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廣西改善民生與社會建設的思考

才智咖 人氣:2.41W

[論文摘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廣西是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民生與社會建設問題呈現出新的狀況,要深入分析改善民生面臨的新問題,充分發揮社會建設的功能,搞好社會建設的重點工程,進一步推進民生的改善與社會的和諧。

談廣西改善民生與社會建設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改善民生;和諧社會;社會建設
  
  一、新時期廣西民族地區的民生問題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西南部接壤越南連東盟,是以壯族為主體,有12個民族聚集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是一個農業經濟佔較大比重、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居於中下水平。在新的社會轉型時期,廣西正在經歷著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社會結構轉型步伐加快,原有的民生問題呈現出新的狀況。
  
  (一)民族地區的社會結構不合理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中各種社會要素、各個社會地位之間相互關係的制度化或模式化體系。社會結構由人口結構、城鄉結構、階層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等組成。社會結構是否合理,對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廣西的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結構存在著諸多不合理的因素。
  1.人口結構不合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結構不合理集中體現在年齡結構嚴重失調。城市化的推進,促使更大規模人口流人城市,其中大部分是中青年人,老人、兒童等留在農村,原有的家庭結構、養老模式、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由此造成了養老、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在少數民族落後的交通、較低的收入水平等因素影響下更突出,與原有的民生問題交織在一起,對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構成潛在的危脅。
  2.家庭結構形式化。廣西民族地區的家庭結構、結構模式及其社會整合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家庭規模小型化;--是家庭型別多樣化;三是家庭功能變化。隨著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傳統的家庭結構已發生改變,單親家庭、殘缺家庭、空巢家庭等逐漸增多,致使傳統的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和聯合家庭流於形式,原先由家庭承擔的親子教育、養育老人等功能逐漸推向社會。
  3.就業結構不穩定。廣西的就業結構正在發生顯著改變,表現為勞動力在產業、行業、崗位等方面的配置變化,但是民族地區的就業結構不穩定。少數民族地區的絕大部分人從事第一產業,在流入城市、沿海發達地區等地後,所從事的第二產業,大多為簡單、重複性工作,技術含量不高;所從事的第三產業,屬低端服務性工作,收入水平徘徊不前。還出現從第二、三產業轉向第一產業的逆流現象。
  4.階層結構不合理。社會結構的核心是社會階層結構。一般認為較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是“兩頭小、中間大”,即中等收入者佔大多數、較低收入者和較高收入者佔少數的橄欖型社會結構。中等收入階層成為社會的主體,各社會要素佈局合理、發展均衡是合理的社會結構的重要體現。在廣西,尤其是各個民族自治縣,大部分是農業人口,收入水平較低,仍有不少家庭年收入不足千元。曾經流行過一種說法,那就是廣西“老、少、邊、山”都姓“窮”。在桂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仍有不少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他們生活在大石山區和邊遠地區,或缺土缺水,或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十分惡劣。改革開放後,廣西一些邊境民族地區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由於地理、長期戰爭等歷史原因,經濟水平一直較低,貧困面大。總的說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人從事第一產業,收入低,處於社會的底層。即使少數民族人口不斷向城市湧入,但大多仍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平均收入水平較低。整個社會階層結構是低收入者佔絕大多數、中等收入者佔極少數人的倒丁字型結構。這是個極不合理的階層結構。社會結構具有相對穩定性,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的階層結構需要長期努力。但在近期內提高低收入水平、扶持特困家庭,或者說進行民生改善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
  
  (二)民族地區的社會流動不順暢
  社會結構的調整要通過社會流動來實現。社會流動是人們在社會關係空間中從一個位置向另一位置的移動,它包括地理空間的流動和職業地位的改變。廣西喀斯特岩溶地區,具有獨特的地質地理環境,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峰叢連綿,峽谷深切,岩石成堆,乾旱缺水,可耕地少;有的是荒山荒坡,土地貧瘠。全區石山面積8.29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2.6%。加之資金缺乏,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商品流通不暢,少數民族農民處於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未能融入競爭開放的市場經濟中。經過幾次基礎設施大會戰、村村通工程,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不少居住偏遠、地處山腰的民族村仍沒有通公路、水泥路。這些都給少數民族對外流動造成阻礙。從流動的情況來看,少數民族的社會流動一般表現為水平流動,即簡單地由農業轉向工業、服務業。由於語言、教育水平、戶籍身份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垂直流動性並不強,向上流動的機會並不多,這表現在少數民族在城市裡仍從事簡單的重複性的勞動,社會地位並沒有得到改變。一旦因公受傷、因公致殘,喪失勞動力之後返鄉,社會流動便中止。
  
  (三)民族地區的社會保障不健全
  社會保障是保證社會成員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底線。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除了仍存在與全國其他貧困地區同樣的吃飯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還存在著飲水難、行路難、看電視難、通電話難等問題。一些工程如新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險等仍處在試點工作階段,在不少民族地區並沒有推廣、普及。民族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健全,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四)民族地區的社會心理不適應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深刻轉變,不可避免地帶來社會的震盪和矛盾。廣西是唯一沿海的西部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在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北部灣經濟區、打造經濟新高地和發展新一極中,廣西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區域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劇了少數民族的流動,各種文化得到更大範圍的交流、融合,這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少數民族心理的變化、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衝突。長期的山居生活、半自給自足生活,給部分人造成甘於偏居一隅、與外世無爭的心理慣勢,缺乏商品意識和創新意識。面對較落後的經濟文化水平,少數民族在與外界進行較全面、深入的交流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的文化自卑感。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的居民收入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與全國的差距持續擴大;不同的民族地區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也在持續擴大。發展差距持續拉大容易在民族之間形成隔閡,對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產生影響,甚至會引起少數民族的失落感和相對被剝奪感。

TAGS:廣西 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