚至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通過學校、班級等幫助,儘量讓其更覺大家庭的溫暖。

核心提示:

(一)地位 :在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中,本單元起著決定作用。(生產決定著消費、分配與交換,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勞動者是生產的微觀主體之一,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與就業狀態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2、 情境教學策略:

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生活、問題、實物演示、畫面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表演體驗等方式進行。如在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創業的觀念和正確的擇業觀,認同 “ 行行出狀元 ” 的價值取向時,教師讓一封畢業學生的來信引出情境,要求學生設身處地地為其排憂解難,並從教師的角度給這位學生回一封信。既幫助了別人又教育了自己。此信的內容我是這樣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