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日記調研

才智咖 人氣:2.9W

調研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調查,二是研究。下面是特意為大家蒐集整理的調研扶貧日記,歡迎閱讀參考!

扶貧日記調研

扶貧日記調研篇一:

六哨是個山區鎮,海拔2000-2700米,面積246平方公里,多為彝、苗等少數民族,全鎮總人口19300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8898人。據六哨鎮黨委書記介紹,本地農戶以種植洋芋為主,全鄉有70000畝,畝產2噸左右,前兩年七八角1公斤,今年每公斤均價1.2-1.3元,算是不錯的年成。

我們重點看一個叫小村的地方,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基本無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是缺文化、缺技能。

小村原在箐的對面,因為滑坡不能居住,在政府幫助下實施了易地搬遷。新村建在山頂,遠看是漂亮新農村的模樣,走進去卻發現衛生條件太差,路上都是豬牛羊糞便,有的地方都落不了腳。

到村民小組長家走訪。全家6口人,去年純收入不足1萬元,主要靠賣洋芋為生。房子蓋得不錯,就是不會打理,髒亂,兩張鐵皮桌、幾把凳子,是主要傢俱,都是黑乎乎的,廚房的鍋碗瓢盆也不乾淨,沒有灶臺,電磁爐支在一隻破凳子上。

調研組認為:按照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對基本喪失生存條件的農戶實行易地搬遷,解決百姓生存安全的根本問題。在搬遷新居時應一次性做好住房、畜圈、公共活動場所以及水、電、路的配套。搬遷新地,搬一村就要一次性解決好相關問題,扶一戶就要實現致富一個家。

扶貧日記調研篇二:

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六庫往南走,車子爬一個多小時,綠色中露出一個新村,房子多是新的。車在一棟掛著“麻慄山臨時村委會”牌子的樓房前停下。稱謂特殊,是臨時的。

麻慄山臨時村委會地屬保山,居住的卻是怒江州瀘水縣古登和洛本卓兩個鄉的搬遷群眾。上世紀90年代國中期,怒江州從實際出發,為解決這兩個鄉失去生存條件群眾脫貧問題,1996年開始,由州民委出面,租用保山市隆陽區土地,易地安置群眾。迄今,麻慄山、百花嶺、關牛山三個點共安置541戶2646人。這裡氣候、土地條件好,又靠近相對發達的保山市,移民除耕種政府租借的土地外,還向當地農民私下租地,開墾荒山,種植糧食、經濟作物,到遠近打工,逐年脫貧,多數人家日子好起來,保守算年人均收入已超過3000元。村子建起國小,孩子讀書方便;有條件不錯的衛生室,看病不成問題。日子好過,大家都不願回老地方。

但一個棘手的難題是,土地是租用的,租期30、50、70年不等,無永久使用權。現在,村委會行政上由瀘水縣上江鎮管,移民戶籍在古登和洛本卓,人寄居在隆陽區芒寬鄉土地上。這就帶來許多問題:一是人心不安定;二是政府基礎設施投入受限制;三是可持續發展缺乏保障。麻慄山是非常成功的易地扶貧安置示範點,但如果村民戶籍和土地問題長期不能解決,也就無從談可持續發展了。

扶貧日記調研篇三:

按照區委《關於深入開展扶貧工作專題調研的通知》精神,我同辦公室的兩名同志組成調研專班,到聯絡村樟村坪鎮黃馬河村就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了實地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黃馬河村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黃馬河村位於樟村坪鎮西北邊陲,與保康縣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馬坡、黃馬河等三個貧困村合併而來。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56畝,共有 5個村民小組、528戶1548人。主導產業是傳統的糧油種植和養殖業。2014年農民人平純收入9961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

近年來,該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全村人民,齊心協力謀發展,集中精力搞建設,全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全村共硬化村級主幹道28公里,新修村組晴雨通車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設施8處;新建沼氣池150口;培育牲豬規模養殖戶4戶、山羊規模養殖戶3戶、特種養殖戶3戶(其中,大鯢養殖戶1戶、山雞養殖戶1戶、鴿子養殖戶1戶);發展核桃700畝、高山無公害蔬菜200畝。

由於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資源匱乏,該村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該村有村級債務43萬元,現有貧困戶171戶333人,其中低保戶65戶,五保戶 14戶。飲水困難207戶,土坯房412戶,危房382戶,一個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戶未通寬頻網,是全區26個特困村之一。

