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生活的洞察力

才智咖 人氣:2.82W

擁有洞察力對於我們的成功有十分關鍵的作用,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培養呢?下面如何培養生活的洞察力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如何培養生活的洞察力

1/追尋真相的兩種人

第一種人,我稱之為“睜眼瞎”。並不是說他們真的看不見,而是不會去主動觀察和思考,對周遭的一切事物熟視無睹,看不到背後的機理。

就像卷福的一句名言:

You see,but you do not observe.

你看到了,但是你沒有在觀察。

就像我的那位親戚,凡事一定等到,最後釀成災禍,才能察覺的到。進而又難以接受,到處發瘋,把罪過推到別人頭上。

李笑來老師講,有一種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人。對他們來說,尋求真相就是剛需,他們不滿足於做成一件事情,他們還希望知道事情背後的原理,以及對應的邏輯關係。凡事若是不弄個水落石出,他們就難受的很。

這種人是有洞察力的人,他們把主動思考、分析當作剛需。你會發現無論時代再怎麼變換,每個浪頭上,總有他們的身影。

其實對這兩種人來講,生活的真相,都是他們渴望的,但是他們選擇了不一樣的追尋方法。

第一種人,選擇坐在家裡等,然後根據常識和經驗做一點判斷。就像一個傲慢的宅男,等著姑娘來追自己。

第二種人,把真相當成一座山,靠近它的唯一辦法就是向前走過去。爬上山,點亮一個一個烽火之後,他們培養起了對生活的洞察力。

有沒有洞察力,常常是生活中的一道分水線。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那麼如何避免成為“睜眼瞎”,像卷福那樣觀察生活呢?有一種能力,船長認為是最為關鍵的。

2/用定義來思考

這種能力,我稱之為拆解能力。就像小朋友喜歡拆鐘錶、去觀察學習一樣,去拆解生活,揉碎了掰開了來分析思考。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對生活的洞察。

下面舉幾個例子,先說明一下我們常見的誤區。

李教授有一個特別好的習慣,船長甚至覺得有點可愛,如果你聽過他的課,觀察過他講話的語氣和表情,你會相信這個耿直的boy是認真的。

這個習慣就是:不要輕鬆的給自己一個答案。

有一次我在參加一個諮詢會的時候,有個高階電商導購APP叫“調調”,主要是各種發燒友在用,正好遇到“產品形象模糊不清”的問題,大家正在討論。

當時討論的主流觀點是:應該定位高階、有面子。

是啊,我腦子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也這麼認為。然後我就想:今天上午有個來我們公司送快遞的小哥,如果是他,他會認為怎麼做?

我想快遞小哥肯定也覺得,高階品就是要主打面子需求,定位成奢侈品。

嗯,這樣就要警惕了(如果快遞小哥都能憑直覺提出的方案,為什麼要拿到這個會議上討論)。

你幻想出一個你最鄙視,認為最不學無術,最平庸的人,看到同樣的問題,會給出什麼答案。

一旦這個答案跟你現在想的一樣,你就要警惕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大多數人其實很多時候並沒有在真的思考,他們會給出一些答案和解釋,但內心並不是真的理解。《清醒思考的藝術》中,把這稱為:用定義思考。

什麼意思呢?

小馬宋在他的品牌課上,叫營銷人有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把方法當作方案。

就是你隨便去翻一個新媒體營銷公司的提案,裡面的方案一定是:

找準行業定位,佔領使用者心智!

打造爆品,做粉絲經濟!

寫走心文案,H5+公眾號+微博+頭條號,用病毒視訊引爆全網!

怎麼做呢?沒有寫,不知道。

他們只是在把自己的目標、期望的結果一遍又一遍的喊出來,然後就把這當作解決方案了。

這種思考方式其實非常普遍,我稱之為雞湯式的思考方式。就像很多人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和挫折,最後都會得到一個萬能解:我努力不夠,要提升自己。

額,這真是無懈可擊的廢話。

真正要找答案難道不應該是,我的努力哪裡不夠,差多少,方向是否存在問題,哪裡可以優化,哪裡是無用功,哪部分最高效可以放大?提升自己的哪方面,方法是什麼,順序是什麼,有誰可以幫到我,投資產出比怎麼樣,適合我的節奏是什麼......

