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精彩篇

才智咖 人氣:3.24W

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瞭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精彩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精彩篇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精彩篇一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海倫凱勒所著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當我一口氣讀完之後,細細咀嚼,不由得被主人公海倫凱勒頑強勇敢、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所震撼。她感人的一生不斷地激勵著我。

海倫凱勒在出生19個月的時候,因為生病失去了寶貴的聽力和視力。她的發聲器官雖然沒有受損,卻因為接收不到學習和模仿的刺激,所以不會說話,變成了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重度殘疾兒。然而,她不被命運所屈服,雖然處在一個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封閉世界裡,但對這個美麗新鮮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充滿了熱愛。

她堅持以一個正常人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為了這個目標,她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和汗水,一步步、一點點在黑暗的漫漫長夜中摸索著生活,最終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在這本書裡,更讓我震驚的是,海倫凱勒作為一個又瞎又聾又啞的人,她竟然考上了大學,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一生中還寫了14部著作,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海倫凱勒不僅把自己的一生用於幫助那些對人生充滿失望的殘疾人,也以自己的奮鬥精神激勵著正常的人們去珍惜生活,熱愛生活。讀著海倫凱勒一生中那些了不起的故事,總會讓人若有所思。一個在我們眼中近於廢人的柔弱女子尚且能取得那麼高的成就。而作為一個身體健全的人,有誰會像她那樣自強不息呢?我們又該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呢?翻開她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可以給我們答案。我和我們周圍的人,都很珍惜自己的寶貴年華。

每當一學期結束,我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時,總是近乎驚奇地發現,我所得到的知識是那麼少,每天除了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其餘那麼多的時間都在幹著些什麼?每天的生活,如果都當做再過三天就要死去那樣地安排,情況會怎麼樣呢?那樣我們每天除了認真完成自己的功課以外,把課餘的時間充分利用,安排得井井有條,這樣就會明顯地突出人生的價值,這樣得到的成果就會有多麼的大呀!讓我們像盲人珍惜視力那樣珍惜自己的生命吧!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精彩篇二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對於我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我國古代社會,尤其是漫長的儒學主導期裡,我們看到的是仁、禮、義等道德準則被高度推崇,那時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從背誦《三字經》開始接觸知識的。而今天呢,很多的幼兒在剛會咿呀兒語的時候就開始學abc了,《四書》、《五經》等等古籍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後人的珍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國粹,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要把他們傳承下去,更要讓其中的營養供給青少年兒童的心靈,所以我們應該在兒童時期就對中華子孫進行傳統道德教育,重新樹立起我們文明古國的美好形象。

當今,影響兒童廣泛最深的莫過於明清年間的四種國學啟蒙讀物“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今天讀來仍興趣盎然。以《三字經》為例,他已有七百多年曆史,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三字經》早就不僅僅屬於漢民族了,它有滿文、蒙文譯本,也不再僅僅屬於中國,它的英文、法文譯本也已經問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世界範圍的推廣,由此看來《三字經》著實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

在我校《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國小生的人文素養》的課題中,不僅把經典納入了校本課程,更是把他和校園文化、校園雅行、班級管理融合在一起,轟轟烈烈在我校、在鐵機村、在洪山區、在市儒學會、在電視臺、在省級科研雜誌宣起了儒學高潮。我們中年級以《三字經》為主,在學校活動與班級活動相結合;誦讀與展示相結合;評比與激勵相結合;總結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中,積極熱忱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經典學習活動。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精彩篇三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燦爛的書寫之邦,中華文明是用漢字建造的不朽文明。

文字的產生是文明發軔的最重要標誌。從19世紀末期開始,河南安陽小屯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這一發現將中國的書寫歷史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惟殷先人,有策有典”,甲骨文的出土,也證明了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就已經存在大量文字書寫的典籍。而與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同的是:甲骨文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和瑪雅文明所創文字雖並稱“人類四大文字發明”,但是,後三種文字卻隨其文明湮滅而不復存在,並沒有什麼經典和文獻流傳下來。

由於甲骨文與今天的漢字屬於同一書寫系統,從那個時候起,中國就有大量的經典文獻誕生並流傳至今,並且仍然是當代中國人生活的圭臬,其中重要的格言和警句,依然活在中國人民言傳身教、為人處世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中,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如漢張良的《素書》,通篇不過132句,1360字,卻被稱為奠定有漢以來中國社會規範的法寶,其言詞樸素,含意深遠,故能深入人心,古今傳誦。現代華章,如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長不過千餘字,而浩然長歌,如日月經天,與漢語同輝。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其實是與“經典”融合為一的,在人類文明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由於我們今天所運用的漢字,與4000年前我們前人的書寫相同,正是通過這樣的書寫,通過浩繁的文獻典籍,我們先人對於人生的理解、對於宇宙的參悟,就得以超越時空,依然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閃光。於是,歷史與現實的交融、當代生活與經典的交融,就鑄成了中國文明的基本特徵:古老而又年輕。

中國自古以來在文化上就是統一的。“文化的大一統”作為中國文明的基本特徵,是中國政治和行政統一的基礎。而中國文化的統一,正是基於中國文字的特點:即使是方言和次生語言所產生的差異,也會被以文字統一為基礎的語言統一性所消弭。同時,中國文字書寫的統一性和方言的多樣性,是中國文明“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產生的重要基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方式的基礎,文字的統一性,更是我們推廣普通話,完成中國文化共同體由傳統向現代轉化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