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1W

摘要:本文結合我院附屬中職教學模式改革的實際,從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系統和通用能力培養等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中職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論文

關鍵詞:教學模式改革

中職學生的文化素質越來越差,有的學生甚至不具備國小畢業生的知識;此時,中職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漸凸顯出來,如它的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等等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如某些理論課的開設與講授,對他們而言,就像看天書、嚼白蠟般痛苦,很多學生根本就聽不懂,如墜五里雲霧之中,從而產生厭學情緒、萌生棄學之意,學生嚴重的曠課逃學現象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職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我們做了如下的嘗試。

1建立“鮮活”的教材體系

“統編教材”在我國教育界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什麼晉級、評先進、晉職稱等,都要向:主編過統編教材沒有,主編過幾本。這種統編教材在九十年代確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的今天,其教材內容的滯後性便很快地表現出來,由於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置的不斷湧現,專案化的教學模式的逐步運用,統編教材難於適應。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脫節也是統編教材中的客觀存在。這些都使我們感到一本教材已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故我們要求教師一方面多蒐集鮮活的資料(包括網上、學術刊物上的專著、技術資料、最新裝置和產品的介紹等)編成輔助講義作為補充,建立起富有無限生機的“活”教材體系。另一方面下企業實踐,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內容與企業的現狀同步或適當超前,不至於出現學生學的都是企業已淘汰的過時的內容,保證學生獲得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還針對在一段時間內比較穩定的課程結合學校現有的實驗實訓裝置重新編寫了校本教材。如我校數控技術專業在建立開放靈活、形式多樣的教材體系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一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一本主要教材。其講述簡潔明瞭,易於理解;貼近生產實際,實用性強;內容的深、廣度與本專業教學目標基本吻合,及時反映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置。二是編寫校本教材《數控加工實訓指導書》作為主要補充。三是推薦與本課程有關的雜誌、網站等供學生課外閱讀,獲取鮮活、實用的知識和技術。使教材和教輔優勢互補,達到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的目的,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2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形式靈活生動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的填鴨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不顧及學生感受的教學方法雖已被逐漸摒棄,但輕車熟路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雖然這樣做老師和學生都很省心又省力,但卻嚴重地塵封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潛意識,殘酷地扼殺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在教改中,我們鼓勵教師採用分組討論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設計多種教學活動,諸如問答、討論、演練、案例、演講等,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使學生在帶著問題找答案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己學習。而教師則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扮演教練的角色(引導、啟發、誘導),通過設趣、激趣、誘趣、擴趣等生動的教學活動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則始終處於教學的中心地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例如,“電氣控制”模組,按其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將其能力標準分解為若干個單元(或二級指標或三級指標),並以此制定教學檔案,開發課程內容,組織教材。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自學自做或互學共做”。教師不再越俎代庖,而是以一個合作者兼組織者身份出現。其大量時間則花在巡迴指導、答疑解惑、考核評價等方面。教學活動的開展,常常是教師佈置課業任務後,學生分組開展學習活動。活動方式包括閱讀、調查、操作、觀察、記錄、寫作和演講等。學生在教學現場可以自由提問和討論問題,許多問題在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的交流中得到解決。

3採用以任務式的“課業”為主的新考核方法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抄抄抄,學生的妙招”.過去,我們為了瞭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好壞,檢驗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唯一的殺手銅就是一紙試卷——“考”。結果形成了複習期間,教師圈考試範圍、出測驗提綱;同學們如獲至寶,千方百計地壓題套題、死記硬背。現在,我們採取以“課業”替代期末的(試卷)筆試。所謂“課業”是以任務的形式,由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習活動。這一考核方式的變革,猶如一股清新的春風,給我校的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一石激起千層浪。其形式是根據課堂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所需要的通用能力而設定某一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其內容是由一項或一系列有實際應用背景的任務所組成,每次課業規定了學生必須鍛鍊和展示通用能力的指標(2—4項);其成績是在洞察過程的基礎上以成果定等級(優、良、合格、重做、不合格),每門課程的最終成績則根據每次課業成績、平時成績和表現,按一定比例確定。這就要求學生在做課業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收集證據,以此來申報自己的學習成果。證據有多種形式,既可是心得體會、工作日誌、實訓(驗)報告、課題總結,也可是聲像資料、圖表模型、電子文字、工藝方案和合格產品等。其特點是一個相互學習、消化吸收、共同提高的過程,更是一個全面提升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過程;有效地克服了單一筆試帶來的各種弊端。尤其是考場紀律,考試的誠信度等問題。通過五年的推廣和實踐,目前已有近五分之二的教師掌握並實施了這種考核方式。其效果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好評。

4建立通用能力的培養與考核機制

所謂通用能力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完成課業和社會調研等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自我管理、與人合作、交流溝通、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數字運用和科技應用等方面的能力。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在現代資訊社會中,知識更新的週期越來越短,許多先前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瞬間就會被淘汰。因此,知識的加工比獲取更為重要,能力的提高比吸收更為重要;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日益加快,新產品、新服務、新崗位不斷湧現,勞動者需要通用能力來應對如此神速的變化。只有具備通用能力的人,才能夠適應變化的環境,把握新的挑戰機遇。將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一起列入教學目標。明確界定通用能力的內涵,把發展通用能力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並對學生通用能力的發展水平進行評估,正所謂“與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總之,通過五年來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我們意識到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是一條艱鉅而又漫長的道路。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等待、觀望和徘徊。我們一方面要學習和借鑑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模式,並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力求達到中西合璧、完美融洽,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傳統教學的優勢,腳踏實地、埋頭苦幹,闖出一條具有本校特色的職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