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中西方音樂的差異及中西方對音樂美學的觀點比較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W

摘要:中西方音樂地域、民族以及時代存在著差異, 使中國音樂美學與西方音樂美學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本文通過介紹中西方美學的本質以及從多個方面闡述中西方的差異對中西方美學的觀點進行比較。

闡述中西方音樂的差異及中西方對音樂美學的觀點比較論文

關鍵詞:中國音樂美學; 西方音樂美學; 差異; 比較;

儒道兩家提出的音樂美學思想, 為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源頭。儒家學派繼承了孔子關於音樂與自然的關係, 追求音樂與自然和諧統一, 以“真”和“自然”為重。中國音樂有一套自己的審美標準, 對中國音樂的塑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音樂含蓄, 追求意境, 以抒情為主, 以為意境深遠特徵, 以含蓄、淡泊、空靈為上品。美好的意境能夠給欣賞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回味無窮, 或能讓欣賞著感受到心靈的昇華。在西方存在著“自律論”和“他律論”兩大主流思想, 兩大思想追求不同, 但都成體系。

一、音樂美學的本質

(一) 音樂美學的本質

音樂美學是從音樂藝術總體的高度來研究音樂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的基礎理論學科。在繆天瑞的《音樂美學史概觀》一書中給音樂美學作了如下定義:音樂美學就是研究音樂的理解、音樂的感受、音樂的條件。在中國人與物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絡, 人與物兩者缺一不可, 關於美學方面的著論有“聲無哀樂論”和“物感說”。而在西方, 人要理解世界、把握世界要先認識世界, 在音樂美學上的著論為音樂“自律論”和“他律論”。

(二)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的差異

西方人在知識的追求上具有執著的特點, 當沒有創作靈感但又不得不完成作品時, 音樂自然會缺乏真情, 創作即趨於形式化。因此, 在西方音樂中, 技巧佔有很高的地位。

中國的音樂則重在隨心自由, 這是中國文化的優良特點。中國古代音樂注重感性, 樂感來了即可隨手操琴撫上一曲, 將感受表達的淋漓盡致。若樂感沒來, 也不必強迫自己。中國傳統音樂是在漫長的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當中自然形成的, 經過數代樂人傳承至今的音樂。正是在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指導下,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 中國傳統音樂形成了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 柔和委婉、細膩清淡的藝術風格。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的中國傳統音樂的狀態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美學思想。

二、中西方音樂美學的比較

(一) 美感特徵的比較

在中國, 古典美學藝術追求包含著虛實相生, 以虛實相生作為一種民族特色。由於中國文化特徵的致虛和求同, 在繪畫等藝術中體現著極好地效果。老子在《道德經》裡面提出來的“大音希聲”原本是比喻“道”, 後來演變成了音樂審美的問題。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想象來讀音樂, 為音樂的審美提供了空間。另外一種為音樂的審美提供空間的思想, 也是受“大音希聲”的影響, 即“聲無哀樂論”。“聲無哀樂”中“聲”是聽音樂的人的一種主觀的感受, 同樣的音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即“哀者聽其哀, 樂者聽其樂”。

而在西方, 音樂藝術注重表現現實, 他們認為音樂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有意義的實體, 所以西方音樂著重表現鮮明的特徵以及體現個性。西方的音樂思想重“實”不重“虛”, 音樂主題明確, 中國的音樂體現的則是一種意境。

(二) 審美心理的比較

審美是評判事物美醜的一個方法, 是人對事物的形象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 是一種心裡活動過程。好的音樂必定會引起審美者的共鳴, 體現出音樂所包含的價值。而在中國傳統音樂中, 美學關於音樂形式和內容的觀點表達的非常精彩。首先,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 旗幟鮮明的提出“德成而上, 藝成而下。”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 把德放在第一位。

西方的音樂美學認為音樂的美應該是一種客觀存在, 西方的文化精神則強調天人相分, 因此他們的美學思想重視理性, 強調現實。音樂美學也受到了哲學思想的影響, 從哲學的角度認識音樂美學藝術, 他們強調感性認識應該依賴於理性認識, 在音樂的創造中一味重視理性, 強調理性。

(三) 審美追求的比較

《中國音樂審美導論》中提及到:“在審美追求上, 中國音樂藝術以‘和’為理想, 尚虛無, 求空靈, 講韻味, 注重生命本體。”這與西方音樂審美特點形成鮮明的對比。“和”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 它是作為音樂審美的標準提出來的。所以標準提出的那天起, 這個標準就一直伴隨著我們音樂表演的實踐和音樂審美的實踐的活動。“和”可以理解為和平、和諧, 首先在音樂裡做到了和諧。中國傳統音樂思想中還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審美觀即“和合之美”, 整體性是“合和”審美思想的最大特點。

西方的音樂美學思想中, 強調理性、思辨, 求真;中國人講意境、講韻味, 講虛實相生, 所以, 在審美追求上中西方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四) 音樂的教化功能比較

在人類社會的音樂實踐中, 音樂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音樂的教化作用。“教化”可以理解為教育的感化作用, 音樂的教化作用即通過音樂使人的思想行為發生改變, 往好的方面發展。音樂可以教化民眾, 移風易俗。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化思想源遠流長, 流傳至今, 經久不衰。早在兩千多年前, 孔子就對音樂的教化作用進行實踐, 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體現著音樂的教化作用。音樂的教化功能得以彰顯, 正是因為實施“禮”。“禮”的思想對教育後代、傳承倫理道德思想、傳播文化知識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音樂在人的道德修養形成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能夠促使人格的完善發展。在西方, 音樂美學則欠缺其教化功能。

三、結語

總體而言, 中西方在音樂美學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中國音樂以音樂表達情感;在審美上注重和諧, 音樂的表現注重意境美。而在西方, 音樂美學在認知上強調理性, 注重認識世界的真相, 在審美上注重寫實, 追求作品的真實性。但中國和西方都在其原來的美學基礎上開始了相互欣賞, 相互借鑑雙方的優點, 彼此交流, 毫無疑問這是音樂美學發展的趨勢要求。

參考文獻

[1]劉名揚.淺談中西方音樂的審美差異[J].音樂探索, 2008, 01.

[2]彭小哲.從藝術歌曲看中西方音樂審美差異[J].學理論, 2011, 06.

[3]王珊.淺較中西方音樂的審美取向[J].北方音樂, 201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