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教育理論指導下的高校外事工作定位論文

才智咖 人氣:5.21K

我國的高等教育隨著國家現代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由於我國現代高等教育“後發外生”的基本特徵,決定了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低下,高等教育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強。國際化視野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創新與超越,需要我們觀念與思維方式的轉變。在新形勢下,我國教育國際化必將是個在四個維度上共時發生的且耦合關聯的動態過程,因此,這四個維度構成了我國教育國際化目標的定位座標和參照系。

國際化教育理論指導下的高校外事工作定位論文

一、經濟全球化維度

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資本、生產、管理、市場、勞動力、資訊和技術的跨國界流動與配置。資訊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疊加作用,促使全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格局的初露端倪。經濟全球化迫使各國的教育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在國際化視野中探索既順應世界潮流,又有助於本國長遠利益的教育戰略。於是教育國際化戰略應運而生。教育國際化意味著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使其在參與國際勞動分工中儘可能取得優勢地位,從而成為國家發展的優質“人力資本”。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筆者深信,經濟全球化必然推動教育全球化的程序。

毫無疑問,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教育的`封閉與僵化,難逃被時代淘汰的命運。高校外事工作者應有這種國際巨集觀的視野與廣闊的胸懷,以積極的姿態和不斷探索創新的精神,從世界經濟政治的新格局出發,立足長遠,確定外事工作的戰略目標,為我國的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有為才能有位”,只有踔厲風發,學校才能在激烈的國際與國內競爭中脫穎而出。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立足點至少有下列四個方面:一是積極推動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認可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二是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搶佔先機,做強做大學校能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優勢專案;三是加大開放辦學的力度,並在開放交流、合作中提升學校的整體實力,推動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程序;四是創造能夠聚集國際精英人才與科學技術資源的學校環境,使其發揮出創新性知識與技術的孵化效應與溢位效應。

二、國家軟實力建設維度

近年來,針對國際上出現的“中國威脅論”等思潮,我國在堅持走和平發展與和諧發展道路的同時,加大了國際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hip)建設的力度,希望通過文化傳播與教育輸出塑造一個現代文明的國家形象,以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從而提升我國的國家軟實力。

毫無疑問,對外漢語教學、留學生教育和在海外成立孔子學院等重大舉措對樹立、塑造我國良好國際形象,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滲透的能力具有積極意義。但從提升國家軟實力維度去深入思考,高校外事工作仍有很大的作為空間。良好形象的建立以彼此信任為基礎,以理解與被理解為前提。因此,今後在注重對外宣傳與文化推介的同時,也應該策劃有助學生跨文化相互瞭解型(mutual understanding Approach)的長期活動專案。尤其是從“他者眼裡的我”角度為學生提供關於我國形象的真實全面、豐富的國際資訊,激發莘莘學子為國奉獻的愛國之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促進國際團結,消除種族歧視,理解尊重他國文化。在文化推介過程中,也要超越僅僅將中華文化定位於傳統符號表徵(如中餐、筷子、節令、經典等)的層面,將推介展示深入到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現代化動態過程中,以信服的證據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讓在我國高校工作的國際友人充分理解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種種艱辛和為人類進步與文明所作出的貢獻。

三、教育經濟維度

教育,從經濟學角度而言,也是一個經濟過程,至少是個準經濟過程。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經濟全球化也必然意味著教育市場的全球化和知識生產的全球化。

應當說,隨著教育實力的不斷增加,我國已具備了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競爭的初步能力。通過拓展教育海外市場,積極與各類教育機構實行教育合作、教育聯合生產(joint production of education),既能提高我國教育機構的邊際收益,又能促進教育的國際均衡化,獲得先進教育技術引進的溢位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作為開發中國家的高校,要以科學理性分析的態度,在確認自身在國際教育分層及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擁有的特定資源基礎上進行靈活多樣的合作與交換。改變過去將教育國際競爭視為“零和博弈”的習慣性單向度思維,要以漸進式的市場策略,遵循共享、共有、共贏和公平、公正、公開的合作原則,獲得更大的教育市場拓展空間。

四、校本建設維度

儘管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外事工作承擔多種歷史使命,涉及到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與領域,但萬變不離其宗。作為一種特定的外事工作,其核心任務依然是藉助高校自身的外事平臺,在國家的外事法規政策框架內,順應世界高等教育變化趨勢,為學校上質量、上水平、上層次服務。在固本強基的前提下,不斷加大對外開放與交流的工作力度,使學校的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辦學效益、管理水平和綜合實力得以全面提高,使學校外事工作與學校整體建設工作之間呈現良性互動的局面。

以校本建設為導向,從事高校外事工作的同志不能僅僅滿足於妥善安排好“迎來送往”的接待事務,應加強學習,增強大局意識,進一步拓寬視野,全面提高外事工作科學決策、科學運籌、科學管理的能力,積極主動謀劃發展,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引進國外智力資源和優質教育資源,成功的教學模式,先進的管理制度和辦學經驗。通過注入國際化元素,推動專業改造升級,提升學科建設與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造就躋身世界前沿的學術大師,使學校辦學更具特色,更具生命力,更具競爭力。

值得強調的是,高校在注重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不能在開放中失去“自我”,以犧牲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和校本特色為代價換取國際化。各類高校可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地域優勢、民族文化和學科優勢確定自身的國際化戰略,使教育國際化步入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