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2.2W

下面是《馬說》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

馬說教學反思

反思一:馬說教學反思

首先關於匯入的設計。在設計匯入的時候,我想了好幾種匯入。

可以從陶淵明無法施展抱負採取了逃避的辦法,隱居避世入手;也打算從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入手。但最終我選擇了從題目理解入手,開門見山地引出所要講的課文。因為我覺得在45分鐘裡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將課文分析透徹是很緊張的。於是我決定直接從解題開始。從效果來看,學生一開始愣住了,不知“說”是什麼東西,後來在我的點撥之下,記起了《愛蓮說》,也就明白了“說”就是說說、談談的意思。一開始沉寂的課堂也就活躍了。

但可能因為是公開課,顧忌的比較多,擔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在接下來的關鍵字的解釋上稍嫌潦草,特別是文末的“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中的兩個 “其”字,我只是簡單地肯定了一下學生的答案,簡單地說了一下是個反問句,沒有問個“為什麼”,沒有讓他們品味揣摩,更沒有讓他們通過大聲朗讀來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這裡能再多花幾分鐘,並且能結合課後練習四來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此也就不會有結尾的鬆懈了。

關注的第三個細節是作者在文章中語氣的變化,這種語氣的變化濃縮在幾個“也”字上,那怎麼讓學生通過讀這個字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這在當時確實是煞費苦心。最後我試著讓幾個朗讀能力很好的同學來讀這幾段文字,並且要求讀準這個“也”字,其他的同學仔細聽,並對朗讀的效果進行點評。幾個點評得比較好的,我還當面叫學生示範性讀出來。學生對作為評委這個角色很感興趣,點評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頭痛的問題交到學生手裡竟然變得很容易,這確實是我意想不到的,這塊環節也成為了這節課的亮點。

總之,公開課要公開的是什麼?是自己的創意作秀還是我們平時真實的課堂風采?我曾經以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開課,常常絞盡腦汁,希望能夠出奇制勝。但是後來我慢慢地明白了,不管我們的設計多麼經典,能體現在課堂上才是硬道理,所謂“是馬是驢,總要拉出來遛一遛”。在備好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這個“也”字,對它的語氣的理解和把握是備課備不出來的,而最終的解決卻是從學生的身上找到突破口,雖然看起來好像是“靈光乍現”,但這是建立在對學生的信任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能力的增強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與業務水平。

 反思二:馬說教學反思

在我校的新秀課競賽活動中,我選擇了《馬說》和學生進行交流。一節課下來,學生說學得快樂,我的心情也有幾分的舒暢。

第一,採用以劉翔和他的教練的關係匯入,引出課題《馬說》,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給課文教學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導語成了這節課的一個亮點。

第二,在課文的朗讀上,從字音、語句的節奏、停頓、輕重音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初步感知課文,將學生引入到課文情感的波濤,從中讓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讀“可以說也成了這節課的一個亮點。

第三,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還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所以這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研討問題”和“拓展延伸、聯絡現實”這兩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很主動、很積極,討論也很熱烈,我也不是清閒地旁觀學生的學習,而是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狀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他們學習,如何鼓勵他們更積極地思考,更熱情地探索,充分展現了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性。這也可以說這節課的一個亮點。

總的來說,從教學的全程來看,全課的教學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步驟比較明晰,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較充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也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感覺到不足的是:在學生聽了錄音朗讀後,讓學生比較自己和朗讀錄音不同的時候,沒能及時地引導學生在字詞方面的比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導;還有在“拓展延伸,聯絡現實”這個環節中,時間把握不夠好,讓學生討論拖延了一些時間,造成“背誦競賽”這個環節的時間過緊。

 反思三:馬說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要讓學生“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通過《馬說》一文的教學,結合平時文言文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古詩詞感悟:

一、在誦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都體現了誦讀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古詩詞教學,必須首先讓學生在學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礎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調,反覆地朗讀,再理解,再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去體味作者與作品,最終實現對作品深刻的感悟。

二、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

《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有關於文章及作者的寫作背景尤為重要:《馬說》大約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因此鬱鬱不樂。鑑於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環節中,我佈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藉助手中的資料,蒐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三、創設一定的情景

看過一個《石壕吏》的教學案例,這是一首敘事詩,描述的是安史之亂時官吏捉人故事,教師為了將官吏捉人時的專橫跋扈及老婦人的哭訴表現的更形象具體,就藉助於讓學生編演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來編、來演,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學生就會以小組為單位蒐集資料更深入的'理解文字,為了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相互爭論、探究,直到將人物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才罷休,這也正達到了學生深層次感悟詩歌思想的目的。同樣在《馬說》中我讓學生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並通過採訪演員的方式,就“誰來為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展開探究,一下切中文章的主旨。我想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在欣賞李白的《靜夜思》時若能配以相應的音樂,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感悟會更深刻。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建立一個濃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教學也就不是難事了。

四、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古詩詞中有很多是詩人借景抒情的,國中詩詞欣賞教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詩化為一幅畫。就如在學習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時,引導學生找出詩中具體的物象,如藤、樹、鴉、小橋、人家、馬等等,再仔細觀察物象的特徵,如枯藤、老樹、昏鴉等,藉此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用筆或者用語言將他描繪下來。這樣一幅“秋天行旅圖”便能很好的幫助學生對遊子思鄉有所感悟。同樣在《錢塘湖春行》和《春望》的教學案例中,為了讓學生感知兩首詩描寫的季節有所不同,教師就抓住了“淺草”和“草木深”讓學生展開聯想,“淺草”草剛長出來的時候,這應該是初春或早春時節,而“草木深”草木生長非常茂盛,自然是晚春時節了。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拓展思維,對於遠離我們生活實際的古詩詞教學,的確是一妙計。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的精髓,它需要我們細細的去“品”。

  反思四:馬說教學反思

《馬說》是一篇經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長,字詞的理解也比較容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就將誦讀、背誦作為了教學的重點。反思本節課,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需要說一說:

一、匯入環節

讓學生講《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引出課題“馬說”,這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給課文教學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在誦讀中感悟

以讀為本是學習語文的一條規律。聽範讀只是拋磚引玉,更多的是學生自讀體會,自然而然地讀出句子的語氣,學生只有在這種想、讀、聽、評的過程中才能學會朗讀,真正感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是此理。尤其是對古詩詞教學,必須首先讓學生在學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礎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調,反覆地朗讀,再理解,再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心情感去體味作者與作品,最終實現對作品深刻的感悟。

因此,在課文的朗讀上,我從字音、語句的節奏、輕重音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初步感知課文,將學生引入到課文情感的波濤,從中讓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在分析課文內容時,我抓住三個自然段結尾的“也”字,引導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分析,感受,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

三、補充背景材料進行感悟

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對學生感知文章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注重的方面。《馬說》一文是作者韓愈借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因此在預習環節中,我依舊佈置了一項內容:結合歷史知識,藉助手中的資料,蒐集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內容。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重點詞句掌握環節採用學生質疑的方式,在時間的控制上有些偏差,以致最後拓展延伸的環節時間不夠,另外,朗讀時也還未充分實現全員活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