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的說和做》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5.19K

《聞一多的說和做》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詩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語言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聞一多的說和做》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聞一多的說和做》教學反思

《聞一多的說和做》教學反思【一】

聞一多是一個普通而又偉大的名字。最初我對他的認識是很淺顯的,我甚至只知道他是一個詩人,後來參加革命了,至於他是怎樣做學者,怎樣做革命家,怎樣做大寫的人,直到今天領著同學們學習了這篇文章,才從心底裡認識了這個不一般的人物。對於這個人物,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想談談我的理解。

按照常規教學思路,讓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講了人物什麼內容,那麼這個課堂是一個死氣沉沉的課堂,沒有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人物不夠立體,不夠有血肉,不夠有感染力,思想深度和文化內涵沒有挖掘出來。學生始終是被動的接受課本上的知識,而沒有積極的思維和感情上的共鳴。

所以我覺得深入理解文字,挖掘文字內涵,對於閱讀教學來說至關重要。教師首要做的是深入理解文字,確立閱讀要達到的目標,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在教學設計上要做大膽的創新。過去的那種介紹作者,歸納段落大意,說說思想感情的方式,完全可以用更好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介紹聞一多做學者時,要充分理解他為什麼要做學者,他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他為了完成這個目的具體是怎樣做的,他做學者的態度如何,我們能否做到他那種實實在在做學問的態度,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感受人物的不平凡之處。既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積極性,也能實現閱讀的目標。否則,僵死的接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特別是分析他做學問的態度,嘔心瀝血,兀兀窮年,足不下樓,夜不入眠,這種一絲不苟刻苦勤奮的態度,如今的我們何人能及呀!我們真的應該找找差距,緊跟先烈。

對於做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我們則可以聯絡中國的時代背景,結合他的《最後一次演講》,切身的去感受他所經歷的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常規學習他做了哪三件事,課本上給予我們的東西實在是太少,而要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時代的學生去了解他那樣一個偉大的人。僅僅依靠課本遠遠不夠。課堂應該是一個洋溢著生命激情充盈著幸福體驗的課堂。應當有利於學生的感情世界在一種自由和諧的氛圍中不斷得到陶冶和美化。因此作為教師要汲取廣泛的知識,深入挖掘聞一多這個人物本身蘊含的人格魅力,從而讓學生和你一起全身心投入,以情動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事實證明學生在缺乏情感感染的環境下,是很難從英雄人物身上,得到啟示和激勵,更難在情感美的陶冶裡,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的。

同時對於匯入課題時,我建議採用一些偉大人物讚頌聞一多的話匯入課題,比如:朱自清曾寫詩歌頌聞一多: 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瞭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燬了自己!遺燼裡爆出個新中國!冰心:“聞一多的死是一首偉大的詩,他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最偉大的詩篇。”周恩來:“魯迅和聞一多,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周恩來,鄧穎超:“為民主為和平為大眾成仁取義,反獨裁反內戰反特務雖死猶生。”董必武,李維漢:“我輩猶生 變悲哀為力量公等不死 繼傳統有人民。”

最後教師設計“感動中國”活動場景,讓學生為聞一多寫一段頌詞,從另外一個角度,形成更高更深的理性的認識,也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悟、評中充分發揮思維,充分鍛鍊能力。

總之,一個好的課堂,就是讓每一個生命都能迸發出新的活力,讓每一個智慧都能閃爍出新的光芒

《聞一多的說和做》教學反思【二】

當下課鈴聲響起,一節課結束了,但對課的研究卻沒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備課時,對《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可以說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詢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主要想鍛鍊學生捕捉資訊的能力。

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詩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語言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說文章的內容不是十分難,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語言來敘述的,這需要學生認真品讀後才能捕捉,這篇文章的精彩是語言,詩意化的語言含蓄、凝鍊是最為值得學生品味的。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而對這樣文章對八年級的學生,本著一課一得的思想,把課設為兩課時。由於本次教學的特殊情況,只講了第一課時。

面對自己不熟悉的學生,而且本文應是八年級下學期的課文,在第一課時設計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生讀,知道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知道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因為在第一課時如果學生真正讀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來,對聞一多先生有了瞭解,那麼在第二為課時就可以在品讀語言過程中來深入挖掘聞先生這種說和做,雖前後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為追求民主,為救國救民。這樣,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好,能讀懂文章,而且學生領悟能力較強,其實在這過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導學生對聞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側重點放在學生在當今社會如何把聞先生的精神傳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課時。這也是教學中受教案和教學形式的拘泥。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穫。

