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論語》中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才智咖 人氣:1.92W

今天,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本著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我們重新審視《論語》中所體現的先進的教育思想,仍會感到有當代教師學習、借鑑的地方。

淺談《論語》中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一、設立私學,有教無類

孔子以前,學在官府,但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學的,文化的傳播範圍是很有限的。孔子恐怕是創辦私立學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學生中大多出身貧賤。為什麼窮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學?因為孔子收費十分低廉。《述而》篇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脩,即乾肉,十條為束,束即十條幹肉。這是古代用來作為初次拜見的禮物,但這禮物是微不足道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衛靈公》),能面向所有學生,不分貧賤、地域,一視同仁。孔子設立私學而不以贏利為目的,又能平等地對待他的學生,有利於文化在下層人民中間的傳播。這一辦學指導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民辦私立學校的辦學者們學習的.。

 二、啟發式教學原則和寓教於樂思想

孔子教學不是單純的灌輸,他善於根據學生實際相機而發,注重引導學生去樂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創,至盡仍被視為經典之論。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等,都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樂學思想。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運用在他的教育實踐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顏淵就曾感慨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子罕》)。啟發式是樂學的前提,樂學是學習的最佳境界。孔子弟子能達到三千人之多,且賢者七十二,這與他的啟發式教學原則和樂學思想有著直接的關係。再反省當代許多人奉為法寶的苦學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應該從孔子身上學到點什麼?

 三、因材施教的原則

孔子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他也確實是這樣實踐的。《顏淵》篇中記載了顏淵、仲弓、司馬牛三人問仁,而孔子針對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學識,便有三種回答。在《先進》篇中,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話回答他們,公西華提出疑問,孔子說道: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學中看物件,有的放矢,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種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孔夫子的確了不得!

 四、終身學習的觀念

許多人認為,終身學習的觀念是舶來品,是開放後才傳入我國的一種學習理念上的革命。其實,《論語》中的很多記錄都體現了這一思想。《里仁》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述而》篇中的學而不厭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有一次,孔子站立於黃河岸邊,看到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河水時,由衷地發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的感嘆。而且,即使他經常處於清貧,甚至飢餓之中,也毫不悲觀,仍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而堅持不懈。從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等記述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超然脫俗、求知若渴的聖賢就站在我們面前。對於好學的弟子顏回他更是大加讚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現在,時代變了,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更快。據研究,一個人工作一生所運用的知識,只有20%左右是在工作前的學校裡獲得的。如果不能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一個教育工作者決不可能搞好他的工作,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終身學習觀念的開拓創造型人才。

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學思結合和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特別強調後天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化作用、對美育的精闢論述、身教重於言教的思想。重新品味,這對於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如何發揮好主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