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創新型教學行動策略的探索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5.11K

新1輪基礎教育改革,將課程意識提高到了重要位置,強調課程是由教材、教師、學生與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1種生態系統。促進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以上各因素的相互協調以及不斷的完善,不能忽略了任何1個因素。國中生物課程也是如此,它不僅是文字課程、知識的載體,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生物學科儘管是1門自然科學,但新課程已由科學世界迴歸到了學生的生活世界,面向的是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面對新的挑戰,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反思教學行為、創新教學行動策略顯得相當重要,教師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還要指導學生主動的查詢資料,幫助學生在生活的世界中認識自然現象,理解和體驗科學的探究過程,學會與人合作、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要相信每1個學生都具有才能,把多元智慧帶入課堂,發揮學生應有的潛力。

教學中創新型教學行動策略的探索教育論文

1、開展前測調查,組建學生智慧小組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說過這樣1句話:“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1條原理的話,那麼就是我將1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1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1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教學的物件是學生,教學的主體也是學生,要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必須全面的瞭解學生,瞭解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已有基礎及興趣,明確學生同將要學習的內容之間的關係。近幾年來,我1直擔任初2的生物教學,在教學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問卷調查,如:對生物感興趣的學生有多少?為什麼感興趣?為什麼不感興趣?喜歡實驗嗎?你願意去收集資料嗎?喜歡看生物的電視及相關書籍嗎?等等,借鑑韋納(B. Weiner)的歸因理論,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科學的分析,結合加德納的多元智慧學說分析學生的優勢智慧,在前測調查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行為,改進教學方法,以便能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智慧優勢去學習和分享他們所知道的東西。1是利用他們特有的智慧優勢組建智慧小組(生物骨幹學習小組)和課堂學習小組,智慧小組主要有負責課前實驗探究,網路資料收集,角色扮演及展示等。2是在全面瞭解教材的基礎上,開展系統化備課,進行教學預評,依據學生先決技能選定學習具體目標,從明確提出希望學生達到的教學目標及學習具體目標開始,安排好幫助學生達成學習具體目標的各項活動,交代各智慧小組學前任務,使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先行者、引領者,有效的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

2、聯絡學生生活經驗,開展學生主講活動

新知識需要藉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強調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原有單1的、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梳理原有的生活經驗,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自我監控等元認知能力,把教師的“教”轉變為“導”,把學生的“學”轉化為主動的“講”。對照國中生物學科特點,許多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絡,加上每週課時不多,教師可以通過系統化備課,在每節課結束時把下節課的學習具體目標、學習方案告訴學生,使學生明確要做什麼?要怎麼做,特別是各小組明確任務分工,其他學生自主參與,鼓勵學生去主動了解生活世界中相關知識,收集資料、準備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好教學“分享”活動。

1、引導學生主動查詢比較熟悉的資料,如:家庭成員血型的調查,輸血的意義,不同專案運動員的體型分析,有趣的動物繁殖行為,《狼和鹿》的故事,家禽、家畜動物行為的描述等,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進行知識的“分享”活動,同時組織開展選派代表主講競賽活動。

2、充分利用好農村學生特有的社會生活經驗的優勢,豐富課堂教學。如:在學習植物的營養繁殖時,引導學生進1步向家長了解馬鈴薯、紅薯、甘蔗、大蒜的繁殖並帶實物在課堂上展示。在學習種子萌發時,提前讓學生去觀察瞭解蠶豆、菜豆、小麥等農作物的播種,鼓勵他們親身實踐,瞭解播種的方法、種子萌發的條件,找出它們間的異同加以分析,並把所獲得的知識在課堂上和同學1起分享。

課堂教學中教師暫時的“隱退”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再通過教師不斷的提問來幫助他們在知識傳遞過程中注意完整性、科學性,不斷提高他們的對知識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通過他們的行為進1步有效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挖掘學生智慧優勢,組織主題學習活動

