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中西翻譯理論的差異性比較及其啟示

才智咖 人氣:2.67W

[論文關鍵詞]流派;中國傳統翻譯理論;西方當代翻譯理論;差異

論析中西翻譯理論的差異性比較及其啟示

[論文摘要]本文從中西方翻譯理論的差異性比較入手,從其差異性產生的原因、具體表現、差異性比較的意義、中國的對策和中國傳統譯論的繼承和發揚等五個方面進行差異性比較研究,明晰中西翻譯理論的各自側重和不同,借鑑西方翻譯理論的優點,有利於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

      翻譯作為不同之間人們交流溝通的工具,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有著悠久的。我國的翻譯事業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光輝燦爛歷史。一般認為,有歷史記載的中國翻譯始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經翻譯。而且自此之後,產生了四大翻譯高潮時期,併產生了許多傑出的翻譯家。西方最早的譯作是在公元前3世紀前後,72名猶太學者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翻譯了《聖經舊約》,即《七十子希臘文字聖經》。因此可以說,西方的翻譯活動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期間,西方的翻譯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六次高潮。隨著時間的發展,特別是到了近現代,西方的翻譯論理和流派日益科學化和系統化,處於領先的地位。

一、中西譯論差異的原因探究

中西翻譯的歷史同樣悠久,並都有著豐碩的成果,但是中國的傳統翻譯理論與西方的翻譯理論比較起來顯得相對滯後。本文對中國的傳統翻譯理論與西方的翻譯理論比較起來相對滯後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歷史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翻譯事業發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和進步。與此同時,中國從二戰結束後到改革開放前期這一段時間裡,翻譯事業乃至各項事業發展的大是封閉的`,是停滯不前的,這與同時期突飛猛進的西方翻譯是遠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開。

    其次,中國的思維方式也是造成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相對滯後的原因。中國人的傳統思維習慣重綜合,西方人的傳統思維習慣重分析。表現在翻譯理論上面,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大都是經驗式的,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觀感受。而西方的翻譯理論大多都是成理論體系的,體現了較強的科學主義精神。在當今重視科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時代,中國的傳統翻譯理論與西方翻譯理論相比自然顯得相對滯後。

    再者,從中西方不同的傳統和習俗來看,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習俗趨於保守,而西方自文藝復興以後則顯得開放、自由。中國人極端尊重傳統,這種思維定式使得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缺乏開拓性,失去了進步的動力。而西方所倡導的人文主義主張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翻譯活動深人到思想、、、宗教等各個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傑出的翻譯家和一系列優秀的翻譯作品。

二、中西譯論差異的具體表現

第一,中西方翻譯理論意識的差異。西方的理論研究有著很強的廣度和深度,是多維度、立體式發展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就出現了不同學派的翻譯理論,同一理論在不同地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操縱派、文化派、多元系統派則跟翻譯研究學派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翻譯理論,缺乏對事物進行科學論證和系統總結的習慣,談論翻譯標準僅限於隨感式、印象式的,由於這種學術傳統,加之中國人務實、重實踐、講究實用的,使得理論研究遠不如西方那麼具有理論性和系統性。

    第二,中西方翻譯理論基礎的不同。西方翻譯標準大多建立在某種理論或思想基礎之上,自覺的理論意識和科學傳統使得他們的譯論容易形成流派和體系。如紐馬克的標準屬於語言學派,奈達以資訊理論、符號學為理論基礎。而我國對翻譯標準的討論仍然缺乏系統的理論依據,近年來,情況有了改觀,但我國翻譯家所依據的理論基礎仍然大多是西方的翻譯理論。

    第三,中西方翻譯理論譯者的主體意識與客體意識。西方譯論強調客體意識,注重保持“物”(文字)“我”(譯者)之間的距離,注重對文字進行冷靜、客觀的解析。而中國傳統譯論強調譯者的主體意識,以“人”為出發點,重視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

    第四,中西方翻譯理論表述的含蓄性與明確性。西方翻譯理論以西方語言之間的翻譯為研究物件,在用來西方語言文字之間的翻譯時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並且嚴密,具有很強的明確性。中國傳統譯學理論的倡導者注重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意境,給予人們較大的聯想和領悟空間,但無法給翻譯實踐作出精確的規定,具有含蓄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