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論文

才智咖 人氣:2.7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媒體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媒體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論文

【摘要】在漢語言教學中藉助新媒體資源不僅能夠適應漢語言教學的目標,同時也與漢語言教學本身的廣延性特徵相符合。但是,新媒體的到來本身也對漢語言教學造成了衝擊,影響到漢語言教學中的語言環境、語言應用和語言作用,在此背景下,漢語言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思維,有效應用新媒體手段,引導學生培養辯證意識、網路實踐能力,並對漢語言教學本身進行適應性模式的探索,以此來確保漢語言教學本身的效應。

【關鍵詞】漢語言教學;新媒體;優化;適應性;

網際網路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本質上,新媒體相對於傳統媒體最大的變化在於媒介上的創新與應用,推動了原有線下圖書、報紙等媒介向網路媒介轉型,同時將原有的資料、文獻等資訊進行數字化轉化,實現一鍵搜尋、聚集呈現的效果。新媒體時代到來後,也對原有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產生了衝擊,成為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動力構成,能夠為大學生群體提供更加直觀與便捷的文學接觸方式,將漢語言文學的學科魅力進行多元呈現。同時,大學生群體作為潮流前沿的主力軍,其在與網路接觸的過程中,也進一步加強了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但是,就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來看,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高校對新媒體的應用相對較為狹隘,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影響到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優化。在此背景下,各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當充分藉助新媒體,將新媒體與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優勢相融合,促進自身教學適應性的提升。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藉助新媒體資源的適應體現

1、新媒體教學資源的多樣性與漢語言文學的廣延性。

新媒體本身依託著WEB2.0,在應用與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體現著網際網路本身的優勢,同時也有自身的特點。這種特點集中體現在能夠依託各個搜尋引擎,對碎片化的傳播資訊進行拼湊,並將網路範圍內的多樣資源進行整合,促進教學資源獲取的便利性,這也為漢語言教學提供了資源的支撐。同時,漢語言文學本身也有著廣延性,教學開展既需要依託傳統的教材,又需要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作品,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就與新媒體本身的資源多樣性相適應。

2、新媒體資源的可塑性與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目標性。

新媒體發展過程中不僅呈現出了資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特點,同時在這種特點的背後還隱藏著資源的可塑性,這主要體現在新媒體資源能夠按照一定的條件實施限制與歸類,從多元內容中生成具有共性的集合,從而塑造一個與教學相適應的資訊空間。新媒體的這種特色也與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目標性相適應,即漢語言文學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會根據教學內容、培養目標等形成總體的目標,在這種目標支撐下,可以通過提煉關鍵詞等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中進行定向資源的獲取和資源空間的搭建,為教學開展提供支援。

3、新媒體平臺的便捷性與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踐性。

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對文學的分析能力,同時也需要學生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也是漢語言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體現。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由於平臺本身的低門檻、易操作等特點,迅速集聚了各類使用者群體,而新的媒介也催生了使用者群體新的應用與需求,使用者出於盈利、社交等的需求,對漢語言文學本身進行了網路化的創造,這既影響到漢語言文學的應用規範,同時也以一種新的形式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在此情況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開展也能夠積極藉助新媒體平臺,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踐與應用進行延伸,引導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對“網路漢語言”的特點進行分析,並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寫作、分享等,積極參與到新媒體環境下文學共享的趨勢中,發揮一次寫作、多元點評、綜合促進的效果。

二、新媒體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發展的困境

1、網路流行語的衝擊。

網路流行語是新媒體本身的一種特色與標籤,這不僅體現著新環境下漢語言的新發展,同時體現著社會大眾對新媒體的積極參與。網路流行語所彰顯出的自身的特色與便捷性,同樣也是漢語言文學本身的多意性與創造性的一種體現,但是這種體現由於存在語言應用等的不規範,也對傳統漢語造成了衝擊。並且,新媒體與網路發展到現在,也編織起了自身的使用者網,而大學生群體正是這種使用者網的關鍵構成,這也使得網路流行語通過影響大學生群體,進而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產生衝擊。這種衝擊性主要體現在網路流行語應用不規範、不文明等問題,與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規範性產生衝突,從而對學生產生誤導,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

2、漢語言文學教學知識脫離現實生活。

在不斷更新與變動的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到了自身的應用性,這也進一步推動漢語言文學教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脫離,造成大學生群體對漢語言文學本身的關注度有所降低。同時,漢語言專業學生在與新媒體元素接觸的過程中,由於接觸的頻度較高,影響到學生本身的漢語言使用習慣,這就對教學本身造成了影響,導致學生在學習結束以後,缺乏相對應的語言使用環境,影響到漢語言專業學生的專業思維培養和專業應用能力提升。

3、漢語言文學受眾地位和作用的轉變。

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專業學生受眾地位和作用的轉變也影響了漢語言教學的發展。漢語言專業學生參與到新媒體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在社交等因素的作用下進行不自覺的線上轉移,呈現出線上社交、線上觀點發表的特點,由於漢語言專業學生本身在語言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在新媒體參與的過程中,能夠很快凸顯出自身的特色,贏得社交群體的關注,從而凸顯自身的新媒體地位。但是,這種受眾地位的'提升也對漢語言專業學生的實踐造成一定的影響,漢語言專業學生在網路社會中的參與與現實社會的參與形成鮮明的對比,線上下交流中容易產生自卑與恐懼,加上線上社交過程中採用的是語言文字,部分學生出現提筆忘字等問題,進一步影響到漢語言專業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優化建議

1、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網路流行語,加強漢語言文學的規範教學。

各個高校漢語言專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流行語進行辯證式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問題總結等,提升漢語言教學的規範性。本質上,網路流行語作為特定媒介背景下的語言,體現出新媒體環境下的語言特色,具有趣味性等語言特徵,並對學生的語言使用與應用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以網路流行語為切入點,尊重網路流行語,同時承認網路流行語的可取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能夠從漢語言專業出發,指出網路流行語中存在的不規範問題,並與學生進行積極談論,達到師生之間的共識,以此來引導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形成規範語言應用的意識,延續漢語言學生原有的文學風尚。

2、利用網路平臺調動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的積極性。

新媒體的發展本身也為漢語言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平臺支撐,如微信公眾號平臺、微博平臺等,教師如果能夠充分把握這些平臺的優勢,就能夠充分調動漢語言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積極引導漢語言專業學生進行寫作,並與學校校報、融媒體中心等平臺合作,刊登與傳播學生的優秀作品,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建立綜合性、多元化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

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專業學生的受眾地位有所變動,這就需要漢語言專業教師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綜合性和多元化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以確保整體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教師要能夠積極探索新媒體教學的方式,迎合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專業教學的要求,提升漢語言專業教學的適應性;另一方面,教師也要能夠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創新與調整,結合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在應用過程中的困境與特點,與學生進行探討,這樣不僅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應用意識。

四、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開展不僅需要積極創新,同時也需要進行有效分析和良性轉化,直面新媒體環境對漢語言文學教學帶來的衝擊,在應對衝擊過程中進行教學調整,以實現新媒體與漢語言教學的相輔相成。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支撐,能夠集中呈現多元性資源和目標性資源,並引導大學生群體對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應用與發展進行分析,為培養學生漢語言文學的規範應用意識和創新應用意識提供支援。

五、參考文獻

[1]王方釗.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實踐-評《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J].新聞與寫作,2020(06):116.

[2]芮瓊.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19(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