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論學習原則和方法

才智咖 人氣:8.2K

追求至高至上的天理是程朱理學的修養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一方面要內省,明志養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也要外求,認真學習。他說:“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蘊則已具於聖賢之書,故必由是以求之。”萬物之理的精華都體現在儒家經典中,所以學習的首要內容是儒家經典。讀聖賢之書的關鍵則是要體認天理。朱熹將這一目標概括為讀書窮理,他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欲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這是朱熹對自己“平生為學”的總結。

朱熹論學習原則和方法

朱熹去世後,他的弟子門人將朱熹有關讀書的經驗和見解整理歸納,成為“朱子讀書法”六條,見於《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六條的內容如下:

1. 循序漸進

朱熹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論述循序漸進的含義:首先,學習的過程應當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確定次序,由淺入深,由小及大。他說:“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並稱:“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後傳以遠者大者”。其次,循序漸進也包括知識的積累和持之以恆的治學精神。他註解《論語》“譬如為山”時指出:“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小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三,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在讀書上,就是讀通了一本書後再去讀另一本書;體現在讀一本書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順序來讀。總而言之,“未明於前,勿求於後”。朱熹循序漸進的讀書原則,主要是強調學習要有踏實的作風,追求紮紮實實的效果,但也有過於呆板的地方。

2. 熟讀精思

熟讀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聖賢文章中有關性理的'真諦。為此,朱熹指出,書必須熟讀精思。他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在讀書的遍數上要嚴格要求自己,一點不能偷工減料。書要讀到不僅要能背熟,對書中的內容瞭如指掌,而且在說出書中的內容時,就像自己發自內心所說的話那樣。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讀書時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體驗作者的旨趣。產生疑問是“精思”的前提。朱熹特別強調讀書須有疑,開始讀書時只是理解而已,然後漸漸產生疑問,通過思考,疑問漸解,最後達到全然無疑,這個過程就是讀書成功的體現。

3. 虛心涵泳

朱熹針對一般人讀書往往存在的先入為主的毛病,強調讀書必須有虛心的態度,來不得半點主觀臆斷或隨意發揮,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個意見,再“把聖賢言語來湊他的意思”,甚至穿鑿附會地硬行聯絡。他說:“觀書但當虛心平氣,

以徐觀義理之所在。”他對涵泳工夫尤其重視。他認為,讀書時應該邊讀邊思考,用心體會聖人的思想,反覆揣摩聖人的話語,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理解書中的深意。

4. 切己體察

讀聖賢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存天理,滅人慾”,並落實到自身。朱熹指出:“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他強調“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也就是說,讀書不僅是要獲得知識,探求義理,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自身修養的提高上。如果學到的義理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或者只是用於教導別人,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切己體察,就是要切實地聯絡自己,來體察聖賢書中的道理,變成激勵自己改進提高的動力。

5. 著緊用力

“著緊用力”即著緊用力。一方面,朱熹把讀書比做撐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來強調讀書要抓緊時間,一刻也不能放鬆。又比作兩軍對壘:“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瞻前顧後,便做不成”另一方面,讀書又是一項細緻功夫,也不能蠻幹。為此,他提出“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的讀書原則。意思是說,考慮到熟讀精思的需要,總的讀書計劃指標不能定得過高,期限不能安排得過於緊湊;而在具體實施時,例如讀一本書時,就絕不能鬆鬆垮垮,一定要抓緊時間,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6.居敬持志

朱熹認為,學習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在學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態,所以,“居敬持志”作為讀書法的最後一條,也是起根本保證的一條。朱熹說:“敬字功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 “敬”的本義就是恭敬,不放肆。在這裡,“敬”是端正態度,就是說,誠心誠意、兢兢業業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讀書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從內心中嚴格尊崇禮法,專一有恆,一刻也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要排除雜念,不受外界誘惑,所以“敬”又通“靜”。心靜自然誠,誠心誠意、兢兢業業地去學習,去做事,個人修養也就能順利提高了。“持志”是要有堅定志向。朱熹說:“立志不定,如何讀書?”要立定學聖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六條均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鑑價值。由於朱熹主要是指讀聖賢之書而不是讀一般的書,聖賢之書自然句句是真理,讀書的目的就是窮理,而窮理的目的就是進行封建倫理道德修養,掌握知識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質疑和問難的原則,不重視書本與實踐的結合,這正是封建正統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後來不同學派人士的批評。

TAGS:朱熹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