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品德課堂,提高教學實效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5W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品德課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在兒童現實的生活中逐步發展道德水平。”品德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範、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所以,我認為,只有拓展品德課堂,將學習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校外,從師生活動延伸到家長、社會人士共同參與的活動,才能突出品德課的生活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

拓展品德課堂,提高教學實效教育論文

一、課前拓展,從生活中積累材料

翻開品德課本,我們會發現教材每一課的板塊內容文字表述較少,如果課堂上拿著教材“照本宣科”一番,那麼只需半節課就可以結束了。可以說,沒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生活積累,品德課就成了“無源之水”,課堂教學將舉步維艱。因此,只有課前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接觸現實生活,通過資料蒐集、調查訪問、課前體驗等活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豐富感性材料,才能為課堂上的學習提供前提基礎。

在教學中,我採取的形式主要有:

1、個體活動。有的課文內容接觸實際生活範圍較小,課前讓學生單獨參與教學過程的準備,可以促進個體品德內化。在課堂上可結合課文教學組織學生交流調查情況。如《我們的生命》一課,課前我讓學生調查自己出生那天父母、爺爺奶奶是怎樣度過的,他們心情如何,請家長講講你在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或幾件事。在課堂交流時,學生就會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包含著家人的期望和心血。

2、小組活動。小組經常開展訪問、調查等活動,課上交流時,學生們就會積極踴躍、娓娓而談。如學習《安全的生活》,課前,我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通過訪問家人和鄰居、查閱報紙、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及通過網際網路等途徑,瞭解公共場所的安全隱患、發生過的傷害事故,並把圖片、採訪記錄、新聞報道帶到課堂。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從各個小組的交流中意識到公共安全需要每個人來維護。

3、集體參與。有的課文內容聯絡生活的面較廣,對於這樣的教學內容,要讓學生人人蔘與課前準備活動。如教學《秋天在哪裡》前,利用活動課的時間,我帶領全班同學觀察校園裡樹木、花草的變化,走出校園,觀察菜園、果園、田野的變化。課前,通過走一走、看一看的形式感受季節特徵,課堂中,再採取說一說、議一議、讚一讚的形式,學生就會充分體驗和感受秋天的樂趣、秋天的美。

二、課中拓展,在開放中體驗生活

1、開放教材,讓活動更貼近生活。例如《家鄉的變化》,教材中呈現了兩組圖:一組是低矮破舊的房子和新建的高樓,另一組是窄舊的公路與新建的立交橋——用這兩組圖片反映“家鄉”的變化。但書上明顯是表現某個城市裡的變化,既不能代表所有的城市,更不符合農村的實際。因此,我在這節課中完全不用書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調查自己的村莊,說說自己傢什麼時候由茅草屋搬進了磚瓦房,村裡的路什麼時候由“下雨兩腳泥,平時一身土”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事實證明,只有從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選取連結點,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生活世界,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有意義的.觀察、思考、體驗,才能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交流感悟,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2、開放課堂,讓課堂走進生活。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我們應該打破學校教室的框框,到大自然中去欣賞、觀察,到工廠、農村去參觀訪問,到社會上去調查瞭解。只要是教學活動的需要,哪裡都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課堂。例如《馬路不是遊戲場》這一課的教學,可以和當地交警大隊聯絡,和交警同志一起將學生帶出校園,到社會大課堂中去進行體驗。學生一邊走,交警同志一邊介紹沿途交通標誌的名稱、作用和意義以及在馬路上行走時該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識,要求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再將學生帶到最近最繁華的十字路口,讓學生觀察行人如何過馬路、怎樣行走才安全。回到課堂中,學生在彙報時很自然地聯絡到了剛才看見的情況和平時遇到的事情,在輕鬆愉快的體驗中學習到了交通規則,滿足了他們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能力。

三、課後拓展,在實踐中指導行為

1、延伸教學內容,在學習生活中實踐道德。對於學生而言,“知”並不難,難的是“行”的到位,因為這才是他們思想品德成熟的標誌。我在上《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讓學生通過例項明白了,在班集體中發現了問題,每個同學都有責任幫助解決,集體生活中的“閒事”我們都可以管。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每當遇到類似的問題,我都會讓學生參與進來,讓班級管理成為大家的事。通過實踐,學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為標準。

2、整合家庭社會資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不少的實踐活動需要在家長的協助下才能完成,家長是否重視直接影響到活動的效果。因此,品德教師要經常和家長聯絡,瞭解家庭德育情況,和家長成為朋友,以取得家長的支援和配合。我上完《花錢的學問》後,請父母帶上自己的孩子去一趟超市,並請父母按照文明購物和明白消費的要求給孩子打分。這樣,既能彌補學校教育鞭長莫及的遺憾,又提供了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的平臺。

品德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教科書不是唯一的教材,品德課教師也不是唯一的老師,唯有將40分鐘的課堂內涵延伸、外延拓展,才能使學生開闊視野、瞭解生活、深入社會、增強能力,促進學生品德的內化,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