談到這裡,就引出了拆解能力的第一個方面,量度的拆解。

3/用咫尺丈量生活

拆解能力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量度的拆解。用定義去思考、把方法當方案、雞湯式的思考,本質上都是拆解的量度不夠。

什麼意思呢?就好像海平面上有一塊冰山,露出來50米。一個旅客,指著冰山大叫說:“哇,這個冰山有50米。”

你不能說他沒有看到冰山,但他真的看到了冰山的全貌嗎?並沒有。海平面下可能還有幾千米。

這些人的問題在於,可能做一件事情需要一百步,他們只瞭解開頭的幾步,就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我努力不夠,要提升自己,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它只是你要找的答案的起點,並不是答案的終點。

很多人其實身在起點,卻誤以為已在終點。

談到這裡,引出了一個必備的思維方式:流程化思維。

做任何事,都有三個環節:開始----過程----結果。這點誰都知道,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這樣思考的。

大多數人的'思考,都跳過了中間的過程,直接從開始跳到了結果。

黃有璨在談高階運營人員必備的4個思維方式時提到兩個思維:流程化思維、精細化思維。舉了運營上的例子,非常的形象,推薦大家下去看一下。這裡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船長現在大四,仍處於校招季。大家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怎麼去投簡歷。

很多人簡歷投出去之後,沒有收到回覆,然後就認為是自己的簡歷不夠好。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去購買一個簡歷修改服務,改一改排版和表達,然後再繼續投。

這個做法沒有錯,但並不是這個問題的全部解。投簡歷是開始,最後的回覆是結果,很多人跳過了中間過程。如果你是一個具備流程化思維的人,應該怎麼操作呢?

首先是對過程進行分解。看一下在簡歷投遞過程中,有哪些環節,面臨哪些問題。下圖是我對一般簡歷投遞過程的簡單分解。

可以看到在評估簡歷質量之前,至少還有存在兩道關卡:

1.HR願意開啟你的郵件

2.HR願意下載你的簡歷附件

事實上,很多簡歷甚至都沒有活著見到HR,就死在了前兩關上。在“標題”區域的淘汰率,遠遠高於“簡歷內容”的淘汰率。但幾乎所有求職者,都沒有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

分解完之後,就開始進行逐個環節優化。這裡以第一個關卡為例,你的郵件標題應該怎麼寫?

我們來看一個問題。

李明應聘市場行銷實習生職位,通過郵件方式應聘。如下哪一個郵件標題,會最大化他獲得面試的概率:

A:市場實習、精通Excel、英文能力良好、王小明

B:王小明、市場實習、精通Excel、英文能力良好

C:市場實習、王小明、精通Excel、英文能力良好

D:無法判斷

正確答案是A。

企業HR,通常是通過諸如Outlook之類軟體,進行郵件查收。在標題預覽區域,並不能保證顯示標題的全部內容,而只是前面部分。

因此,你標題最前面的內容,應該是最容易激發HR興趣,讓他們願意讀下去的。通常也就是你匹配職位的關鍵優勢。

大多數人喜歡把名字放前面。但是…沒有人會因為名字面試你。在郵件標題中放上名稱的原因,是為了在決定面試你之後,查詢郵件的方便。

這裡只舉這一個例子來說明流程化思維的應用,其實每個環節還可以繼續分解成更多的步驟,船長這裡不再贅述。

事實上,技能(skills)的定義,就是做一件事的步驟。你要掌握一項技能,就要掌握全部的步驟,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這就是拆解能力的第一方面,對量度的拆解。下面來看第二方面。

4/世界不是釘子

如果給世界上所有在世的人評一份洞察力榜單,查理芒格一定排在榜單的最前列。

查理芒格稱自己的思維方式為多元思維框架。也是船長將要談到的,拆解能力的第二個方面,從維度上進行拆解。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隻用幾種。

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學過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

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方法。

這個世界是非常複雜的一個系統,同一個事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只憑單一的視角去分析看待,必須熟練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和視角。

只有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才能夠更好的學習和了解一個事物。

一個常見的多維視角,就是創作者和消費者的視角。下面仍用船長自身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船長很喜歡寫作,非常想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但是苦於市面上,沒有非常系統的寫作課程和培訓,所以只能自己到處取經鑽研,去分析別人的文章。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你想提高寫作能力,那麼你就不能單純用讀者的視角去看一篇文章,而是應該用創作者的視角去看。

怎麼講呢,以看小說為例,讀者在讀的時候,視角是非常聚焦在內容上、情節上的,在乎的只是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

而創作者的視角是什麼呢,應該是跳出具體的內容去看。去分析作者這個情節是怎麼設計的,用了什麼手法,人物的性格是怎樣刻畫的,這裡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12.jpg

船長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寫作框架,去學習別人的文章的時候,都會帶著這套框架去分析。

