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文學的論文範文

才智咖 人氣:2W

中國古代文學按時間分類,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古代文學史的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古代文學的論文範文

摘 要:王維是唐代詩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位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為意境的詩作更是詩中佳品。他善於通過對“空山”“空林”的描繪,勾勒出充滿禪意、永珍空靈的靜謐境界,點化出純明潔淨、幽靜淡雅、脫塵絕俗的詩歌意境。

關鍵詞:王維; 空山; 空林。

不論是陶潛還是孟浩然,歷朝歷代的詩人們對自然山水美的追求和吟詠一天也沒有停止過,乃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大小謝開創的自然山水詩風,一時間蔚為大觀。謝靈運偏重以重拙生澀的筆法,周流上下,對景物作繁複細緻的描繪; 謝朓則善於以清空簡淡之筆,描繪江南秀麗溫婉的風光[1].而受禪宗思想影響頗深的王維在經歷仕途坎坷和人生變故之後,內心逐漸歸於恬淡、超然,他的山水詩在繼承大、小謝的基礎上,從詩風到題材又有其自己的創新和發展,尤其是題材方面他以過人的藝術才華描摹過華山的雄偉壯麗、終南山的奇幽廣闊,展現了北方山川的綽約丰姿,也刻畫過南方水國的柔美溫和,蜀中山林的幽深繁茂,以及詩畫交融開闊爽朗的大漠風光。在他之前還沒有一個山水詩人能將內容如此豐富、色調如此清麗、心境如此透明、文筆如此清新、構圖如此精妙、意境如此飄渺的山水佳作留於筆端,令讀者去感受意在言外的雋永風神。在如此眾多的筆下風光中,王維對“空境”的描摹可以說達到了通透無礙的地步,尤其是對“空山”“空林”這些意象的捕捉[2].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自然與藝術媾和,結果乃在實際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個宇宙”,也就是說“空山”“空林”實質上是王維的另一個精神家園。而對於這種意象神來之筆般的描繪“惟在興致,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通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3],盡現一種澄澈空靈的詩境。“空山”“空林”源於禪佛思想,王維把自己對自然山水的審美眼光與宗教思想合二為一,將抽象的禪學概念、禪理、禪意通過具體的外在物質表現傳達出來,從而營造出一種靈動、空渺、清新之境。就如清人牟原相所說: “王摩詰詩如初祖達摩過江說法,又如翠竹得風,天然而笑。”王維以“空山”“空林”為意象的詩篇是其才情氣質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完美結合。

1 王維詩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山”

王維筆下的“空山”意象豐富多彩,讓讀者不禁讚美歎賞,空山禪意深遠,讓人內心產生無限的憧憬與嚮往,筆者將他筆下的“空山”分為以下三類:

1. 1 純明潔淨之空山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是一首描寫雨後空山景緻的詩篇,整首詩用詞煉字細膩清爽,令人回味無窮。詩人提筆便落下“空山”二字,自然使人聯想到死寂空無的山穹,可是讓人意外的是詩人筆下的空山,非但不空反而意趣橫生,豐富多彩,盡展一片純明潔淨之態。雨後空山清新如洗,花草夾雜著泥土和微雨的氣息,帶給人無比清新涼爽的感覺。皎潔的明月高掛在稀疏的松林間,淙淙的泉水在山澗的.山石上跳躍翻轉,帶給人和諧的動態美感。詩人用短短四句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純明潔淨的雨後空山風景圖。而後四句通過浣女歸家、漁舟返航等生活細節再次描摹了一幅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再如《山中》“山路元無雨,空翠溼衣人”.詩人行走在空翠的山中,雖然沒有下雨,但依舊能夠感受到山色的空明潔淨,因為山中的樹木蒼翠欲滴,帶給人濃濃的水氣感,彷佛自己已然置身於一片潔淨空明的翠霧之中,身心被水氣滋潤淘洗得纖塵不染。另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中也同樣描繪了雨後空山永珍如洗的清新圖景,“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空淨山壑一夜小雨過後,樹梢上的雨露淅淅瀝瀝滴落下來,清透中閃著光亮。

