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學期間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才智咖 人氣:1.92W

許多畢業後的大學生都有過這樣的困惑:實際就業與自己當初的職業理想相差甚遠,收入也與期望值有較大差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如何在大學期間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應屆生們缺少必要的就業前的職業規劃,缺少對職場的前瞻,因此造成了很多職場新人剛踏上工作崗位就有了職業失落感。並且沒有在大學在校期間為對應領域的競爭做好充分準備(比如考取相應證書、滿足相應職業門檻)。

職業規劃要考慮的外部因素

職業生涯就是指一個人在其一生中與工作相關的一系列活動、行為、態度、價值觀、願望等的有機整體。那麼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呢?

第一,冷門還是熱門。現在有冷門職業和熱門職業,熱門職業一般薪酬高,但薪酬並不是決定職業的唯一因素,我們也必須分析自己的能力所長,對已經表露出來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特長要特別珍惜,儘量尋找符合自己特長的職業。即使一時無法就職自己喜歡的職業,也沒有關係,可以在以後工作中逐步調整。

第二,穩定還是不穩定。中國有句老古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很紅火熱門的職業,現在可能一點都不吃香。但是職業穩定的概念卻是相對的,計劃經濟時,所有職業都是穩定的,而現在即使是公務員,也有淘汰機制。“所謂的不穩定,不是職業的不穩定,而是企業、單位的不穩定。作為社會分工的各種職業,在社會上永遠都是需要的。”

第三,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大公司優點很多,比如有良好的福利、晉升、培訓體系,大公司的經歷為以後求職帶來便利。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大企業人才濟濟和分工過細、過明確,長處就不易被發現,其他能力可能很難得到鍛鍊。

相對於大公司,在小公司工作,可能身兼數職,更能展示你的才能,職業發展空間可能會更廣闊。

第四,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你在該領是否有拿的出手的敲門磚與對手競爭。同一個學校、同專業、成績不相上下的兩個畢業生,申請同一個投資銀行或者諮詢公司的崗位,擁有相關從業資格證書的那一個畢業生肯定會更受企業青睞。所以如果某些同學已經下定決心,打算以後將要往一個相關領域發展,那麼對於這個行業的積累則開始的越早越好。前期付出的這些辛勞所換來的實習經驗/ 考取到的證書,將會在未來帶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更好的起點。

職業規劃也要結合自身因素

當然除了那些外部因素,還得結合自身的情況加以考慮,才能更好地為今後尋求適合職業定位。以下是兩種是比較有效地瞭解自己的方法:

第一,W分析法:(1)Who am I?(我是誰?):面對自己,真實地寫出每一個想到地答案,並按重要性排序,比如自己的專業、家庭情況、年齡、性別、性格、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等等。(2)What will I do?(我想做什麼?):可以從小時候會議,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寫下來。(3)What can I do?(我會做什麼?):可以把自己有能力做的,還有通過潛能開發能夠做的事寫下來。(4)What does the situational low me to do?(環境支援或允許我做什麼?):將自己所處的家庭、單位、學校、社會關係等各種環境因素考慮進去。(5)What is the plan of my career and life?(我的職業與生活規劃是什麼?)

第二,SWOT分析法:SWOT是“優勢、劣勢、機遇、威脅”4個英文的第一個字母的組合。優勢:學了什麼、做過什麼、最成功的是什麼、忍耐力如何;劣勢:性格弱點、經驗或經歷中欠缺什麼、最失敗是什麼;機遇:現在的就業形式、各種職業發展空間、社會最急需的職業;威脅(挑戰):專業過時、同學競爭、薪酬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