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朋友:為何對自己如此不公

才智咖 人氣:2.15W

你理解社會恐懼嗎?理解社交恐懼一個更好的方式,是思考演化中的需求。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社交恐懼朋友:為何對自己如此不公,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社交恐懼朋友:為何對自己如此不公

“在有一絲可能被別人觀察或評價的情況下,我都會感到特別害怕、緊張、焦慮,更別說面試、領導請喝茶什麼的了!”

“我感覺自己總是在擔心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在大庭廣眾之下做出一些令自己尷尬、難堪的事情!我們現在圍坐在這裡我就感覺很不自在。”

“最讓我覺得奇怪的是,有時候在外面幫人做個問卷調查都會緊張,不就是隨便打幾個勾的事情嗎?”

“我覺得自己這樣的情況,同事肯定對我沒什麼好印象,更談不上喜歡我了,唉!”

“你們算好的了吧?還能工作、外出,我已經宅在家裡兩年了,根本不敢出門,每天在網上找同類,一開始還感覺挺好的,原來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可是時間長了,還是一點改變都沒有,我好想工作啊……”

這是我帶的一個社交恐懼團體第一次活動時大家的分享。

經過八週的團體諮詢後,大家在相互交流、學習知識和不斷練習中慢慢進步,總算跨出了戰勝社恐的第一步。一位組員在結束前分享感悟:“這八週時間裡,我慢慢感覺到曾經對自己是多麼的不公平!我決定從此時此刻開始善待自己!”

是啊,聽起來就這麼簡單,對自己公平、善待自己,又有多少朋友還要經歷多少磨難才能真正做到呢?好東西要與人分享,在這裡我總結了往期團體中的朋友提到自己走過的“彎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的眼中只有消極資訊

是不是感覺自己的眼睛像極度敏銳的探測器,不管在哪裡,首先發現的就是憤怒、不爽、不友好的.表情、舉止和話語呢?朋友們都還沉浸在好久不見的喜悅中,我們的思緒早已陷入這些消極資訊中一去不復返了。一旦放飛思緒,就再也拉不回來,積極資訊就被徹底遮蔽了。

雖然十位朋友中八位微笑對我,只有兩位表情平淡或不快,我們卻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注意力投注在這兩位朋友身上,這對另外八位朋友公平嗎?對自己的注意力公平嗎?對自己的心情負責任嗎?

別人誇我都是虛情假意

在《社交恐懼朋友:你會讀心術?》一文中,我們提到讀心術這種超能力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反而讓我們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小、越來越體驗不到由衷的開心和幸福。今天要分享追求幸福路上的另一大障礙,它的名字叫做“打折扣”。

有個大一女生,進入諮詢的暴露練習階段後,每週都要利用週末時間去給國小的孩子們上英語課。跟孩子的相處總是有很多開心時刻的,但是在剛剛開始執行任務時,每當我對她表示祝賀或為她高興時,她總會不屑一顧地說,這都是我那天運氣好罷了、碰巧孩子們那天心情好而已,老師你當然說我做得好啦、因為要鼓勵我嘛!一嚐到成功的喜悅,就忍不住給這些積極經歷打了個兩三折!而得到他人的積極評價時,可能是對自己的進步感覺太不真實了,不願輕易相信,要表現出“謙虛”。

其實,快樂、滿足感、成就感這些積極的情緒已經被我們壓抑得太久太久了,既然決定改變,那不妨在察覺到一絲苗頭時、把它們放出來透透氣吧!

過去一切總是不堪回首

有朋友跟我分享,雖然我大學畢業後可以一直堅持工作,能養活自己、不用爸媽操心,但每天都是行屍走肉般,這幾年的生活根本沒意義。

為什麼不把這句話反過來說呢?即使大學畢業後這幾年我總是感覺生活沒意義,每天都是行屍走肉般地過著,但我還是一直努力堅持工作,至少能養活自己、不用爸媽操心。當然,現在我要變得更好。既繼續堅持工作,還要把行屍走肉的狀態調整過來。

雖然過去的經歷不能被改寫,但一定要公平地對待自己,可能首先回憶起來的是不舒服的感覺,但也別忘了把重點放在堅持不懈的能力上。

我們總是希望突然有一副靈丹妙藥讓我自信爆棚,卻忘了最簡單的真相,自信來源於我們一次次面對問題、克服問題的小小成功經驗中。

社交恐懼的產生因素

我查詢了目前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TR中對社交恐懼(socialphobia)的診斷標準:

1、當個體處在陌生人群中或被他人注視的社交或表現場合時,感到明顯的恐懼。

2、暴露在害怕的社交場合下,幾乎總是引起焦慮或恐懼。

3、個體意識到恐懼是過分或不合理的。

4、避免令其害怕的社交或表現場合,否則需忍受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5、明顯干擾了個人日常工作、職業或社會功能。

哎呀媽呀,如果是在幾年前,我幾乎全中!

精神疾病這個標籤,聽上去非常不好。如果真按這個標準的話,有精神疾病的人還真不少。

實際上,大部分人稱自己有社交恐懼,其實程度並沒那麼深,頂多算是社交焦慮,甚至只是靦腆。

焦慮、恐懼、恐懼症這些詞語,也只是人為定義的,這樣能根據程度做分類管理,方便研究與治療。

所以,大可不必去糾結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患病,這些詞彙只是我們來形容這件事物的標籤。

導致社交恐懼的因素有心理和生理之分,文獻很多,這裡簡單羅列一下心理因素。

01作為習得行為的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常常起源於直接或替代經典條件作用的簡單事件,比如經歷或目睹社交攻擊,或羞辱、經歷、看到將憤怒批評發洩在某人身上。(Harveyet al., 2005; Mineka & Zinbarg, 1995, 2006;Tillfors,2004)

02進化背景下的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是進化過程中統治階層進化的副產品,統治階層在動物比如靈長類動物中是普遍存在的。進化傾向會讓人類對統治和攻擊訊號的社交刺激產生恐懼。(Dimberg& Ohman, 1996; Ohman et al., 1985)

03不可控的和不可預測的知覺

暴露在不可控的、不可預知的壓力事件中(比如父母分離或離婚、家庭矛盾或性虐待),對形成社交恐懼有重要影響。(Mathew et al.,2001; Mineka & Zinbarg, 1995, 2006; Rapee & Spence,2004)

患社交恐懼的人對自己生活事件的控制感有所降低。(Leung & Heimberg, 1996)

04認知偏差

社交恐懼患者傾向於認為別人會拋棄或低估他們。科學家們認為這導致了社交恐懼患者在有威脅的人身邊時更敏感。(Emery,1985)

消極預期導致他們在社交場合被機體的反應和固有的消極自我圖式所主導,也導致高估別人察覺他們焦慮的能力,以及誤解了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Hirsch,Meynen & Clark, 2004)

以上都是文獻中能查到的,但這不是我想講的重點。

要挖掘一件事的本質,需要將它的外殼一層層拆分,拆分到不可再分的維度為止,這樣的思考方式就是物理學中的第一性原理。

社交恐懼是一個仍然可以拆分的事物。拆分後,我發現要了解社交恐懼的本質,既不是去談社交,也不是去談精神病,而是要挖掘這件事物:恐懼。

社交恐懼,只是恐懼在社交生活維度的體現,是恐懼的子集。所以要真正理解社交恐懼,有必要來談談恐懼是怎麼回事。

TAGS:不公 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