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體環境初探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4W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實體環境是由客觀的實物和物質實在組成的環境系統。思想品德教育的巨集觀環境,具有一定的既定性和現成性,具有鮮明的社會價值取向,對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產生直接的影響。微觀環境對於實踐主體而言,是可以充分發揮其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活動領域,實踐主體的價值能夠在微觀環境中獲得更加充分的體現。二者雖各有特點,但有一定的關聯。只有巨集觀社會環境與微觀教育環境相互配合,互相融通,才能對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發揮積極有效的影響。

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體環境初探論文

[關鍵詞]思想品德;實體環境;微觀環境;巨集觀環境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3.020

思想品德教育實體環境是由客觀的實物和物質實在組成的環境系統,它獨立於人的思想和精神領域之外,並以其絕對的“客觀實在性”對人的思想和觀念產生影響。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體環境是多層次、多樣化、多側面的,它是和物質與精神、靜態與動態、群體與個人、時間與空間、外顯與潛在等等因素共存的複合整體,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產生影響。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巨集觀實體環境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由客觀必然支配,而人在思想品德教育實踐活動中的必然王國,正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巨集觀環境。一是人文自然環境。自然界在呈現給人類無限威力、甚至不可制服的威力的同時,又為人類提供了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和能量。人們在獲取生活資料的勞動實踐中,對自然環境利用改造、為我所用,創造出具有人文屬性的環境。人文自然環境不同於自在世界,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和自然屬性,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在自然的原始原貌,打上了人類烙印,但受人類實踐活動影響較少,受人類干預相對較少的一種特殊的環境。人文自然環境為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人通過在人文自然環境中的實踐體驗,在生理素質、智力素質以及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等各方面獲得提升。因此,經過思想教育者的精心設計、合理安排,能夠實現有效利用自然環境的目的,發揮自然環境中的審美價值,引導和陶冶人們的自然情感、人文關照和價值追求。二是經濟實體環境。思想品德教育經濟實體環境是經濟環境中的實體部分,是經濟環境中的物質構成,包括人們在日常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體制、經濟關係、經濟制度以及代表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行業及技術水平等。思想品德教育的經濟實體環境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中,具有經濟屬性且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的、客觀的、物質性實體要素所組成的經濟環境的子環境,包括社會環境中那些體現社會生產力水平,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部門、行業;也包括社會經濟環境中所有制關係、經濟關係、經濟制度、科學技術水平等要素。經濟實體環境對人們基本的思想狀況和行為水平具有決定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根據這一規律,經濟實體環境必然影響人的思想觀念。良好的經濟實體環境能夠為人們思想和行為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不良的經濟實體環境阻礙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1]。經濟實體環境是人們道德品質和價值判斷等觀念和行為形成和轉變的根基。現實生活中的人不僅要生存,還要發展,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要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以適應社會。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實體環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供給人們較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的物質基礎,經濟活動一旦停止,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則無從談起。三是政治實體環境。政治實體環境對良好政治人的養成至關重要。作為社會的人,無論什麼情況,不管喜歡與否,都不可能遊離於政治體系之外[2]。因此,加強政治制度建設,配置政治設施,調動參與政治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從而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與氛圍,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質的根本路徑。換言之,政治制度是與一定的社會形態相適應,將人的政治活動規範和束縛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內,體現國家的政治理念,實現政治環境的基本穩定。這些實體環境內容給予思想品德教育接受者以鮮明的價值導向,並伴有一定的思想威懾力和行為強制性。在政治實體環境中,人的思想認識會伴隨著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國體、統治階級性質等基本政治狀況而產生、形成、發展,使政治人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四是文化實體環境。文化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大影響這一觀點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文化不僅能夠體現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理結構,而且還能通過各種文化媒介來傳播和影響他人,搭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實體文化環境是直接滿足人的生存發展需要的文化要素,往往表現為工具、器具和物品等形式,或者表現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產品的更新。文化環境中的實體環境作為人們實踐活動的結果、客體,主要生產的是人們的精神成果、精神產品,包括具有實體形態的制度文化環境等。思想品德教育的文化實體環境是由具有文化屬性的物質載體所組成,是人們觀念形態的一種體現,是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所凝結出來的文化觀念的物質產品。文化產業、文化產品等不同形態的文化實體環境內容在社會生活中,不僅影響和衝擊著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還能夠引導、幫助人們在實踐中樹立信念,深化認識。優秀的文化實體環境能夠感染人、鼓舞人、激勵人,其健康向上的內容、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文化實體環境實體內容的傳遞,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融通、達成共識。例如,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紀念堂等這些漂亮而整潔,可以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物、建築群,不僅可以美化市容市貌,營造有利於人們身心發展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體現文化底蘊,培養心智、教化心靈。若文化實體環境所傳遞的是落後的、不健康的、消極的、頹廢的內容,人們會隨之產生各種負面情緒,思想品德教育成果會在這種文化實踐中被弱化甚至消解。可見,文化實體環境具有強烈的價值導向和觀念導向性,它表達了歷史文化積澱及政黨和國家推動社會發展的價值追求。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微觀實體環境

