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結尾藝術

才智咖 人氣:1.36W

“虎頭”豈能“蛇尾”
——淺談國小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結尾藝術  作者姓名:盧鼕鼕
 
  [摘要] 從所周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都十分重視如何讓課先起一個好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而往往忽視課堂總結這一個環節,形成“虎頭蛇尾”的狀況。本文結合國小資訊科技課堂中結尾時的種種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資訊科技  課堂  結尾藝術
 
 “課堂結尾藝術”與“匯入藝術”一樣,是課堂教學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堂課的結尾,就像名劇的落幕、名著的結尾一樣,是一種藝術和創造。好的課堂結尾,可通過內容概括、規律揭示、畫龍點睛、提煉精華、誘發興趣及引導探索等形式,把所學的知識完整而系統地交給學生,並給他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好的課堂結尾,還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抓住學習重點,鞏固知識,活躍思維,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保持並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好的課堂結尾,是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最佳時機,是銜接新舊知識、貫通前後的紐帶。是將學生從課內引到課外,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金橋,是啟迪思考,開發智力的良機,能收到餘音繞樑,回味無窮之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掌握和運用課堂結尾藝術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的。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新穎有趣、發人深思的結尾,這樣不僅能使學生保持並發展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感受和理解,還能激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把整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
 在國小資訊科技課堂中,老師們通常會特別關注課堂教學的開端,並通過精心創設的情境匯入課堂教學,但對一節課的結尾卻關注甚少。

淺談國小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結尾藝術

一、存在的現象
 1、有頭無尾,無尾而終。
 在平時的國小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老師在經過了精彩的匯入、師生互動的交流,練習後,下課鈴響了。可能多數會選擇省略掉這個“尾巴”,老師一聲令下:“好,下課了!請同學們關好電腦,回到教室。”然後這節課就這樣的在關機聲中結束了。
 2、鳳頭雞尾,草草收場。
 相對於前一種情況,有些課雖然是有“尾”,但只能說是“鳳頭雞尾”。下課鈴響後,“好,同學們今天都完成得不錯,希望在以後的課堂中都有一個好表現。”就這樣一句結束語,一堂課通過這一句話草草結束,同學們離開機房,聽不到任何的鼓勵、表揚和總結。
 3、細水長流,屢流不止。
 “好,請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把作業儲存好,下節課再接著做。”下課鈴響後,我們的老師針對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至少會加上這麼一句話。等到下節課的時候,這個任務也早已拋之腦後。如此一節課復一節課,同學們根本無法對知識有個清晰的脈絡,也無法讓同學們系統、熟練地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