《聞一多的說和做》教學反思【三】

這堂課是在新課標精神下進行的。教學的過程同時又是教育的過程。這是本堂課始終貫徹的一個原則。採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是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進行的”為教學新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這一教學思想,我精心設計了三個層面五個過程(即匯入—討論-朗讀 -比較-拓展、遷移)。

(一)、精心匯入達到了預想目的。

一開始引用鄒韜奮對魯迅的悼詞:許多人不戰而屈,先生是戰而不屈。緊接著再現聞一多先生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聲音,創設情境,從理性到感性讓學生身同感受中碰撞出思想火發和想象空間。可謂先聲奪人,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聞一多先生的鬥爭精神和人格魅力。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靈,並使他們很快地進入了文字情境,激起學生進一步瞭解、探究聞一多先生的慾望。作為本課堂的第一個高潮 ,我覺得達到了目的,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為此,接下來的討論,也就順利了許多。

(二)、 緊扣主題,走入文字,觸控人物靈魂,感知人物精神內涵。

這一教學設想基本上起到了人文素養教育作用。這是整堂課的主要部分。我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組織的主動者和引導者”為指導精神,設計了討論、朗讀、比較理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合作、自主、探究之中,主動建構生成知識、能力。本課文主要內容寫聞一多先生作為卓越的.學者方面的說和做和作為大勇的革命家方面的說和做兩方面。我設計了以作為大勇的革命家的說和做為教學第一大塊,作為本堂課教學的突破口,直奔主題,掀起了課堂的第二個高潮,如通過設疑、討論、朗讀、理解,引出主題:聞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的人,與開頭引入“戰而不屈”的人遙相呼應。

採取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這可從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投入的熱情程度和解答問題的質量上得到了明證。在第一大塊引導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某些詞語的品味、某些語段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加深理解、體會、感悟。這在教學實際中也充分得到了體現,但在引導學生討論作為卓越的學者第二大塊上,朗讀不夠充分,品味的時間較匆促。這是這堂課中的一個小小的遺憾。因為這篇課文語言是詩化的語言,而這詩化的語言又特別集中在這一部分,實際上我在備課的當下和課堂的實際操作上,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特點,並作了詳細的朗讀文字、體驗語言情思的教學設計,也付諸於實踐;但實際操作上由於時間關係而漠視了有些語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應該多朗讀、多品味,通過語言走入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認知觸控文字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字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這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進一步加強的。

在理解比較這一過程中,即討論作為前期卓越學者的說和做和作為後期大勇革命家的說和做有什麼異同點。這是這課堂的難點,解決它,就可以達到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和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這應是本堂課的第三個高潮。從整個課堂效果上看不錯,但我在實際的課堂上也忽視了一個小細節,每能強化一個學生的思維閃光點。這是這堂課上的一個較大的遺憾。課上一位學生提出了一個質疑:雖然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言行是一致的,但前後期的“說”和“做”是有區別的。對於這一點,我應該適時地伸發開去,以此來說明正由於它的不同才更好地證明了聞一多是一個“口的巨人,行的高標”的人。這也正是聞先生之所以成為卓越的學者和大勇的革命者的原因之處。

(三)、從文字走入生活,這一教學設想的實施成效較為突出。

這一部分主要側重於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即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從知識走向實踐運用。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無論是師生互動,還是生生互動表現上,我都比較滿意。這是本課堂的第四個高潮。主要特點話題開放——由聞一多的言行一致聯想到歷史上、現實中一些人物如屈原、周恩來、雷鋒、抗非典的醫務人員、廣大教師等等,然後由學生來談談自己在生活學習中應該如何對待言行一致的呢?讓學生暢所欲言,事實上學生談得很好、談得很活躍,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更重要的是,在這其間滲透了對學生的人文思想的教育。

在作業設計上,我採用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作業觀,這是我這堂教學中較為滿意的地方。第一題能起昇華主題作用,即要求學生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要有自己的理解,其實在暗中呼應匯入的“戰而不屈”和“口的巨人,行的高標”這一思想。主要目的引導學生較深刻地感悟聞一多偉大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第二題加深理解課文,考查學生概括歸納能力、寫作表達能力。第三題全面理解文字,並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

總之,本堂課教學上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尚待仔細推敲。如鑽研教材時怎樣由粗線條型向粗細兼備轉變;在教學實施中,怎樣在一堂課中兼顧思想、內容與趣味的統一,品味語言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矛盾的統一;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教師怎樣進一步下放自己的權力,放開膽子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多給學生能動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間,讓他們真正自主建構生成知識、能力。總之,一句話,本堂課教學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敬請各位專家、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