思想品德教育微觀環境是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其中的具有物質性的實體部分,是人們行為產生的根基,與個體或群體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直接相關。在微觀實體環境中,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可以按照主體願望發揮能動作用,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效果。一是家庭實體環境。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初級的單元。家庭成員以血親為紐帶,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巨大而深遠。這種影響作用,雖然不是有意識的、有計劃的、有組織的、系統的、連貫的,但對人的早期發展的影響尤其深刻。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語行為往往成為子女效仿的物件,對子女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同化作用。家庭能引導兒童認識世界,懂得生活,發展各種積極的興趣愛好。家庭也能幫助子女在成長中培養社會角色,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家庭的經濟實體環境為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進行提供了最為直接、最為順暢、自然的時空條件。父母的收入狀況、社會地位,父母為子女提供的生活設施、活動範圍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培養並教育孩子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質,家長在無形中,通過自己對社會的貢獻,通過自己的勞動成果所建立的家園,正在有意甚至無意中對子女進行著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家庭的政治實體環境往往是指以家庭關係為依託的家庭結構和家庭教育方式,如家長制與民主制、平等型與溺愛型等。在家長制環境中,個體沒有獨立的人格,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只是家長的“附屬品”,懦弱自卑、閉塞多疑,社會化過程遲緩;民主制家庭中成長的個體正好相反,家庭成員之間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並能夠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調節情感,個體社會化過程比較順利。家庭文化實體環境是指家庭生活設施和生活條件中,承載著文化內涵的物質性存在。例如,家庭居所中的書法字畫、書房、展廳、健身房,等等。這些文化設施和文化器具可以體現出家庭成員的文化品位和專業愛好,它們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家庭成員的心性、情操,調節人的精神狀態,對於子女的文化取向,實體環境也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二是校園實體環境。學校的主要職能就是教書育人、培養人才,校園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自然具有明顯的優勢。學校具有相對強大的教育力量,具有以各種方式承擔思想教育工作的師資隊伍,可以對思想品德教育物件施加有效影響,進而先入為主地佔領學生的思想,使得主流意識形態順利表達,進而促進社會進步、實現個人發展的思想內容在學生的思想觀念中生根發芽。校園實體環境是指學校所轄範圍內客觀存在的總和。譬如校園佈局、綠化景觀、標誌性建築、圖書館、教學場所、多媒體技術和裝置、各種硬體設施、學校的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等等。校園實體環境對於學生思想的塑造同樣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它決定著校園觀念環境的基本形式,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動開展的堅實基礎。校園環境集中教學設施和師資隊伍,憑藉知識的力量,可以使得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修養,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家庭環境的不足,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保障。校園裡社團及黨團開展的各種活動,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政治取向具有重要的影響。校園環境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前提基礎和重要的時空場所。

三、巨集觀實體環境與微觀實體

環境在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中的關聯人的思想和行為總是有一定的根源,不是來自於天性,便是與其所生活的環境有一定關聯[3]。如前所述,思想品德教育的巨集觀環境,具有一定的既定性和現成性,具有鮮明的社會價值取向,對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產生直接的`影響。微觀環境對於實踐主體而言,是可以充分發揮其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活動領域,實踐主體的價值能夠在微觀環境中獲得更加充分的體現。二者雖各有特點,但有一定的關聯。一是兩者的同構性。巨集觀環境突出的社會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三個領域,而這三個領域中的思想、觀點和實踐活動也恰恰對微觀環境領域中的經濟、政治、文化觀點、行為環境具有決定作用。例如,社會環境中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等都獲得了顯著增強,於是,這些變化也逐步滲透到個人成長的微觀環境當中。而作為微觀環境的構成要素,不論是學校、單位、社群,還是家庭,都同樣擁有著各自被身處其中的成員所共同接受的經濟觀點和經濟制度。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特質,分配製度所體現的價值觀點在微觀環境中也隨之會獲得充分體現。社會環境中實行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倡民主和選舉,於是在各個微觀要素中,領導幹部公開競聘、學生幹部民主選舉的微觀政治環境也會隨之成形。在文化領域中,主流意識形態特徵使得巨集觀環境與微觀環境的同構性、導向性更為突出,更多影響了人們在理性和非理性層面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同時塑造了與時俱進的微觀文化環境。可見,社會環境中經濟的根本性發展、政治制度的完善,是健康的微觀環境形成的堅實基礎。二是兩者的互動性。思想品德教育巨集觀環境的社會價值取向非常突出,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領域,人們的價值判斷、價值觀念都貫穿始終。在這種環境中,人們的思想、觀點可以通過輿論、媒體、網路等各種手段影響和改造著社會生活中的“現實的個人”。因此,對於微觀環境而言,巨集觀環境中的社會價值體系就具有鮮明的導向性。這種導向性從巨集觀滲透到微觀,不僅改造了從事實踐活動的個體,也通過個體的實踐活動改造了微觀環境。在微觀環境中,作為實踐主體的個人的作用、個人的價值、個人的思想、個人的觀念、個人的選擇、個人的行為不再那麼微不足道,反而都會對微觀環境、對群體、對組織產生一定的影響,當這種個人的價值被群體所理解、接受和認可時,個人的觀念和行為會轉化為群體的觀念和行為。此時,新的微觀環境、個人價值持續彰顯,其作用可以持續滲透,滲透到其他微觀環境領域和群體當中,當其影響逐步升級、擴大後,甚至可以影響思想品德教育巨集觀環境。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微觀環境中的人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即網路傳播速度快、廣播電視媒體受眾面大、輿論環境作用最持久的特點,更加便捷地影響社會巨集觀環境。就此意義而言,思想品德教育微觀環境能夠反作用於巨集觀環境,進而影響並改造了從事實踐活動的群體和個人。總之,環境因素中的實體環境對觀念環境起到了決定作用,而觀念環境反映了實體環境,並對實體環境產生反作用。只有巨集觀社會環境與微觀教育環境相互配合,互相融通,才能形成合力,實現共建,進響,促進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2]羅伯特達爾.現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5.

[3]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