二、致貧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貧原因

一是村域經濟基礎薄弱。村內無集體企業,2014年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債務化解難,造血功能差。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資訊不暢,農民仍用傳統方式耕作,自給自足,經濟發展不成規模,產業結構調整比較緩慢。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道路交通條件差。供電網路老化,村內1/3的農戶用電不達標。手機訊號沒有覆蓋全村,只有少數農戶安裝寬頻網,村民對外聯絡極不方便。全村80%農戶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貧困戶致貧原因

貧困戶致貧原因很多,集中表現在因病、因殘、因災、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缺智力、供養子女讀書、老齡化、兒孫不供養等。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因病致貧是主因。在調查中瞭解到,黃馬河村貧困戶171戶,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142戶,佔貧困戶的83%;缺勞力12戶,佔貧困戶的. 7%。比如,黃馬河村五組的常昌貴,患有癲癇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殘疾人,兒子讀七年級,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二是觀念落後是根源。調查發現,貧困戶絕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無勞動,又無技術,缺乏幹事創業的激情,觀念比較傳統、保守,守攤子的思想比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誘因。在農村,大病救助、災害救助、農村低保、養老服務等社會保障嚴重不足,標準不高,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因病因殘,極易返貧。

三、黃馬河村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統一思想認識。要召開村組幹部會、黨員代表會,武裝骨幹,統一思想,提高對精準扶貧工作的認識,克服專案爭取難、資金籌措難、群眾組織難、短期脫貧難等思想障礙,主動適應新常態,提高扶貧攻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要充分發動群眾,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投入到扶貧攻堅的熱潮中來。

二是要完善發展思路。根據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重新調整發展規劃。在產業上,積極探索發展高山蔬菜和特色養殖。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進一步優化方案,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減少浪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註重班子建設,村民素質的提高和各種軟環境建設。

三是要充分體現精準。要把工作重點放在一家一戶的脫貧上。根據對黃馬河村貧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會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個貧困戶有飯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謀劃專案。中央發出精準扶貧的號召後,各級將會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爭取更多的專案、資金,就要認真謀劃專案,並做好專案的前期準備,力爭有較多的專案落地,併產生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護生態環境。黃馬河村自然環境優美,生態植被良好,在產業發展、專案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資源環境的破壞,著力打造天藍地綠、山青水淨、房靚物豐、人和家興的秀美風光,為夷陵區保留一方淨土,為子孫後代留下發展空間。

扶貧日記調研篇四:

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委關於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總體部署,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根據xx黨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對xx村村情進行了實際調研。為了掌握村裡在組織建設、農民思想狀況和文化程度、村集體經濟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我採取與村幹部座談會、實地考察、走訪農戶等形式,深入開展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況

xx村位於xx東部川區,全村共有5社135戶540口人,其中貧困戶44戶,五保戶2戶,貧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積3685.43畝,其中川地 1528.62畝,山地2156.83畝,人均耕地6.82畝(川地2.83畝、山地3.99畝)。該村地處靈新路沿線,距離街道約2公里,位於達溪河川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滯後,生產生活條件極為不便。

1、村組織建設情況

xx村“兩委”班子成員共8人,其中村黨支部書記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黨支部副書記1人,委員8人,計生專幹1人,平均年齡45歲;文化程度:大學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國中文化6人。全村黨員人數共有43人, 其中流動黨員10人,其中困難黨員6人。村的黨組織及村的行政管理組織基本健全,能夠正常開展黨組織活動及村務管理工作。

2、勞動力資源狀況

全村共有勞動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勞動力中國小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務工者53人,42人從事建築行業,11人從事服務業,年人均收入1.8萬元。留守勞動力基本從事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養殖業效率下滑。

3、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全村以種植業、勞務輸出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豆類、小麥、玉麥等作物,飼養牛、生豬、家禽等。近年來,由於黨的政策好,落實到位,加之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該村在基礎設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線電視,自來水入戶率達到30%以上,有四社已經通了硬化路面,醫療衛生室1所,村級活動室1所。 2014年底,xx村種植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54%;養殖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19.4%;二三產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26.5%。從產業比重看,xx 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種植業。而外出務工人員及從事二、三產業者,養殖業者偏少,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經濟總量偏小,貧困面較大。

種植業:xx村種植業主要以玉米等經濟作物為主,年均種植玉米2360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的83%。另種植少量小麥、豆類、蔬菜約477畝。

草畜產業: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欄112頭,戶均0.8頭;羊存欄240只,戶均1.7只;豬存欄30頭。

4、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全村5個社133戶通電;由於該村自然條件所限,群眾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飲水池,全村於2014年兩社接通自來水;通訊裝置基本普及,全村現有固定電話 12部,移動手機150部;“村村響”工程覆蓋全村;全村尚有純窖洞住戶8戶,21人,22孔;有房有窯洞戶36戶,132人,房屋間數130間,窯洞 37孔;純土木結構房屋戶數34戶,130人,194間;純磚混結構房屋戶數15戶,72人,104間;樓房戶數1戶,1人,四間;彩鋼房戶數2戶,6 人,4間。