我把一篇文章分為三個層次,這裡簡單的提一下:

第一層:基本元素是詞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等等,影響著一篇文章的感覺。

第二層:基本元素是句子,包括長句、短句、零句等等,影響著文章的節奏和韻律。

第三層:基本元素是段落,包括文章的敘述方式、情節、衝突的設計等等,影響著文章的結構。

可以對比一下船長最近四篇文章,和之前的差別,會發現最主要的突破,在於第三層次結構上的突破。這也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東西,也是我單純用讀者的視角,所領略不到的一個點。

同時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都會站在讀者的視角,不斷的來問自己:我的讀者看到這句話會有什麼感覺,理解上有難度嗎,我解釋的足夠清楚嗎,有哪些必要知識其實是讀者並沒有掌握的,我現在寫的東西讀者真的感興趣嗎等等。

帶著這樣一個多維視角去寫和分析文章,會發現提升真的會很快。

船長這裡僅是兩個維度,查理芒格在分析投資的時候,會用到十幾門學科的理論知識,也就是說有十幾個維度的視角,他全部融會貫通,你說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可怕。也難怪,他會具備遠超常人的洞察力。

講到這裡,拆解能力就講完了,一方面是從量度上進行拆解,一方面是從維度上進行拆解。

有了拆解能力,也就有了對生活的洞察力。但我們並不是查理芒格,又該怎麼做呢?

下面進入最後部分,看船長怎麼兌現5分鐘培養洞察力的諾言。

5/隨身攜帶工具箱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船長提到要具備工具化思維,這裡就派上用場了。

在那篇文章中,我寫到,很多人都有學了就忘,知識用不上的問題。這是因為學習有三個環節:輸入----處理----輸出。大多數人只是在輸入,並沒有進行處理,也自然就不可能輸出。(流程化思維)

下面這招,是我跟一位導師在新疆考察時學到的。我們學到的東西,你一定會忘,但手機不會忘。

要對知識進行處理,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把知識做成一個工具,比如說做成一張圖片、一個圖表,隨時帶在身上。

下面還是來舉兩個我自己的例子說明一下。

李教授有一篇文章《5種社交幣》,談使用者轉發的動機,當時非常的火;另外知乎之前也有一篇文章《我有7招寫標題的祕籍,價值300萬,但今天免費》,也是非常的火。但很多人可能看完就看完了,並不能真的用上。

我把這兩篇文章綜合,另外結合了一些技巧,做了下關於標題套路的圖,我稱為“標題卡尺”。

分類雖然有些粗糙,但並不妨礙使用。我把這張圖存在手機上,每次刷朋友圈之前,開啟看一下這張圖。然後在看朋友圈裡轉發的那些文章都用了“卡尺”上的哪個技巧(創作者的視角),就通過這種方式,我的標題寫作能力也不斷上升了。

之前在刺蝟的一次新媒體訓練營中,有一項當堂作業,是對一篇文章的標題進行優化。那篇文章是就是為了銷售那次的訓練營。我優化之後的標題,被評選成了最佳的標題。

原標題:《最後5個名額,來不及了,快上車》

優化後:《搞砸了幾十個公眾號,終於1夜漲粉10W》

一般坐地鐵的時候,我都會用kindle看書。但是總有一些時候,忘記了帶kindle,或者是沒有電了。這個時候,我就會掏出手機來,找出圖。觀察別人穿的衣服,來分析他的性格特徵等等。

網際網路上很流行的一種文體就是清單體,列出一堆要做和不要做的建議。我曾經最恨這種文章,因為缺乏深入的講解,看的時候覺得十分過癮,關上電腦就會忘掉。

直到後來,我把一些清單記錄下來,用電腦做成一張圖片存在手機上。我並不需要記憶清單的具體內容,我只需要知道具體的使用場景就好,碰到要用的時候,掏出手機找到對應的東西,就可以拿來分析或者是拿來使用,十分方便。

如果說一張圖就是一個知識工具,那麼船長則隨身攜帶著一個知識工具箱。我隨身攜帶很多把鑰匙,能夠解開很多的問題。而我只需要知道哪一把鑰匙,能夠開啟哪一個鎖就好了。

把學到的東西,做成一張圖片儲存在手機裡,遇到相關聯的場景,就拿出來看一看,這個過程用不到5分鐘吧。但是請相信我,養成這個習慣,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洞察力的人。

就像是沙漠裡的一陣風,它引起的變化在一個小時裡對某一個沙丘來說並不大,這裡變一點,那裡變一點,可是時間一長,整個沙漠的地貌就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