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東西方詩歌中的“及時行樂”

才智咖 人氣:1.09W
論東西方詩歌中的“及時行樂”
作為文學中的一種主題以及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一種思想,“及時行樂”在其和 演變過程中與歐洲以及世界各個時期的思想思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也歷來受到西方 文學界的關注。T.S.艾略特認為:“及時行樂”主題是“歐洲文學中最偉大的傳統事物 之一”。(注:t,Selected Essays,New York:Harcourt,Brace,and World,Inc.,1960,p.253.)更有學者認為:“該主題廣泛流傳於所有的,確實是一個具有 普遍意義的概念,反映了人類世界的一個重要的的焦點。”(注:DianeHartunian,La Celestina: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Carpe Diem,Maryland:Scripta  Humanistica,1992,p.5.)可以說,“及時行樂”這一主題的內涵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 消極的處世態度,而是積極的哲理人生的具體反映,它甚至超出了文學的範圍,在人類 思想史上的人學與神學、現世主義與來世主義以及封建意識與人文主義思想的衝突中發 揮了應有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我們此處所論及的“及時行樂”,源自拉丁語“carpe diem”,通譯為“seizethe day”。該片語本是一箇中性片語。漢語中也有人將此直譯為:“捉住這一天”, 另有人譯為:“把握今天”、“珍惜時光”等等,甚至有人將此譯成“只爭朝夕”。作 為中性片語,翻譯過程中過份褒貶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譯的“及時行樂”雖然在含義方 面較為消極一些,有些貶意的成份,但哲學意味更濃一些,哲理性更強一些,實際上與 原文的思想意義還是比較吻合的,如《簡明文學術語辭典》對此的解釋是:
  Carpe diem:A theme,especially common in lyric poetry,that emphasizes thatlife is
short,time is fleeting,and that 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present  pleasures.(“及時行樂”:一種主題,在抒情詩中特別普遍,強調生命短暫,時光飛 逝,一個人應該最注重現實生活的樂趣。)
  “Carpe diem”最早出現於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的詩句中。我們從這一出處的上下文中 可以看出這一詞語的確切含義。賀拉斯在《頌歌·卷一·十一》(Odes I XI)中寫道:
聰明一些,斟滿酒盅,拋開長期的希望。
我在講述的此時此刻,生命也在不斷衰亡。
因此,及時行樂,不必為明天著想。(注:Horac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
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   
  雖說賀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這一術語,但他並不是最早表現這一思想的詩人。 實際上,這一主題思想的出現,要比賀拉斯的《頌歌》早得多。我們無法考證究竟這一 主題思想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作為古羅馬文學直接先驅的希 臘文學中,“及時行樂”主題就已經出現。如公元前3世紀的萊昂尼達斯(Leonidas)在 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現了這一主題:
應當明曉:你生來是個凡人,
鼓起勇氣,在歡宴中獲取快樂。
一旦死去,再也沒有你的任何享受。(注:ington,An Analysis of the
Carpe Diem Them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 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臘的其他抒情詩人薩福、阿爾凱奧斯,也著意描寫現世生活的樂趣,薩福在《哪 兒去了,甜的薔薇》一詩中,就寫下了“一旦逝去,永難挽回”的詩句。尤其是阿那克 裡翁在一些描寫人生樂趣和愛情以及頌酒的詩作中表現了強烈的“及時行樂”的思想。
  古羅馬詩人中,也有早於賀拉斯的詩人描寫了這一主題。如早於賀拉斯的古羅馬傑出 詩人卡圖魯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絲比亞》等詩歌作品中表現了人生無 常、生命短暫、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時空觀,因而不要顧忌任何流言蜚語,盡情享受 現世愛情的歡樂:
生活吧,我的蕾絲比亞,愛吧,
那些古板凳指責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