5、公共服務設施

村部建築面積七間105平方米;目前村級衛生所、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基本齊全。

貧困現狀:(2014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3826元的貧困戶44戶,涉及人口168人,貧困面居全鄉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農戶有32戶 116人,社會保障水平遠不能達到群眾的期望值。全村現有60歲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每人每年可領取養老金660元。)

6、計劃生育工作情況:全村計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齡婦女89人,其中無孩6人,一孩40人,獨生子女戶3戶,二孩44人,二女戶10戶,多孩12人。落實節育措施89人,其中放環31人,結紮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xx村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該村以種植業和養殖業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但由於自然條件所限,山地、臺地、陡坡地居多,機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質差,水土流失嚴重,廣種薄收的現象比較突出,玉米畝產量約500公斤左右,小麥畝產量不超過220公斤,種植業經濟效益微薄。群眾養牛多為耕役用,黃牛品質差,黃牛養殖以散養居多,飼養方式比較粗放,年出欄量偏少,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及不明顯。

二是由於該村地處偏僻,全村總戶數僅為133戶,並且人戶分離戶居多,人口稀少,專案建設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因資金短缺、條件太差而長期停滯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為土路,且溝壑縱橫,溪流蜿蜒曲折,地形複雜,遇陰雨天氣群眾出行困難,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災害度較差。

三是由於該村位於偏僻山區,環境封閉,對外交流機會少,信化工程難以落實,群眾思想保守,安於現狀,脫貧致富的慾望不強,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差,青壯年國小文化程度者佔80%;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術,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村域經濟的健康向前發展。隨著近年來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深入實施,以及我鄉牛產業發展的進一步推進,少部分農戶已通過發展養牛業自力更生,提高了生產生活水平,實現了脫貧致富。但大部分群眾目前家庭經濟狀況需要進一步改善。水自然災害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障礙,突發性暴雨和洪水給群眾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姚家灣社全社有純山地530畝,全社有5戶25口人全住半山腰,飲水、生產、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實難以發展,水土流失浪費資源,人口素質越來越差,如不移民,難以發展。

(二)發展前景和優勢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條件,提升牛產業。根據該村實際,重點應抓好溫棚牛舍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達到戶戶養牛,鄉村道路硬化建設、群眾文化活動設施建設,從基本面對群眾生活生產現狀進行加固和提升,從而為脫貧致富打好堅實的基礎。一要提倡和推廣溫棚養牛,真正做到科學養牛,全面提升經濟效益。二要加強村內道路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內道路建設和外界交通連線建設,促使村內有能力,有資源的農戶大力發展運輸業,拓寬家庭收入來源。三要加強村衛生所、文化書屋建設,通過配備必須的醫療裝置和藥品,選用德才兼併的村醫,配備專業的農業技能書籍、配備全面的資訊傳播裝置,實現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醫治,知識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學習,資訊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過上述措施的落實,真正達到改善該村農戶生存環境,降低生產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發展養牛業,增加群眾經濟收入,實現脫貧致富。雖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牛產業在該村農戶經濟收入中已經佔有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實有5社23戶養牛,牛存欄112頭,其中基礎母牛98頭,能繁母牛87頭,依然處於“原始”階段;出售依然單靠上門販子拉運,農戶對周邊市場無掌握。因此,要在省、市、縣、鄉支農惠農政策的引導下,按照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思路,精心組織,科學規劃,建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建立完善銷售網路。確保產出、銷好、收益。同時,要充分利用農閒時機組織村內部分群眾外出考察效益養殖學習,解放思想,轉變思路,實現規模養殖。

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戶整體素質,實現小康生活。一要推進基層組織建設,深化“和諧五星”創評活動。將“五星”戶逐步將其培養成入黨的積極分子,進一步壯大村級黨員隊伍。同時加大對村上幹部和農村黨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規、致富資訊等知識。要持之以恆的把培訓農戶、提高素質作為治本之策,著力增強農民的致富本領,把簡單的“需輸血”變為“能造血”。二要通過談心、交友等方式,向農戶講解知識的重要性和讀書學習的必要性,使農戶轉變觀念,重視學校教育,從長遠上提高農戶家庭整體素質,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長期改善打好基礎。三要加大種植業、養殖業等各行業實用技術知識的培訓,為農戶發展多種增收產業、擴大就業渠道提供智力支撐。

TAGS:調研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