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行為對會計準則制訂的影響:以公益金為例

才智咖 人氣:9.95K
企業行為對會計準則制訂的影響:以公益金為例
企業行為對會計準則制訂的影響:以公益金為例 一、引言

  會計資訊市場是我國近年來乃至國際學術界備受關注的研究課題,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發生於各國證券市場上的會計資訊造假事件。在美國,安然、世通等事件的集中爆發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國,如PT紅光騙取上市資格,中儲股份虛假利潤、渤海集團虛假陳述等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對此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公司治理上出了問題,對於一些影響公司資訊生產或披露的有關規則問題則很少思考。其實,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是公司方面的原因。它們有的涉及到理念,有的涉及到具體規則的缺陷。在美國,安然事件已引起了美國各界對會計準則的反思,預計會引起美國會計準則導向的變革。
  從會計資訊市場的演進看,最初會計資訊生產是為了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和融資的需求,會計資訊轉變為主要滿足債權人(主要是銀行)對會計資訊的需求。到現在,會計資訊已演化到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會計準則的制訂也隨之演變為為利益相關者的投資決策提供資訊服務。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會計準則導向的演變是社會均衡其各方面利弊後的選擇。準則制訂時也須從各方可能的選擇來觀察其可能的實施結果。因而行為分析方法作為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被認為十分有效。然而從我國會計準則的制訂看,很少考慮企業行為對會計準則的可能影響,從而導致準則在功能上存在缺陷,這也是引發我國會計資訊失真、盈餘管理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文以公益金的會計處理及方法選擇為例,闡述企業行為對會計準則執行效果的影響。認為從企業行為角度考慮,會計準則的制訂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企業行為選擇的空間,企業行為導致的會計資訊的相關性,準則對相關者利益分配的影響。

  二、公益金會計處理:一個準則失效的例項

  (一)我國現行公益金會計處理方法
  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當年實現的淨利潤,在彌補虧損後,公司制企業按照稅後利潤的5%到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專門用於企業職工福利設施的支出,如職工宿舍、食堂、浴室、理髮室等公益性固定資產。公益金的會計處理必然與公益性固定資產核算相聯絡。
  從理論上講,企業實現的淨利潤屬於企業所有者所有,為企業所有者權益的一部分,從中提取的法定公益金也屬於企業所有者所有。企業使用這部分公益金之後,意味著可使用的公益金數額的減少。為了反映企業公益金的提取、使用和結餘情況,企業應當在“盈餘公積金”賬戶下單設“法定公益金”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企業在使用公益金購建固定資產時,一方面應登記形成的資產的價值,同時還應當將公益金使用的`數額從賬戶中轉出,轉為任意盈餘公積金,從而使公益金結餘的數額反映企業未來可使用的公益金數額。在公益性固定資產被處置時,將該資產購建的原始支出數額,從任意盈餘公積金中轉回到公益金賬戶。
  這是我國現行的會計處理方法。然而對這些特定固定資產的折舊處理與清理損益,我國會計準則卻沒有明確的規定。按我國固定資產準則,企業對於在使用的固定資產,必須計提折舊。因此現在大多數企業將此類固定資產的折舊也作為管理費用來處理,而清理損益則作為營業外收支處理。
  (二)公益金會計處理的企業行為分析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會計資訊的主要質量特徵也在發生變化。會計資訊的特徵轉向了“決策有用性”,於是相關性成為會計資訊的主流,而可靠性居其次。然而現行“公益金”所提供的資訊具有相關性特徵嗎?對此問題,讓我們從企業的行為選擇角度來觀察。在此將企業簡單地分為二類: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對於民營企業,不管是兩權合一還是兩權分離,其經理人的目標函式是自身效用最大化下的股東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受股東利益約束的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在處理股東與職工利益衝突中總是選擇維護股東利益。這種行為選擇模式將影響公益性固定資產的購置。公益性固定資產的購置有利於職工福利的提高,但卻降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民營企業的選擇更可能是根本不購置公益性固定資產,即使是已按規定足額計提了公益金。國有企業的情況稍微複雜一些,要看企業的管理者是否面臨著剛性的預算約束和任免機制。如果管理者面臨嚴格的利潤預算約束,並以此作為其是否繼任的考核指標,那麼其選擇如同民營企業。反之,則會盡量多地購置公益性固定資產,這符合國有企業職工和管理者的利益。國有企業一般有大量的非經營性固定資產中就是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