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88W

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怎麼寫好呢?大家可以參考以下的寫法!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

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一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國中古詩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積累這一能力上,應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及情感,初步掌握一些鑑賞的方法。

10月初,我上了一節古詩閱讀鑑賞課《渡荊門送別》,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引起了我對國中古詩閱讀鑑賞的三點反思。

一、知人論詩更高效

南懷瑾先生說:“言為心聲,詩從情發。”在詩歌教學中,貫徹知人論詩的詩歌教學觀念,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創作風格來品味詩歌情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水平。知人論詩這種觀念並不是說要求對每位詩人的方方面面都做詳細的介紹,對有些詩人則沒有必要,不同的詩人介紹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比如對李白就側重於個性與詩歌風格的介紹,對杜甫側重於其詩歌表達的主要情感的強調,關注杜甫把個人情感與社會狀況相結合。如果進行對比閱讀,還可以結果詩人的`傳記,將詩人之間的關係作疏理,讓學生對著名詩人有更深入的瞭解。比如,這四位詩人同屬唐代,他們之間都有著一段故事。李白送別孟浩然,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麵對崔顥的《黃鶴樓》,自愧不如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杜甫評價李白道:“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二、比照賞讀重選詩

在這節課堂裡,我運用了對比閱讀法,運用《渡荊門送別》與《早寒江上有懷》的對比,讓學生對思鄉的古詩有初步的瞭解。 古代詩歌閱讀教學,進行教學設計時不防根據題材分類,在同一冊語文課本,或不同學期的語文課本中選擇兩首詩進行比照賞讀,在教學設計時可以有所側重,其中一首作為重點閱讀,另外一首作為拓展練習。也可以根據詩人的創作風格的異同,創作年代的異同,或者詩人之間的相關經歷等。如果只按照課本編排的先後順序,學生可能對於詩人缺少一種整體的認知,對於某一類題材缺少整體閱讀的方法。

三、描寫畫面悟詩情

古詩閱讀要加強學生反覆吟誦古詩文字的意識,本節古詩閱讀課反映出學生過於注重過往的閱讀體驗,重視過往習慣的方法指導,對於古詩的字詞句扣得不緊,不習慣反覆吟讀,仔細斟酌,往往使詩歌閱讀留於字句的表層,還未深入景物所抒發的詩人的內部情感中去。比如,當要求學生“品讀全詩,展開聯想和想象,描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所展現的景象”時,大部分學生仍習慣於把描寫古詩畫面理解為翻譯古文,全然沒有考慮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的特點,把詩歌畫面描繪得乾巴巴,完全失去了詩意。在今後的古詩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加強朗讀與品析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繪景悟情,學會字斟句酌品詩味。

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二

日前,聽了趙卓青老師的一堂作文課及她關於作文教學的報告,收穫頗大。她指出,最好能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即使一堂很簡單的課也可以上得很深,或者花很長的時間,不必擔心趕不上進度。她也講了她自己的一些做法,很有啟示。今天,當即現炒現賣。

原本《渡荊門送別》的設計是採用常規思路,即誦讀——分析——背誦,只要半節課就可完成任務。但這次想在寫作方面花點工夫,就用了一節課時間。

上課伊始,誦讀全詩後,即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全詩內容。還沒佈置完,已有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來。可當我要求他們把這一句話寫下來後,立即鴉雀無聲了。不是學生忙著寫,而上要把這句話寫通順頗得費一些心思。過了一會兒,我叫了兩個學生上臺板演。果不其然,如此簡單的題目,兩個學生寫了這樣的句子:一為“寫李白在荊門送別友人。”這是受題中“送別”兩字的誤導。一為“在荊門山看到的美麗景色。”過於簡略,沒有寫出要點。我要求這兩學生講出自己的理由,然後其餘學生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把題目中的“渡”字講掉了,也把整首詩的內容理了一遍。最後終於把這句話修改成比較令人滿意的句子了。雖然花的時間有點長,但無論是對整首詩的理解,還是對句子的表述,都達到了設想的目的。

其次是在講頷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時,要求學生給這兩幅圖畫各擬一個小標題。經過思索,第一句很快就出來了:“水中映月圖”。但第二句要求與第一句結構相同,就得好好斟酌一番了。當然,最後也得了一些好句,如:“江上飛霞圖”、“天邊流雲圖”。應該說這一環節還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他們的興趣也很大。

這樣一來,一節課就過去了。雖然說時間花得較多,但我自認為這堂課還算是能令人滿意的。

可見,在閱讀課中滲透作文教學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這需要教師花很多的心思去設計、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