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才智咖 人氣:3.23W

現在很多小孩子一離開家長就會表現的很恐慌,害怕。長此下去就會讓孩子患有兒童焦慮症,這個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焦慮症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一、兒童焦慮症詳細解析:

兒童焦慮症的產生與兒童氣質、對主要撫養者的依戀、父母的教養方式等有關,是上述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應激性變化,兒童焦慮症的病因如轉學、住院、依戀者的變化等均有可能促使該障礙的發生。

1、心理社會因素

兒童早期社會化過程的人格形成與塑造極受父母影響,兒童焦慮症的起因尤其受母親的情緒與教養態度之影響。有些焦慮特質或神經質的母親,往往將不良的情緒投射給兒童,從而使兒童出現“潛移默化”的焦慮傾向。兒童早期社會應付方式單純而有限,在新情景中遇到各種應激事件時,往往身處矛盾而無法解決,極易產生情緒波動和焦慮;持續的壓力可使兒童產生所謂“廣泛性焦慮’’和恐懼。

2、遺傳因素

情緒障礙在雙生子中有較高的同病率,單卵雙生子尤其明顯。並且有家族性高發病率,大約20%的焦慮症患兒一級親屬中有焦慮症狀。對後者另一可能的解釋是,父母焦慮情緒對兒童情緒長期投射的結果。有些患兒自幼具有易患素質,兒童焦慮症患者表現為不安、易煩躁、難照看、易受驚嚇等,並逐漸演化為相關人格型別。青春期後可能表現情緒不穩定和內向,表現多愁善感、焦慮不安、嚴肅、古板、保守、悲觀、孤僻和安靜等特徵。另外,年齡、性別和軀體狀況與情緒障礙的發生也有關。年齡大的兒童的發生率較年齡小的'高,大年齡組中女孩較男孩的發生率高。

3、可能的機制

(1)、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認為,兒童焦慮症的病因是如果本能慾望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得到滿足而被壓抑在無意識內,就會引起內在的衝突,神經症症狀的形成乃是一種防禦機制,通過舫御機制被壓抑的慾望經過改頭換面得到了滿足,內在衝突得以緩和從而避免了精神崩潰的嚴重後果。

(2)、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使大腦興奮和抑制過程過度緊張或過度交替,其靈活性過度緊張,將已形成的條件反射消失,出現緊張不安等高階神經活動失調的徵象。某些焦慮傾向完全是習得的結果。

(3)、神經內分泌研究發現,焦慮症病人尿中兒茶酚胺(CA)排出增多,主要是去甲腎上腺素(NE),提示焦慮症與外周NE的釋放增多有關。有人認為兒童焦慮症患者傾向具有高警覺水平和高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性。焦慮發作時血中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出現一系列症狀,如心跳加快、面板蒼白、多汗、口乾等。

 

二、兒童焦慮症的症狀:幼兒期情緒上多表現煩躁、好哭泣或吵鬧,難以安撫和照料,不易撫養,氣質上多屬於“難養育型”。3歲以後易表現害怕、恐懼、或有大禍臨頭的不祥感覺。

1、焦慮體驗:無客觀不良處境或不足以引起緊張的處境下,而表現出一種緊張、惶惶不安的心境和情緒體驗。較大的兒童可以訴說自己煩躁、緊張、恐懼和不高興,年幼兒童難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安和惶恐,而常表現為哭鬧且難以安撫。

2、精神與行為異常:焦慮常伴有不安的行為。兒童焦慮症的症狀如年幼兒常有哭鬧、打滾、打人或自傷,年齡大者多表現坐立不安、來回走動、注意力難集中、煩躁、發脾氣,甚至搔首頓足、唉聲嘆氣,多方勸解難以消除。

3、軀體症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兒童焦慮症的表現常伴有出汗、心悸、尿頻、腹痛、噁心、手顫、手腳發涼等。有時出現睡眠障礙,如夜驚、多夢。

長期焦慮可以對社會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如學習效率下降,適應能力缺損。

主要型別:

1、兒童分離性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兒童焦慮症的主要表現為過分擔心與依戀物件(多為患兒的母親,也可以是患兒的父親、祖父母或其他撫養照管者)分離後,依戀物件可能會遇到傷害,或者一去不復返;過分擔心依戀物件不在身邊時自己會走失、被綁架、被殺害或住院,以至再也見不到親人;非常害怕與依戀者分離而不想上學,甚至拒絕上學;非常害怕一個人獨處,或沒有依戀物件陪同絕對不外出活動;夜間沒有依戀物件在身邊即不願意上床就寢。

或反覆出現與分離有關的噩夢,以至多次驚醒;與依戀物件分離時或分離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淡漠或社會性退縮,或每次分離時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軀體症狀。

兒童分離性焦慮症多發生於3~15歲兒童,發病高峰是6~11歲。有報道患病率在4~16歲兒童中為4.7%,女孩多見。

2、兒童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with onsct specific to childhood)

是指對社會能力、學習、未來以及以往行為表現出過分的和不切實際的擔心、憂慮和關切;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常有軀體不適,兒童焦慮症的症狀如頭痛或腹痛等;這些症狀持續存在6個月以上,而不伴有特定的焦慮或其他精神症狀。一般10~13歲發病,男女差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