生物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促進每1個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確立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位1體的課程目標,體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突破了過去以知識傳授為主的1元化目標的缺陷。要求教師轉變自身的形象,成為學習的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組織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要把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絡起來,把學生從課程領入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去,幫助學生將知識和技能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所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師中心”的做法,從學生的經驗考慮,開發學習活動的主題。結合科學現象(如生命現象、遺傳和變異的現象),社會現象(健康問題、環保問題),開展主題學習活動,充分的發掘每1個學生的智慧優勢,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開展環保主題學習活動,由教師結合教學目標總體設計,落實學生學習目標,各智慧小組分工完成5個篇章(新聞報道、調查彙報、SOS角色體驗、分析感悟、倡議行動)的才藝展示,鼓勵更多的學生大膽的展示自己的特長,使得學生在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同時,獲取了新知識。同時教師還應幫助他們1起向全校師生髮出倡議,把他們製作的優秀作品在學校櫥窗內進行展示,培養學生的榮譽感,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結合教材知識結構,合理開展科學探究

培養學生的科

學素養是生物新課程的目標之1,通過生物學的學習,使學生理解什麼是科學,瞭解科學現象對自己、對社會有什麼意義,進而明白為什麼要學好生物學,同時,使學生理解科學的過程主要是探究過程,理解前人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方法和經驗,瞭解並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將其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初步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去解決身邊發現的問題。

1、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善於去發現問題或直接以對話方式向學生提出1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為什麼不能暴飲暴食?”、“為什麼雙眼皮的父母生出單眼皮的子女?”、“菜青蟲是如何取食的?”等等,或某1個知識點,某個科學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思考解決問題方法,乃至設計實驗方案,激發學生主動的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2、在國中生物教學中常常會遇到1些探究實驗週期較長,需要經歷比較長的時間,有的實驗不是1堂課可以完成的,在接著進行第2課時教學時其實驗的結果根本無法得出,因此也常常會被有些老師或者放棄,或者用多媒體來替代,其實這都是有悖於新課程標準的。針對週期長的實驗,1可以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順序,如:第23章“模擬探究面板是1道保護屏障”的實驗在完成本節實驗課後,改上第25章《關注我們的家園》,其中也有1個實驗“模擬不同濃度的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也需要較長的週期,這樣正好可以交錯進行,在知識內容上也不衝突,還能進1步強化學生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2可以指導生物學習骨幹先來完成實驗探究,然後在課堂教學時由他們進行成果展示以及對實驗中發現的問題加以陳述,1起探討,有利於以後其他學生科學的、規範的完成探究活動,同時還增強了教學的真實性和直觀性。如:第1章“環境影響生物生存”中“探究水或光照對植物生存的影響”的實驗,通過他們提前實驗還發現了對教材中所提適量水進行重新量化定義,保證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其次,我還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轉化為骨幹學生的探究實驗,利用課餘時間指導他們完成探究,並鼓勵其大膽創新,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把成果和心得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1起分享,激發更多學生實驗探究的慾望。組織骨幹小組學生開展科學探究研討活動,對教材中的實驗方案進1步完善、設計,獲得了許多可行性的方案,如:“測定植物的蒸騰作用”中,增加對照組,用凡士林塗抹。“探究蚯蚓的運動”中硬紙板與玻璃作為變數的不合理性等,有效的提高他們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及知識的運用能力。

3、組織學生積極開展DIY活動,以面向學生全體為原則,使學生在DIY活動中進1步瞭解生物探究的1般步驟,在實踐中體驗探究的過程,啟發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多思考為什麼?怎麼做?引導學生1起探討改進方案,鼓勵學生求異、求新,使DIY活動過程真正成為1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如:生物的遺傳中的DIY活動----模擬人類後代性別決定的過程,以小紙片代替小球,從而在操作上更具簡便性,命名為“過家家,生孩子”遊戲,又使其更具趣味性,使學生廣泛參與,在活動中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的見解,尊重學生之間認知上的差異,加強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智慧優勢,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並加以科學的評價,把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表現,作為學習生物學評價的1個重要方面,構建發展性評價體系,開展好學生間互評活動和競賽活動,這樣才能保障好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的、持續的開展。“給我1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給學生1個創新的支點,1定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提高其綜合素質,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書目]:

1、李偉《新課程教學法》

2、傅道春、齊曉東《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

3、吳文信《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