1. 2 幽靜淡雅之空山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小詩描寫的是一個靜謐的春山良夜,全詩抒寫了心與身的閒靜和空寂,重在寫靜。詩人在春山中落腳享受著難得的閒適和寧靜[4],因為環境清幽寂靜,更因為內心寧靜,詩人才能在這空曠的山澗中感覺到桂花的飄落,而能夠給我們嗅覺帶來享受的桂花香無疑為整個春夜抹上了一層淡雅之色。在這裡我們可以隱約看到禪宗思想的影子,《六祖壇經》中曾記載“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其所要傳達的思想實質是: 世界上萬事萬物本來就是空無一物的,真正空的應該是人們的內心,只有內心保持寧靜,沒有執念、沒有妄念,才能做到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萬事萬物,才能發現世間的美好,才能傾聽自己的心聲。這首詩的三、四句構思極其巧妙,用明月破雲而出驚醒山中棲鳥來側面烘托春山之幽靜。再如《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冬雪之夜,大雪滿山,周圍萬籟俱寂,一片素潔一片淡雅,雪花輕靈地飄舞而下,盡情地裝扮點綴著雪後空山。再看《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山穹退去蒼冷變得青翠可愛,潺潺的流水打破這即使臨風依舊可以聽到蟬鳴的幽靜空山,雖寫深秋之景卻無半點蒼涼之意,反而帶給人一種高雅清淡的文人情懷。

1. 3 深邃幽絕之空山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是輞川很有名的一處幽靜的景緻,古時文人墨客都曾對鹿柴有過描摹吟詠,但只有王維筆下的鹿柴能給人一份深邃幽絕、離世曠遠的象徵意味。在空曠悠遠的秋山裡,分明可以聽見若斷若續、若有若無的說話聲,可是說話的人在什麼地方,誰也沒看見。詩的前兩句很自然地營造了一種幽絕神祕的氛圍; 而詩的後兩句寫鹿柴人跡罕至,加上有深林密樹的遮擋,平日連陽光都很難投射進來,因而形成了厚厚的青苔,由此可以看出這座空山之深邃。還有王維的《過香積寺》: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寺廟總是帶給人莊嚴神聖的感覺,讀者的視野可以通過想象去穿越那一座座深邃的廟宇廟簷,而鐘聲入古寺恰恰又營造了一種無限幽絕的氛圍。同樣的詩境同樣的詩風在他《歸嵩山作》中也有體現: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雖然對嵩山的景緻並沒有細細描寫,但“迢遞”二字揭示了嵩山高遠的山勢,因此可以想見嵩山空曠高遠林木茂盛幽密是參禪悟道的絕好去處。總之,王維筆下的空山時而清新如洗,時而雅緻無聲,時而神祕深邃,既展示了高潔爽朗的精神世界,又流露了恬淡優雅的詩人心性。他對於空山的描摹沒有絲毫刻意的雕飾,可謂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空山不空”是他以空山為意境的詩歌最大的特徵。

2 王維詩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林”

“空山”是王維筆下的熟客,王維對空山的描摹信手拈來,細緻入微,而山中常有林木為伴,它作為點綴襯托空山的一部分,同樣也在王維筆下熠熠生輝。其詩作中的“空林”實質上是他表達歸隱山林之心的最直接最核心的意象,筆者把它歸成以下三類:

2. 1 空林之寂,體悟人世冷漠

《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文開頭就以“獨坐”二字營造了一個孤寂悽清的環境,詩人獨自坐在深暗悠遠的竹林裡,沒有人可以訴說,也沒有人可以傾聽,只能以彈琴鳴曲來排解胸中無限的苦悶。身處這重重幽暗的竹林深處,沒有人知道“我”的存在,我無依無靠孤獨寂寞,只有那知情知意的一輪明月,透過稀稀疏疏的竹影灑落在“我”身上,帶來慰藉和安撫。明月本是一自然物,是不通人情、不曉人性的,這看似無情的景物偏偏帶來了有情有義的安撫,暗自增添了一絲人情味,這種寫法反倒將世態炎涼、人情冷漠襯托得更加明顯。類似這種以空林之寂反襯人世冷漠的詩篇還有很多,諸如《早秋山中作》:“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這是詩人歸隱之後的真實生活: 一個人獨處在這空寂的山中,以前的門庭若市早已不再,現在留下的只有一扇木門,而且常年沒有人來叩響它,讓人身處其中不免感受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再如《山居即事》中王維也有相似的描寫: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幽空松林,鳥雀還巢,訪客稀少,令人寂寞孤獨。

