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困難戶日記

才智咖 人氣:5.19K

幫扶的民情活動是一項很有意義的舉措,大家參加完幫扶的民情活動之後有什麼想說的呢?為此小編為大家推薦了一些描寫幫扶民情的日記,歡迎大家參閱。

幫扶困難戶日記

幫扶困難戶日記一

今天,我和水利局、扶貧辦的幾位同志前往三皇鄉榮田村,還未到目的地,沿路經過龍江鄉的西河村、百壽鎮的白果村、三皇的桐木村,三個村委都有人值班,有的村委還有農友在村委收看遠教節目,天高氣爽,黨旗飄飄,禁不住停車駐步,與農友聊聊農家事,共同體會黨的惠農政策。

在龍江西河村,範汝繁支書正忙著收看有關柑橘種植技術節目,看見我們意外光顧,主動迎來,聊到了遠端教育和基層隊伍建設,範支書說,遠教設施幫了村委的大忙,這幾年西河村,夏橙面積逐年擴大,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總要到縣鄉請技術人員,現在遇到一些小的問題,我們藉助遠教電教就可以了。支書還很激動地談起支書考公務員的事,說“我們鄉的雙江支書盤松寶參加了考試,聽說考得不錯,太替他們高興了,感謝黨委的關心。”

在百壽鎮白果村,問到參加支書考試的羅正方,他動情地說“雖然我這次考得不是很好,但是非常感謝組織的信任和支援,這幾年縣委對白果村支援相當大,駐村工作隊發揮重要作用,村委硬體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三皇鄉桐木村,支書蔣德超對新建的村委樓和我們掛點時配套的辦公裝置相當滿意,說“村委樓是我們這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去年縣委政府又給我們增資,幹部上班的積極性提高了,群眾也比較滿意”。

回想這兩年中,我們克服困難,增加村幹部工資和籌建村委辦公樓,看到眼前的情景,我們黨的政策對基層的傾斜,一種責任和愉悅感覺在心頭久久不去。

幫扶困難戶日記二

今天,去雙聯聯絡村康樂鄉上游村,一路走了20多戶,牧民大多數人都不在牧業點,一打聽都去縣城的牧民定居樓了,牧民每隔三五天到牧業點清點羊數字,給羊飲水,別的時間都在縣城定居點。我們這次去的主要目的是檢視旱情、飼草料儲備情況。缺水一直是制約上游村畜牧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作為幫扶單位2012年我們積極協調,經縣政府召開現場辦公會,在電力、水利、發改等部門的努力下,投資170多萬元建成了一個揚水站,鋪設輸水管道20多公里,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面對今年這樣持續的乾旱,上游村大部分牧民秋季儲存的水都能使用到四月份工程恢復供水,一小部分群眾由於水窖小或者少還不能滿足需求,只能拉運。缺水的問題已不是十分迫切了,我們和村上領導商量2014年要把水窖建設作為解決人畜飲水的重點,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飼草的`儲備都比較充足,為了防止大的災害性天氣的發生,我們和村幹部商量用村級補獎資金呼叫一部分飼草料發放到戶,做好抗災保畜的物資儲備。走了一圈,我的心裡暢朗了不少,我們只要找準問題的關鍵所在,就能為群眾好實事,切實解決一些群眾無法解決的實際困難。

遊牧民定居,暖棚羊舍建設,草原水利設施建設徹底改變了牧區的基礎設施,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牧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比任何空洞的說教都來的更快更直接,其實,轉變發展方式,轉變思想觀念,做——永遠比說重要一萬倍。上游村牧民羅正義深有感觸的說:“冬天樓房裡住幾天就不想到牧業上了,牧業上太冷了”,這是大實話,我也有同感。一輩子放牧的老牧民尚且有這樣的感受,那我們的下一代,從小住在樓房裡,有幾個人還能回到牧業生產中,又有幾個能受得了風吹、日晒、酷暑、嚴寒。實現生態功能區的搬遷,實現生態的保護,我們要做的也許一開始就是溫暖的樓房,能夠維持生活的一份工作。人,其實還是很容易改變的。

幫扶困難戶日記三

今天一早,我驅車來到我局扶貧村石牛鄉高梘村。高梘村位於石牛鄉九峰山下,是個偏避落後的窮山村,佔地面積2.75平方公里。該村分12個村民小組,共220戶人家;耕地面積370畝,林木3700畝。高梘村基礎設施落後,至今尚有4個村民小組未通公路 。

我把車停在村支書王鵬展家旁,一下車,王書記和村裡李主任就迎了過來,“趙書記,又有幾天沒看到你了”王書記寒暄道。我說今天就不到你書記家坐了,待會就去走訪幾戶村民。我們首先來到村民羅湘鳳家,這是一棟兩層樓的磚瓦房,庭院打掃的乾乾淨淨,屋外還放了兩個垃圾收集桶。一進門,羅老正在練習書法,見我們到來,他馬上放下筆,熱情招呼我們坐。羅老今年69歲了,看上去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他5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在外地工作,平時他就和老伴在家,羅老愛好書法和根雕,家裡擺了許多他親手製作的根雕作品,有造型各異的動物,還有雕有十二生肖的柺杖,每個作品都富有想象力,雕刻的惟妙惟肖。我不禁由衷讚歎羅老的藝術創造力。羅老說自己做這些既是一種愛好,也能打發閒餘時間,還能豐富精神生活。在與羅老的閒談中,他高興地說:自從年初你們扶貧工作隊駐村以來,村裡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你們幫助新建的村衛生室,方便了我們村民看病,以前得個小感冒都要跑20多裡去縣城醫院,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看病了;村裡原來的老村部年久失修,廢棄多年,以前村裡開會都是“打游擊,沒有固定的地方,現在可好了,新的村部辦公樓馬上就要竣工了;流經我們村裡那段河巷子淤塞很嚴重,遇到下大雨就淹沒兩岸的農作物。村裡以前多次開會想疏通河道,但由於資金問題遲遲沒有行動。你們得知這一情況後,通過實地察看,多方爭取資金,現在河道清淤、整修工作正在緊張進行。當問及羅老的生活情況時,羅老坦言:自己家只有8分水田、6分旱土、1畝多楠竹,地裡的收入每年2000多元,由於子女都還孝順,逢年過節都要給些錢,加上政府每年還發放一點補貼,日子過得雖不富裕,但也還安逸。羅老最後還希望我們扶貧工作隊幫村裡引進專案,帶動村民早日脫貧致富。

從羅老家出來,我又走了王金山等幾戶人家,我仔細瞭解他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呼聲,並把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都記了下來。返回途中,我陷入了沉思:高梘村基礎條件差,人均耕地少,沒有特色經濟作物,也沒有工礦企業。年輕人大都在外地打工以維持生計,要儘快讓村裡脫貧致富,除了改善基礎設施,還要有好的致富專案,同時要用先進的思想武裝村民頭腦。農民其實很善良、淳樸,也容易滿足,只要你真心實意為他們做事,他們會記得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