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資訊科技“畫圖”單元課堂教學初探

才智咖 人氣:3.23W

畫出情趣,畫出自主,畫出創造——國小資訊科技“畫圖”單元課堂教學初探
常州市第二實驗國小 袁菊明
 “畫圖”單元是蘇教版國小資訊科技上冊的教學內容,學習的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Windows、滑鼠、鍵盤的認識等基礎知識,還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對資訊科技課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如何以技術的神奇魅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探究和創造,形成對技術、資訊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呢?畫圖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畫圖”是Windows自帶的軟體,它操作簡單,介面簡潔,功能基本能符合學生的需求。
 那麼如何對“畫圖”這一單元進行有效的教學,實現資訊科技教學獨特的育人價值呢?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對課堂的教學流程進行了系統的策劃,課堂上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課後及時歸納和總結,以期為“畫圖”單元的有效教學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和策略。
 一、情趣:技術與生活的連結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狀態,就急於傳授,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設計有情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感官上的愉悅或驚奇,這是教學的第一步。“畫圖”單元的每一課教學,我都會基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歷創設情景,或上課伊始故事激趣,或操作過程動畫演示,或設定懸念引發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帶著積極的情感進入學習狀態。
 例如在“畫矩形”一課中,我創設了大頭兒和小頭爸爸搬家的故事情景:課件播放《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的歌曲(可根據不同時段,學生對動畫片、玩具等關注熱點的不同調整)“今天,我們的課堂上來了兩位客人,你知道他們是誰嗎?”同步動態出示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人物圖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課堂中來,他們很興奮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然後,我又接著問:“噫,他們要做什麼?”課件同步出示地面擺放著各種傢俱。“原來他們要搬新家了,要搬走這些傢俱,你知道最好的運輸工具是什麼嗎?”學生爭先恐後地說:“汽車,大卡車······”。“嗯,今天我們就來畫其中的一種——卡車,一起幫助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搬新家”,課件同步出示課題:卡車,順利匯入新課。
 同樣,在畫圖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地設定生活化的情境,比如:讓同學們和大頭兒子比賽誰畫得好、讓小頭爸爸來誇誇有創意的同學、卡車不夠用了還要添一輛什麼車等等富有兒童生活氣息的人和事、情和景,帶領學生從生活走向技術,從具體走向抽象,最終對技術本身產生濃厚而持久的興趣。
 二、自主:技術與能力的互動點
 1.自主探究,重心下移中實現差異互動
 學生掌握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畫圖技巧是基礎,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在全球化、資訊化飛速發展、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掌握知識和技能歸根結底只是載體,其根本的目的在於啟用學生學習的需求,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愛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講解、示範各種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步驟,學生跟著模仿練習一遍。但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這樣的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尤其是在講解演示的過程中,學生大都心不在焉,對老師的講解沒有主動傾聽的需求,有的學生在玩顯示器上的按鈕,有的'學生在玩滑鼠,還有的學生搖晃著板凳。這些現象促使我反思:三年級學生普遍愛表現、好動手操作、注意力持久的時間短。這是由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的,如何能更好地順應孩子的天性,又引領學生積極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自身的探討和研究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呢?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沒有“現成的飯”可吃,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習能力。
  於是,我大膽地將教學的重心下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畫圖”單元的教材編排大多是以“文配圖”的形式呈現,教材中基本呈現了清晰的操作步驟。我充分利用這個特點,將教材作為學生自主嘗試學習的“柺棍”,用好學習過程中的基礎性資源。
 在學生“按圖索驥”的過程中,老師進行巡視,及時發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困難和不同的問題,捕捉資源。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已經通過自學加動手操作掌握了知識,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遇到困難,停留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對不同階段的障礙也有了直接的體驗。這時教師組織互動交流:採用“剝筍”的方式一層一層呈現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差異性資源,讓已經突破這一障礙的同學充當小老師,演示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或繪圖的技巧,激發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滿足了他們表現的慾望。
