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日記

才智咖 人氣:1.51W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還有很多人處於貧困的狀態,下面為大家蒐集我的扶貧日記,歡迎閱讀,寫你會喜歡!

我的扶貧日記

我的扶貧日記一

8月27日 星期四 陰天

一大早,大家集中在村委會辦公室,繼續精準扶貧資料錄入。大家還展開了錄入競賽,最後還是市保密局的高梅玲科長技高一籌,以錄入45份調查表的成績,摘得桂冠!獎品就是——長茂司村一組的資訊錄入任務!在昨天錄入七組31份貧困戶資料的基礎上,不到12點我也把七組39個貧困戶的資訊全部錄入完成,還甄別篩查出兩戶重複資訊,完成任務後,主動請纓又接下了三組貧困戶資訊錄入任務,大家全力開動,都想早日把資訊全部規範化、資料化,午飯還是在村書記的催促下,才簡單地吃了兩口,不到下午2點,又都坐在電腦前繼續工作,在資訊錄入的過程中,大家發現農戶收支情況調查表,收入項多於支出項,支出項多集中在生產支出上面,而醫療、學費和人情往來,在調查表上卻並沒有反應,恰恰這幾項是農村家庭較大的開支和付出,有待以後表格完善改進。

在進行資料錄入的時候,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以前幾名修路的村民來村委會結算工錢,因為工程量和人工費的計算方式不同,引起了爭議,村書記和村左主任,耐心算細賬,以親臨修路現場的底氣擺事實、說道理、算人工、測土方、守規矩、講人情,既有堅持原則的寸步不讓,也有推心置腹的交心談心,在理性分析和感性交流後,幾位修路村民終於笑逐顏開,得到了滿意結果,結算了應得的工錢。我們工作隊不禁為兩位村幹部暗樹大拇指,別看村書記平時笑呵呵,萬事好商量;村左主任往常似家人,稱兄又道弟,該堅持原則時還真不含糊!暨堅守了底線又不激化矛盾,還能得到皆大歡喜的結果,這種功夫不是紙上談兵得來,也不是坐在辦公室喝茶聊天憑空生出,而是真正的與基層群眾站在一塊、幹在一起、想在一處才能修煉成功,這不正是“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最好體現和深刻踐行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長茂司村不僅能得到土蜂毫不留情的饋贈,也能學到為民謀利益、辦實事的真功!真是不虛此行、不負年華。

今天網路出了問題,精準扶貧日誌只能明日放在空間裡與大家分享,明日爭取把精準扶貧資料錄入工作全部初步完成,為後期糾錯、歸檔節省時間。

我的扶貧日記二

10月13日 星期二 晴

這幾天天公很作美,每天都是藍天白雲。我們駐水田壩良鬥河村工作隊的3名隊員利用這幾日的好天氣,按照各自單位的結對情況,又分別對貧困戶進行了入戶走訪。這次不同於之前的走訪,前一次的走訪,主要是對貧困戶的家庭基本情況和致貧原因的瞭解掌握,而這次更側重於貧困戶自己的脫貧規劃以及徵求對我們工作隊前期駐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隊長楊平福和隊員汪濱的走訪戶在3組和4組,我的在2組,村裡的組級路未硬化,路況很糟,我們只能靠步行。說是步行,其實就是上坡下坡,或者在山林中穿梭,我笑著說:“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2組大部分在海拔600米以下,適宜發展柑桔,這裡以前也曾發展過,但因農戶們不懂技術,又沒有加強管理,基本沒有收益。這次水田壩鄉政府專門為該村制定了柑桔發展規劃,免費提供苗木、肥料和技術指導。本月剛組織了一次柑桔栽培技術的現場會,現在又是移栽苗木的最後時間,農戶負責挖“窩子”,政府免費發放樹苗和肥料。這麼好的政策,鄉親們積極性很高,70多歲的老人都在地裡忙碌著。種好柑桔,發展主導產業,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

幾天下來,在我走訪的貧困戶中,有的對未來充滿希望,有的卻顯得有些迷惘。我深深懂得鄉親們因為貧困帶給他們的無奈與無能為力。交通不便,產業發展薄弱,年輕人不得不選擇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年老和體弱的人。我一邊給鄉親們宣傳現在開展精準扶貧的好政策,一邊幫他們樹立信心,鼓勵他們抓住現在的好時機,不要自我放棄。每個人都有過上好日子的權利,對他們而言,“好日子”靠的是好政策和他們勤勞的雙手,還有脫貧致富的堅定信念。

