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2.78W

中西文化的差異普遍存在,民族個性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影響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檢視。

簡析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摘 要:語言翻譯不僅是對原文的重新排列編碼,有時要從文化的角度對原文進行詮釋,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本文試圖從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四個方面進行分類分析,結合例項探討翻譯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差異 語言 翻譯

1 思維方式的影響

1.1 順向與逆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觀察同一現象時,其角度和順序存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作為翻譯的人員需格外注意。最常見的如信箋地址的書寫,中文習慣從國家省份到市區街道,由大到小,而英文正好相反。再如表示方位,中文通常以“東西南北”為順序,而西方人習慣按禱告時劃十字的先後順序來表達,即clear divisions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usually called North, South, East, West. 因此中文的“東北”應譯為northeast才符合習慣。同樣,關於打折,漢語著眼於打折後的實際付款比率,如“九折”,而英語著眼於打掉的折扣,用ten percent discount表示;漢語說“自學”,強調學,而英語說“self-taught”, 強調教;漢語說“寒衣”,而英語卻說“warm clothes”。

1.2 求同與求異

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大一統”的思想,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長徑,古今之通義也”奠定了其根本的思想基礎,儒家的禮教,科舉的八股,經過多年來統治階級的倡導和時間的沉澱,形成統一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這體現到思維方式上,力求“異中求同”、“整齊”、“一刀切”、“隨大流”等等。而西方文化在民主、人權、獨立的氛圍中,多強調個體、創新、忌同和立異,認為批判不是為了廢除知識,而是開拓創新,增長知識。縱觀西方文明史,不同時期各流派、不同學術團體和思想體系並存。個體主義的影響使之形成不易苟同和挑戰權威,更喜各抒己見的個性。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正因如此,當外賓看到學校學生一律坐的整整齊齊,手統一放背後,教室鴉雀無聲時,甚是不解。再如,“隨便”兩字在點菜時頻頻出現,或是說“客隨主便”,對應的英語up to you。中國文化強調不要讓主人太為難,萬一我提的要求他做不到怎麼辦,考慮甚多。而西方文化則認為這沒有個性。例如,在告別晚宴上的講話一律是“風景很美麗,人們很友好,接待很熱情”。深知文化差異的翻譯靈機一動,將講話翻譯為“牛排能否煮爛一點;多數人不懂外文,能否將材料譯成中文;馬桶不習慣,最好是蹲坑”。結果這些建議被如獲至寶,過好久還表示感謝。

2 價值取向的影響

首先,對時間的看法不同。中國人崇尚悠久的歷史,在時間上採取過去取向。如“老”在中文中往往意味著資歷、經驗和權威。當表示尊敬時也習慣用“老”字,如王老,您老,老先生,老革命,薑是老的辣等。但對應的英語old 一詞在英語中含有失去競爭力和可能被淘汰的危險。所以,在翻譯中應注意避免使用。如表示上了年紀,可以說in one’s golden age, in one’s advanced age,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 a 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s. 公汽上老人專座應譯為courtesy seats.

其次,謙遜的程度。中國人習慣謙遜內斂,甚至自貶。如招待時常說“家常便飯,沒什麼菜”等等。西方人費解,也許心裡會問,十個冷盤,十個熱菜,為什麼還說沒有菜。既然菜不好,為什麼不把好菜端出來呢?換做他們,就會說“這是我們這裡最好的.菜”,如果是在家裡做客,就說“這是我夫人最拿手的菜”。同時,中文稱呼別人家為令尊、高堂,說自己家是鄙人、賤內、犬子,對於英語是一樣的,就是your father, your mother, I , my wife, my son 等等。

再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差異。中國人習慣將家庭視為內團體,其他人是外團體。在內團體中,自我與他人的距離很近。所以,表示感謝一類的話多用於外團體中。即使是非家庭成員,有時也會認為是“自己人”,做點事是應該的,說謝的話就太“見外”了。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心理距離要大一些,他們區分的是自己和其他人,包括家人在內。他們認為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要說thank you。就是夫婦兩人一起出去吃飯,也習慣各自付賬。這種潛移默化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反映在稱謂上。中文中的親屬稱謂數目遠多於英語,也更細化,還常用來稱呼非血緣關係的人。如孩子稱呼長輩為叔叔、爺爺等。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很好的溝通,可以拉近雙方距離,而西方人不會隨便用這些稱呼,會引起誤會。同樣,西方人忌諱談論年齡、婚姻、收入、小孩等,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他人無權干涉,而中國人習慣談論上述話題,反而認為是關心和親密。

另外,如何對待個人安全感的基礎也不盡相同。中國人往往習慣從社會關係中尋求安全感,首先在親屬和自己的社會圈子中尋找,再向外逐步擴充套件,形成互相依賴的特點。如常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大樹底下好乘涼”,“一個兄弟三個幫”,“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而西方文化強調獨立和靠自己。他們認可的英雄是“自我成功的人”(a self-made man)或“白手起家的人”(going from rages to riches)。英語諺語說“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自我是我們的核心”(Self is our center),“生活就是戰鬥”(Life is a battle)。這些諺語都告誡人們,只有靠自己,才能獲得成功和安全感。

3 宗教信仰的影響

宗教在西方歷史和思想文化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也反映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生活方式都有根深蒂固的影響。西方人多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而中國主信佛教、道教等。因此,中文講“佛光普照”,“佛祖留心中”,“萬信向佛”,而大量英語的習語出自聖經或希臘神話,如Helen of Troy(美人禍水),restless like Ulysses(勞頓不休),Achilles’s heel(唯一致命的弱點), Pandora’s box(大禍臨頭)。看到朋友打噴嚏會連忙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因為根據西方人的古老傳說,打噴嚏會噴出氣息,連魂魄都會一起跑掉,當然需要上帝保佑一命了。又如英國人常常會對拙於言辭的人說“You should have kissed the Blarney Stone”(你早該親一下布拉芮城的那塊石頭了)。原來在愛爾蘭的Blarney城有快怪石,據說只要在這石頭上親一下,笨嘴笨舌的人就會變得口齒伶俐。再如,當有人說“My ears are burning.”(我的兩耳發熱了)就表示有人在背後造謠。中文常說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能直接翻譯成“dragon, phoenix ”,因為“龍”和“鳳”在西方文化中是兩種妖怪,而要翻譯成“somebody”,即“人物”。可見,在這種情況下的翻譯,多半不能直譯,只能根據出處,儘量保留原文特點後,翻譯出其潛臺詞。

4 風俗習慣的影響

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對語言同樣有深遠的影響。中國人見面習慣以“吃了嗎?”“到哪去?”作為打招呼,有時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想獲取資訊,因此不能直譯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只需簡單地說“hello, hi ”就行了。曾有文章報道說,中方一位領導在與美國的老客戶見面時,一時忘記了對方國家的習俗,為了表示熱心和親切,馬上迎上去問:“你們去哪裡了?可把你們盼來了。”這句話如果照直譯,容易引起對方的誤解甚至反感,翻譯按照西方的習慣譯為“It’s a lovely day to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因為談論天氣這個中性話題,是西方人見面時的主要問候習慣,這樣就使雙方感到既自然又親切,同時又為談判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氣氛。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的差異普遍存在,民族個性不僅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還會隨著文化精華的不斷沉澱和社會歷史的日益進步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這會讓翻譯過程中遇到許多複雜的困難和新的問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除了要精通兩種語言外,還必須通曉兩種或多種文化,經過仔細分析,精心推敲,才能有效地處理好各種文化差異現象。

參考文獻

[1]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 劉季春.實用翻譯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4] 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第三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