2. 2 空林之蒙,參透人生無常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這首詩描繪了連日陰雨後農莊水霧瀰漫空濛飄渺的積雨圖景以及詩人自己的日常生活。詩人平日在山中“習靜”禪定打坐去領悟世界空幻的本質。而此詩中的“朝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意象,它是夏秋之交開的一種花,因為這種花朝開暮落所以古人經常以此象徵人生無常。我們聯絡王維的仕途經歷就不難推測出此時他的心情心境,“人生無常”這四個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其實,自從王維隱居之後,其內心對於人生無常的感慨在其他詩作中也可偶見一二。如《孟城坳》: “新家孟城坳,古木餘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王維在此重建別墅時,宋之問的別墅早已荒蕪,只剩下成片的古木衰柳。這首詩在今昔的時光交錯之下,傳達出詩人一種難以釋懷的茫然情緒,別墅昔日的繁華不再,今日“我”為宋之問悲哀,將來誰又會為“我”悲哀呢? 人生世事難料,今盛昔衰沒有定數,自己將來又安身何處呢? 詩人對人生無常的這份悲慨,對身心無所安置的這份茫然正是王維後期心境的真實寫照,這種心境在《辛夷塢》“紛紛開且落”一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人生就好比盛開的辛夷花,有美麗的綻放必定有歸於塵土的敗落,世事無常,沒有永恆之態。

2. 3 空林之悠,抒發隱士情懷

《早秋山中作》: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西守故籬。不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這首詩是王維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之時創作的,表達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首句便以“無才”自稱,因為自己無才不敢拖累盛明賢德的君主,還是解甲歸田,迴歸自然山水吧! 接著又舉出了尚平和陶潛歸隱的典故,表明他迫切歸隱山林的決心,但更多的應該是對這種閒雲野鶴生活的享受和對隱士生活的熱愛。王維晚年喜歡徜徉於山水清音中,喜歡過隱士般的生活,這在他的作品《酬張少府》中也深有體現: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晚年的王維在禪宗的指引下潛心悟道,遠離塵世,寄心寄身於空曠悠然的山林間,過著隱士般自在的生活[5].而《終南別業》中一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更是盡顯道家自然悠閒之態: 詩人在山間閒行,走到山澗溪水的盡頭,眼前似乎無路可行,於是索性坐下身來,看天邊的白雲漂浮而起,一切都是那樣放鬆自然。山間的流水白雲引發了詩人無盡的興致,這種自在灑脫正是道家自然而然、一切順其自然的精神旨趣。總之,王維詩歌中的“空林”常常用寂寞的情感烘托出世態炎涼,以朦朧的筆法領悟到世事無常,借悠然的情懷錶達出歸隱的決心,這實質上也是一種超乎常人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

王維筆下的“空山”“空林”雖然只是其詩“空境”的一部分,卻好似一幅靈動有生機有活力的山水風光圖,讓人總能從圖中發掘山水清音中的空靈之美,明淨而純潔; 能從圖中感受空寂山林中的優雅之美,靜謐而恬淡; 能從圖中體會意在言外的神祕之美,深邃而幽絕; 更加能夠從圖中看到唐朝社會的真實之美,令人嚮往憧憬,為之動容。王維的詩往往帶著生命的脈動,他將自己的詩心置於花鳥山水中,一絲一縷化為繞指柔,目光所到便會開出聖潔的蓮花。

參考文獻:

[1]劉寧。 王維孟浩然詩選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英德,郭常寶。 中國古代文學史[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張立文。 佛學與中國文化---“空境”[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

[4]姜光鬥。 論王維對閒靜空寂意境的描繪[J]. 鹽城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1) .

[5]李會詩。 最風流 醉唐詩[M].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