鄉村裡的夜晚似乎來的比城市的要早,寫到這裡,抬頭一看,天已披上了黑色的薄紗,一天又結束了。來這裡的這段時間,除了會牽掛家裡2歲多的兒子,我已習慣了這裡的寂靜。作為一名母親,或許我是不稱職的,但是我希望通過我們這些“扶貧人”做的一點工作,能讓這裡更多的孩子在不久的將來和城裡的孩子一樣享受到好的教育和生活。

我的扶貧日記三

12月21日 星期一 陰天有雨

今天,我到大槽村去看精準扶貧工作分配給我包扶的3個貧困戶,他們住在高橋鄉大槽村的深山中,這裡是高橋鄉東部邊緣,190戶531人散居在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去年人平純收入只有4686元,是省定特困村,車行近兩個小時才到村裡。

在村黨支部書記董蓓蕾的帶領下,我首先來到李興明家,他家有三間大瓦房和一排附屬房,收拾得乾淨整潔。83歲的母親長年癱瘓在床,兩個女兒都外嫁且在外打工,妻子身體不好,家裡種了2.6畝玉米、1畝油菜、6畝核桃,餵了4頭豬。我樓上樓下轉了一遍,發現儲存了很多玉米,圈裡還有2頭年豬、1頭母豬,可以看出是個勤勞之家,只是傳統種植收益低,再加上母親長年病,把這個家拖到了貧困線下。

“村裡適合發展什麼產業?”我問董蓓蕾。因為貧困戶產業發展一定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依靠合作社的帶動,單打獨鬥是很難成氣候的。

“目前村裡有藥材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丹蔘、前胡的還比較多,收益都還可以。”董蓓蕾說。

根據李興明的情況,我們共同商定,決定2016年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讓他種植2畝丹蔘,興建一個食用菌大棚,再把生豬養殖好。因為根據縣裡出臺的產業扶持政策,對新發展食用菌的貧困戶,將補助5000元建一個食用菌大棚,由合作社負責制袋、技術指導、產品收購,每袋有3元補助,最多可補貼3000袋。藥材按“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每畝一次性扶持種苗費300元,肥料2包。這樣一算賬,光食用菌就可獲得1.4萬元的補貼,每袋只按5塊錢收益,就有1.5萬元收入,兩畝藥材也可收益5000元以上,僅這兩項就有2萬塊錢的收入了。李興明擔心藥材種植和食用菌技術,又怕勞動力不夠,我將這些疑慮都一一為他化解後,他才放心。

隨後,我們來到姜學元家中,他今年61歲,因妻子剛剛離世,兒子在宜昌打工,他一人在家操持農活,家庭收入以種植的'5畝多玉米和土豆為主。我向他宣傳了縣裡出臺的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姜學元有很強的發展食用菌和藥材的念頭,我當即和他到田裡共同選址,決定發展和李興明同樣的規模。

而到村民劉立香家,我更多的是心酸,劉立香一家3口,老兩口年老殘疾又多病,根本沒有勞動能力,40歲的兒子劉志平至今未婚。我鼓勵劉立香一家要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有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就一定能戰勝眼前的困難。我和村幹部一起,為劉立香一家落實了2畝藥材和一個食用菌大棚的計劃,只需付出很少的勞動力,就會有較高的收益了。

通過前幾年全縣實施的“五大惠民工程”,村裡的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只是這些戶因種種原因,沒能脫貧致富,通過制訂脫貧計劃,我還是很有信心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脫貧。

隨後,我在村幹部家召開了市縣駐村工作隊、鄉、村主職幹部碰頭會,聽取了鄉、村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的彙報,瞭解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中藥材產業發展情況。當了解種植前胡不僅管理簡單,而且當年可以收益,畝平不低於2500元,比種丹蔘強,我當即要求董蓓蕾將3戶藥材品種調整為前胡。

就彙報的情況看,我感覺到精準脫貧任重而道遠,我要求參會的幹部們必須懷著對人民深厚的感情去扶貧,在產業培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搬遷安置到戶、政策兜底等重點工作環節上抓好落實,進一步細化方案措施。村組幹部要摸清村情,根據困難戶的不同發展意願,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落實相關幫扶政策,扶持有能力的產業帶頭人帶領貧困群眾共同發展產業,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早日實現同步全面小康。

會議結束時已是夜幕降臨,濃霧鎖深山,但道路依稀可見。我堅信這次縣委、縣政府本級財政投入2億多元實施精準脫貧,一定能幫助這些農民兄弟擺脫貧困,奔向美好的明天。雖征途漫漫,但信心滿懷。

TAGS: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