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學徒試點制度的現狀

才智咖 人氣:2.56W

雙主體、雙身份的現代學徒制

淺談現代學徒試點制度的現狀

職業院校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跟老師學習理論知識,一半時間在工廠做學徒由師傅言傳身教。這種源自德國的現代學徒制有兩個最顯著的特色,即雙主體和雙身份。雙主體是學校和企業共同育人;雙身份是學生兼有學徒和學生兩重身份。這樣的育人模式,被認為是德國經濟騰飛的祕訣,也是製造企業效仿的模板。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一些在華的德資企業把這種培養模式帶入了中國,並與中國沿海地區的一些學校合作培養人才。到本世紀,隨著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對員工的需求越來越多,更多的外資企業主動與中國職業院校合作,現代學徒制逐漸推廣開來。

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這種模式給企業和學校帶來的好處,於是開始扮演“主角”,給錢、給地、給政策,鼓勵校企大膽探索,試圖讓這種外國模式本土化。比如江西新餘,就是由政府主導,把企業和職業院校搬到職教園區,共生共融,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德企博世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在江蘇蘇州建立了一個學徒培訓中心,中國5所高職的學生有一半時間在這裡當學徒。在機床前,記者看到19歲的學徒陳杰正聚精會神地編寫電腦程式,然後輸入資料,反覆練習操控電腦機床的要點。陳杰是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三學生,從去年開始在學校和博世培訓中心之間轉換學習,4周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6周在工廠進行實訓。工廠則專門派出12名專職企業導師,為這60名“學徒制專案班”的學生講解技術要點,把技藝心得、企業精神傳授給他們。

陳杰現在已經可以在企業崗位上工作了,面對全英文的PLC機,他熟練地在不同的英文命令間切換。他告訴記者:“不要小看這臺小小的機器,要處理的命令超過幾十個。一個指令出錯就會導致生產線整體出毛病,大意不得。”師傅唐晶對學生的學習很滿意,他說:“經過大強度的實訓練習,學生們可以用機床在鋼板上刻出一幅精細的山水畫,這樣的技術水平,原先企業對新員工培訓一兩年才能達到。”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德企在中國的“洋”模式,還是中國效仿的現代學徒制,都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單強介紹說,新生及家長紛紛要求到“博世學徒制”專案當學徒,因為他們認定:進入這個專案就可以學到不一樣的本事,將來就能進入德企工作。

校企合作中的激情與困惑

現代學徒制融合了企業、學校的雙重優勢,加深了校企合作,可以帶來學生質量的大幅提升,在國際上也是一種主流發展趨勢。但要讓這種模式在中國落地,卻並不容易。

記者瞭解到,國內的一些職業院校有學習德國現代學徒制的激情,但因為觀念的不同,職業院校管理體制、教學內容和方法的不同,一些職校在與德企合作中遇到了不少難以解開的“疙瘩”。

首先是師資問題。“與企業合作之前,教師在教學中更注重知識的講授。拿車工來講,教師會帶學生看看裝置,試著做一兩個零件,這樣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但和德企合作後才發現,人家對技術的要求達到了極致,車出來的`每個產品誤差不能超過3個絲。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水平,我們的教師就必須提升專業素養。現在,學院帶班的教師都要到德國考取培訓師證才能上崗。”江蘇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陳智強說。

課程安排也是一個難關。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們不得不推翻自己講授了多年的講義,重新安排課程。“學生在企業的實訓時間大大增加,意味著要打亂學校原有的課程安排。這對教師們來講是一個挑戰。”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張靜說。

對學生的考核也不再是學校說了算。按照德國傳統,學生畢業必須通過行業、企業組織的考試。這種考試很特殊,不是一張簡單的試卷,而是為期一個月的技能測試。題目沒有概念、沒有公式,全是工廠中的具體案例,請學生們制定解決方案。如此方式讓教師、學生很不適應,通過率不高。

雖然職業院校有種種不適應,但合作給學生帶來的變化還是令人欣慰的。“學生能車出誤差在3個絲以內的零件了。”陳智強說。

職業院校與德企合作困難重重,與中國企業合作的麻煩更多。

先說企業,德國企業有參與職業教育的傳統,他們是現代學徒制的主角。企業負責選拔招聘學徒,再送到學校進行學習。從課程內容、專業設定到人才培養目標,處處都體現著企業理念。

在中國,企業對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並不高。大多數企業不願意與職業院校合作,怕學生進場後耽誤生產程序、怕為教育付出巨大成本。此外,各類職業院校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教材、課程滯後於企業,合作起來相當困難,也是企業的顧慮之一。

行業協會是德國現代學徒制順利實施的又一個保證。在德國,行業協會負責稽核職業院校的資質、制定課程以及組織考試,還會定期幫助學校培訓教師;但在中國,行業協會顯然還難以承擔這樣的重任。

記者在多家國內企業採訪時發現,有些老闆明顯表示出對現代學徒制“興趣不高”。“學校熱,企業冷”的情況讓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積極性大減。

從試點到推廣,路還有多長

近年來,現代學徒制越來越受到歐洲等地一些老牌製造業國家的重視。英國制定了復興學徒制計劃,瑞士也在不斷強化完善體系。當前,中國需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需要從低端製造業中轉型升級,就必須建立起培養現代職業技術工人的教育體系。

如何讓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成為育人主體,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考驗。

濟南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王小平認為,國家要從頂層設計入手,讓地方政府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這場改革中,調動企業,特別是大型國企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國家應該對此類專案給予補貼,但目前缺乏這樣的機制。”

南京資訊職業技術學院高教所所長徐胤莉期待能通過法律來引導這項改革:“被當成現代學徒制範本的德國,在1969年就頒佈《職業教育法》,從法律層面嚴格規定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力與責任。要求職業教育中有兩個施教主體,即企業和學校,學員一般每週在企業裡接受3至4天的實踐教育,在職業學校裡接受1至2天的理論教育,這是德國現代學徒制成功的關鍵。”

還有專家提出,要效仿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政府以市場為導向進行運營,採用商業化撥款方式,即根據學徒的人數、開設課程的數量與培訓的質量,按照一定的標準撥款。

有一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要發展中國的學徒制要尊重中國的國情,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照抄德國的模式。“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比較完備的制度,行業協會深度參與,企業用工嚴格規範。對中國而言,全盤學習是很困難的。現代學徒制的精髓是讓企業深度參與,使校企合為一體,職業教育的質量得到提升。遵循這個原則,可以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德國工商會上海代表處總監百麗塔說。

現代學徒制試點,機遇與挑戰並存。職業院校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