二、解決的策略
 新課程改革倡導課堂教學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於有一部分教師對新課標改革的學習理解不夠深入,加上課堂調控技能技巧的缺乏,造成教學“前鬆後緊”,從而缺少了課堂小結這一環節;也有部分教師在課堂小結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實質,僅僅是“走走過場”,因此“不合適的提問”以及認為“沒有問題的問題”便萬事大吉。然而課堂小結的目的卻是在於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學習的知識要點,牢記所學內容,並培養學生回顧與反思的學習習慣。
 針對在課堂上存在的“爛尾”現象,我覺得我們老師都必須有這們一個意識,把課堂結尾環節提升到一個必要的高度,必須重視起來。因為它的作用不容忽視,有時甚至關乎一節課的成敗。正如美國戴爾•卡內基所說的“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箴言之前掛在嘴邊的詞兒可能使人記得最久。”在我們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其結尾之處是有很多事要做、可做的,這樣才會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一種滿意的效果。
 1、重視評價,評中促進。
 任務驅動是資訊科技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讓同學們在一個個或大或小的任務完成中掌握學習知識和相關的操作技能。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在任務完成後和作品形成後提高同學們的操作水平,提升相應的`素養。但是,任務的完成並不代表著是課堂教學的最後終點,對任務完成過程中的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對作品的完成情況進行交流和互評是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老師往往把學生的任務完成就視為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忽視了課堂結尾的評價環節。即使有的老師重視了課堂評價,但在如何更好的發揮“評中促進”這個作用還值得商榷。
 在我們的教學課堂上,以至於很多公開課中,評價這個環節往往等同於“優秀作品的展示會”,會挑選幾個比較好的作品,進行廣播展示,然後進行一通表揚和讚賞。當然,表揚和讚賞是必不可少的,是評價機制中激勵作用的體現。但是,評價的作用不僅僅是激勵,還應該有發現存在的問題,對全體同學的進步有一個促進作用。不僅僅要展示優秀同學的作品,還更應該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管是優秀的還是不優秀的)。教師在學生完成作任務認真仔細觀察同學們的操作過程,對同學們的完成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準確地判斷出同學們存在的普通性和典型性問題,展示帶有這些問題的作品,讓同學們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評價。如是比較完美的作品,完美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獨到的操作方法?提出來和大家共享。如是不夠完美的作品,缺點在什麼地方?哪些操作技巧是你還沒有掌握的?請同學們一同來幫幫你。引導學生依據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化評價,透過作品的表象,來探討一些操作方法和技能,在評價中促進學生的進步。
 如在教學三年級的“畫圖”軟體時,同學們學會“複製”操作時,要求同學們利用這個功能來實現“花香滿園”,把一朵花變成滿園的鮮花,其中“透明處理”是同學們經常忽視的一個操作。在這個課堂任務完成中,其中有幾位同學正是由於未進行“透明處理”,以至於他們的作品裡背景顏色有點亂,把他們的作品拿出來請同學們一起來交流和討論,找出問題的所在。通過這樣的評中促進,以後他們的作品就避免了此類情況的再次發生。
 2、巧妙回顧,加深印象。
 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資訊科技課課時少,這節課學了點什麼知識,等下節課回來可能又有點一頭霧水,不知如何來操作了。其實這也不能責怪學生上節課他學得不專心,因為我們的課堂更多的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學生通過機械的模仿在課堂上倒是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下課鈴一響,關機走人。以至於新知識還沒被完全消化和內化,印象不深所導致的學習效果不理想。此時,就需要教師在結尾時就本課的知識脈絡進行簡要的梳理和回顧,以達到內化認知、強化技能的作用。特別是針對重難點問題,進行系統的提示,無疑對重難點的突破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教師在總結回顧時,要做到“巧妙”兩個字,以期能得到最佳的課堂效果。其中的一箇中心思想就是要目的明確,簡明扼要。結尾總結回顧必須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因課因人制宜,將當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從整體上概括性地把握所學內容,同時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記憶,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把小結看成課堂教學的簡單重複,冗長拖沓,面面俱到,課堂結尾時間過長,學生聽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云。二是過於簡略,三言兩語,倉促收尾,學生不能使所學知識系統化,不能對課堂知識形成完整的印象。
如對操作步驟的回顧,可讓同學們來提示,老師對操作步驟在黑板上進行簡單的歸納。如此一來,在同學們的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個清晰的步驟脈絡,加深印象。
 3、設問求思,拓展思維。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既是對學習與思考關係的闡釋,也是對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學習與思考關係的要求。教學既是促進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術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學會思考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通過思考獲得知識的提高。
 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我們的資訊科技課堂中更多的是缺乏思考,或者說老師沒能提供一個思考的環境。學生常常的跟著老師的操作來做完這項任務,再進行下一項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對老師的操作進行復制,鈴聲不響,操作不止。事實上,這種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參與進來的教學,既讓學生喪失了思考的樂趣,也不可能全面落實資訊科技課程應有的多維度目標。而且,由於資訊科技課程中實踐性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性,在課的結尾處學生已經經歷過一個具體實踐過程,已經有了動手體驗的過程,正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好時機,水到渠成地對他們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思考,在思考中鞏固知識和拓展思維。
如在教學“畫圖”軟體中的“幫助”功能時,在課堂總結中,我就問同學們“通過電腦老師你學會了哪些新本領?”、“為什麼每個軟體都會有‘幫助’功能,它到底有什麼用啊?”。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疑答惑,使同學們明白原來電腦它本身就是一位“百問不厭的好老師”,明白了“幫助”的作用。
 又如在教學《動物聯誼會》一課時,同學們都利用金山畫王設計了動物聯誼會的場景,在肯定同學們的作品時,我問:“大家再找找看,金山畫王還可以畫什麼?”同學們的答案千奇百樣,如“海底總動員”、“星球探密”、“昆蟲博物館”、“水果超市”、“花的海洋”“植物王國”、“交通博覽”等等,“噢,原來金山畫王還可以畫這麼多好看的畫呀,我們下節課就來一個創作大賽,好嗎?”在輕鬆和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我們的課堂教學,同學們在和老師說再見的同時,我想他們的心裡肯定對下一節資訊科技課的到來充滿了期待。

三、結束語
 俗話說得好:“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描鳳,神在點睛。”教學也是如此,好的課堂結尾設計,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這樣不僅能鞏固知識,檢查效果,強化興趣,還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活躍思維,開拓思路,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把一堂課的教學再一次推向高潮,達到“課結束,趣猶存、意未盡”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課收尾貴點睛   鈴雖響意猶存》  施建林