 在基本方法過程清晰呈現的基礎上,老師可以呈現學生中典型的錯誤資源,讓學生找出錯誤之處,幫助同學糾正的同時正確的方法也得到了及時鞏固。學生經歷了分析、思考、嘗試的探索過程,在親身體驗、各得其所的過程中,達到主動構建新知的目的。
 2.自主交流,思維碰撞中體驗策略優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真正的有趣有兩層理解:一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其他地方吸引過來,這是外在興趣,二是由學習成就感激發並維持的產生對學科持久的喜愛,這是內在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應該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僅視為單純地取悅學生,不僅僅將自己的課堂教學止步於外在興趣。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持久的興趣,關鍵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然後他越來越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學習上產生良性迴圈。因此,我們應該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舞臺,給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激發內在的學習成就感。
 在畫圖模組的教學中,大部分的課我都會給學生預留展示、交流作品的時間,當自己精心繪製的作品在全班同學面前亮相時,他們的臉上都流露出了成功的喜悅。接下來我會組織學生對作品進行交流評價,先請作者本人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簡單的解釋,然後請其它同學進行點評,說說這幅畫好在哪裡?哪些地方的技術運用有創意和突破?受到啟發你對自己的作品還有什麼改進的設想?讓學生們在交流中享受智慧的碰撞,思維的互補,進而對自己繪畫作品進行必要的優化,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展示交流不僅讓老師獲取到了教學效果的反饋資訊,更重要的是學生親歷過程昇華體驗,充分享受快樂的學習。
 3.自主反思,內外融通中重構認知框架
 俗話說:“編筐織簍,全在收口;描龍繪鳳,重在點睛。”“收口”和“點睛”便是結尾的神聖使命。完美的結尾,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個教學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由於受課時的限制,資訊科技課每週才上一節,這節課裡學了點兒東西,等到過一週再來,學生都會遺忘。撇開客觀因素,反思教學,正確歸因,我們還需要緊緊攥緊這條“尾巴”,在課的最後環節,就本課學習的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梳理和回顧,這無疑能對學習過程的系統化、學生認知系統的重新建構起到積極的作用,對學生“知識與技術”維度的學習目標達成產生顯著的效果。
 基於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課的最後,我總是會對一堂課學習的內容進行修剪、梳理,去枝留根,突出重點,理清思路,或以總結式結尾,引導學生總結概括,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印象,促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以學習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為主的課,我會這樣問“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一種繪圖工具?”“你能說出這個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嗎?”讓學生通過語言還原操作過程,促進內化。或以解決問題式結尾,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掌握技巧技法。例如在以學習繪圖技巧為主的課,我會出示一幅包含本節課新知的圖形,提問:“如果讓你畫這個圖形。你會怎麼畫?”讓學生在敘述繪圖的技巧的過程中啟用內化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新的學習情境中來。
 三、創造:技術與生命的融合點
   “能使用常用繪圖工具進行簡單的創意繪圖”是《江蘇省義務教育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基礎模組第一階段的明確要求。事實上,“創新”已成為社會發展進步必不可少的意識和能力,在課堂上激發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是飛速發展的技術領域自身的優勢,更是學生生命真實成長的需要。
 在自主探究、互動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或繪圖的技巧,但這種掌握還只是停留在表層次的,還需要通過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應用,通過情景引導學生走向表達,真正達到內化。我們知道,畫圖是人類表達的一種方式,是想象力的重要源泉,是陶冶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資訊科技的“畫圖”教學中,應有效地關注在應用層面上的“資訊表達”。在這一環節我引用了“半成品的加工”策略。讓學生的繪圖走向表達,呈現多樣化。
 例如,還是“畫矩形”一課,學生都已經畫好了卡車。“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開著大卡車去新家了!”課件同步動畫出示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開著大卡車的畫面。“這是誰的房間,原來是大頭兒子的啊!”課件同步出示簡潔但不簡單的“半成品”——房間圖。“你會用今天學過的知識給‘大頭兒子的房間’裡添上傢俱嗎?當然,你還可以給房間‘裝修’一下。”課件同步出示範例(範例為教材實踐園中圖形),可以照著老師的範例畫,也可以自由創作。
 我在巡視的時候,驚喜地發現有的學生給“房間“鋪”上了“地板”,有的學生不僅畫好了範例中的“傢俱”,還畫了“電視”、“電腦”,有的學生在“牆面”上掛了“裝飾畫”,還有的學生給“牆面”貼上了牆紙。在“半成品”給予學生的無限空間裡,學生充分利用技術和智慧,生成了豐富的資源,呈現出創造之美,更為重要地是學生的學習很投入,完全沉浸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為一名資訊科技教師,我對自己的定位絕不僅僅是“技術”教師,更是“資訊”的採擷者、編制者和創造者,我將用不懈的探索和智慧還學生更多的精彩與創造!
 

國小資訊科技“畫圖”單元課堂教學初探


參考文獻:
 《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國小資訊科技教師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