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幼兒教育思想探微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7W

摘要:朱熹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從事講學活動五十多年,編著了大量書籍,將宋明理學的理論和儒家的道德規範推行到實際教學活動中,根據兒童的成長需求和心理狀況,以德、律、樂為立足點,倡導“習與智長”的幼兒教育思想。

朱熹幼兒教育思想探微的論文

關鍵詞:蒙學;德育;“國小”;

朱熹,作為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跨時代的哲學家;作為實際教育的推行者,他又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童蒙須知》《國小》《朱子家訓》《訓子從學帖》《訓蒙絕句》這些留給後人的經典中,而他的教育實踐也是以此為理論依據展開的。

中國傳統教育是以儒家教育為根本的教育,這在學界已經得到普遍共識。而中國古代的幼兒概念與現代的幼兒概念是有區別的。現代所稱的“幼兒教育”是引入西方概念而來,一般指的是兒童成長到3歲以後,進入國小之前所接受的正規機構的教育。我們通常也稱之為“學前教育”。我國古代的幼兒概念則比較籠統,沒有具體的年齡限制。《禮記》:“人生十年曰幼。”朱熹則在《大學章句序》中說道:“人生八歲,則至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國小。”朱熹將人的學習劃分為兩個階段,十五歲之前為“國小”階段,十五歲以後為“大學”階段。朱熹的“國小”是包含在古人所說的蒙學教育理念之中的。同時,身兼大儒和大教育家雙重身份的朱熹,他的幼兒教育理論不但包含傳統意義上的識字斷句教學,更從深層意義上結合了傳統儒學和宋明理學的教育理論,注重道德體系的建構和行為規範的引導。

首先,德為先。以傳統儒家理論為依託,加上宋明理學本身對道德規範的強調,朱熹的幼兒教育理論是以德行教育為前提的。《周易.蒙》中有:“蒙以養正,聖功也”和“君子以果行育德”,這都是對教育中道德情操培養的要求。朱熹繼承併發揚了這種優良德育傳統,強調幼兒教育時期道德教育養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童蒙須知》中說道:“古者國小,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扞格不勝之患也。”可以看出,朱熹強調從幼兒剛開始就對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他還認為“古者,國小已自暗養成了,到長來,已自有聖賢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飾。”也就是說,只要幼兒時期打好良好品質的基礎,就如同為將來成為聖賢做了一個坯模,日後只要稍稍加以修飾,聖賢之功自成。同時,朱熹還認為應該將道德教育貫穿到具體的細節教育之中,應該“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從而達到幼兒“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的初步知識,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式的培養,使幼兒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具有初步的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是非觀,為他們以後窮萬物之理,修身、治國、平天下打下良好的道德根基。

其次,律為行。朱熹強調幼兒教育中自律的重要性,認為對行為規範的遵守是根本。他在《童蒙須知》中說:“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整。自冠巾、衣服,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淨整齊。“凡行步趨蹌,須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躑。若父母長上有所喚召,卻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朋凡為人子弟,當棲掃居處之地,拂拭几案,當令潔淨。”他特別強調對綱常倫理的遵守,“凡為人子弟,須是常低聲下氣,語言詳緩。不可高言喧鬧,浮言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低首聽受,不可妄大議論。”“凡稱呼長上,不可以字,必雲某丈,如弟行者,則雲某姓某丈。”“凡道路遇長者,必正立拱手,疾趨而揖”。當然,這與宋明理學本身的道德規範是一致的,與儒家所倡導的綱常倫理秩序也是相通的。這種從啟蒙就開始強調的紀律約束和行為訓練,有利於兒童成長為遵守社會規範的良好公民,更有利於其對社會整體價值觀的認同。

最後,樂為歸。他在《國小》中引用程子的話說到:“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必須喜歡,願意為前提,這一點與現代教育理論是一致的。他主張教育兒童要通過歷史故事等,增添學習的趣味性。一定要從興趣到自覺,最終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境界。他在《國小》中收錄了很多先賢和聖人的故事,以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他說道:“童稚之學,不止記誦,養其良知良能,當以先人之言為主。日記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事,如黃香扇枕,陸績懷桔,叔敖陰德,子路負米之類,只如俗說,便曉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朱熹的這些理論即使放到現代,也絲毫不嫌過時,與現代的教育理論所倡導的“快樂學習”等理論不謀而合。

一直以來,學界將視線的焦點都放在朱熹理學的功與過上面,對朱熹教育理論的成就關注遠遠不夠。我國當前正處在及幼兒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從引進西方的幼兒教育理論到推行西方的教育規則和方法,我們對傳統文化中幼兒教育的優秀資源發掘卻遠遠不夠,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缺失。朱熹幼兒教育理論中的優秀成果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不管是以德育為立足點,還是強調自律性和快樂學習,都與我們當下的教育理念相和諧,甚至在細則上的具體施行要高於我們當下的幼兒教育。我們在擯棄其“存天理、滅人慾”的目的論的同時,要反思其可行性,使其更好的為今天的幼兒教育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1]朱熹.四書章句集註[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朱熹.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朱熹.朱文公文集[m].四部叢刊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